孩子做作業,要求家長一旁陪伴,同時要求家長不能發出一點聲音,不然就會發脾氣。整個場景描述下來,呈現著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種互動狀態:孩子正在完成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完成的過程要求父母全程陪同一起完成,而且要求的是一種非常高質量的陪伴,父母在陪伴的過程中感受到焦慮與不適,時刻對孩子可能的脾氣爆發感到緊張擔憂,整體氛圍非常不輕松。
直觀的感受是這個孩子似乎很難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孩子自身的獨立性尚不足夠。或許這是一個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也或許是個還在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處在發展自我獨立性的成長階段中。這個階段的孩子確實是需要父母能夠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
此時的孩子自身容易處于焦慮煩躁的情緒狀態中,面對自己對自己的掌控,尚沒有發展出很好的應對能力,內在的混亂與沖突交織在一起,向外延伸出去,呈現出一種可以操控一切的狀態,這是情緒向外的遷延,似乎很想通過對外部環境的掌控來實現對自己內在沖突的管控。
如果父母可以理解到這是孩子內心中一種成長性的需求,或許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多一些的理解與支持。當父母情緒不因孩子的要求而起伏不安時,父母陪伴的質量自然也會提升起來。
同時父母所呈現出來的涵容能力,會幫到孩子的內心逐漸平靜下來。平靜下來的內心,才能夠逐步消化自己的情緒,逐步發展出對自己進行約束以及掌控的能力。
生活中顯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況會有同樣的需求,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自然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狀況。作為父母需要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所呈現出來的氣質特點,在父母的身上也會同樣的出現。
另一方面,孩子對父母的管控也呈現出親子互動中的其他兩種可能性:
一是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孩子與父母之間始終處于孩子需要運用發脾氣這樣的方式來管控住父母,不然父母可能就會遠離孩子的需求。
不安全的依戀關系中,孩子習慣性的需要時刻保持著一種對父母的關注,而不能放心地將專注力投放在自己的事情上,這種情況下最好可以通過家庭咨詢的方式來獲取幫助,而且更需要獲得幫助的是父母,而不僅僅是孩子。
二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投射性認同,孩子在面對自己的坐不住時,好像就是會感受到父母的坐不住,而此時也恰恰正是父母坐不住的時候,仿佛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著某種默契,彼此在進行著相互的制約。
因此當父母不敢亂動怕驚擾了孩子的時候,可以先覺察一下在進行陪伴時自己的內在情緒體驗是多么的焦慮與不耐受。與其要求孩子盡早擁有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如父母先幫助自己學會與自己的焦慮情緒相處。
當孩子處于情緒困擾的狀態里時,如果父母始終能夠呈現出內外合一的穩定,或者說父母安心于自己所專注的事情上,而不是時刻警惕著孩子的情緒反應,將孩子的情緒化反應視為可理解和可接受的狀態,是對孩子完成自我發展的良好助力。
——劉老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