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來越淡。
我們對年的期待越來越小。小孩子不期待了,因為他們不是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大人也不囤積牛羊豬肉了,因為以他們的經驗,囤的越多,消化起來越困難。
表達過年興奮的活動越來越少。有的地方禁止放鞭炮,沒有了鞭炮聲的年,靜悄悄的一點兒都不熱鬧。小時候常見的舞獅子和踩高蹺也不見了,孩子們跟著敲鑼打鼓的隊伍跑著鬧著的場面沒有了,過年都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
集市上的小玩具不見了,村鎮的大街上看不到多少人。與此同時,庫迪、瑞幸咖啡開到了小鎮上,相親的場所也轉到了咖啡店,相親的談資,除了“你掙多少錢”、“有沒有車、有沒有房”之外,“三觀合不合”也成了判斷二人是否繼續約的標準。
?縣城影院的“刮刮樂”也火了
有冷清就有熱鬧。小鎮青年從大城市回到家鄉發現,和小時候不一樣了,人們都換了一種方式過年。尤其今年,電影院里滿滿當當的人,連帶著“刮刮樂”和冰激凌都爆火,他們也為哪吒“狀元”、唐探“探花”貢獻了不小的票房,——單看縣城里的電影院,一點兒都不比北上廣深遜色。
署名“袁家書淑”的作者在“不惑豬的頻道”里寫道:“打麻將和性生活才是中國縣城的底色”,——恐怕是他(她)對縣城和小鎮有什么誤解!
福州的年:小鎮人的錢包變鼓了?
劉雯倩
我的老家在福州市閩清縣底下的一個小鎮,如果要具體的細化,是在小鎮里的一個村。
這些年,小鎮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大家都變富了,消費也增多了。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年齡稍大,開始掙錢,關注的事情和消費內容都變多了。另一方面,對比于半年前,小鎮多了瑞幸、大的零食集合店、電影院……
往年回到小鎮,我想到的茶飲是古茗或者庫迪,不是我偏好他們,而是半年前的小鎮只有這兩家全國連鎖的茶飲品牌。
今年,我每次點開古茗小程序的時候,都會發現前面都排著五六十杯,一如往年的火爆,而庫迪每次點完都顯示三分鐘后取餐。因古茗需要的等待的時間太久了,我轉頭點起了庫迪,就當我騎著小三輪來到街上取庫迪時,發現庫迪的對面出現了瑞幸。我點開了瑞幸的小程序,瑞幸也可以即時取餐。小鎮的庫迪和瑞幸都在9:30才營業,對于小鎮來說9:30甚至可以算是中午了,小鎮似乎沒有早C(早上需要喝咖啡)的人士。
今年春節檔的電影,我看了《封神2》。由于之前并未完整看過《封神1》,只是看過一些切片,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喜歡這部電影。我先去看了《封神1》的完整版,覺得特效和美工都做得相當不錯,抱著《封神2》一定也不錯的心態來到了電影院。
看完后我感受到了失望,劇情最終還是落了俗套。
電影講的是神話故事,里面有個獨立女將軍鄧蟬玉讓人印象深刻。她從小在戰場上長大,戰爭成了她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這和她從小接受的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在聞仲布下十絕陣,西岐城(主角姬發想要守護的城池)面臨屠城之時,楊戩(好神仙)五行遁法救人,哪吒(好神仙)用混天綾拖延,楊戩和哪吒二人皆被陣法奪取魂魄。鄧蟬玉偷放姬發(正派主角)回城為找封神榜,姜子牙(好神仙)假意被擒找到聞仲祭壇位置發出信號彈,姬發前往祭壇,鄧蟬玉與姬發聯手戳破聞仲眉心陣眼,十絕破陣,喝過符水的商軍(反派軍隊)消散,鄧蟬玉也因喝了符水死在姬發懷里。
在與聞仲交戰的過程中,姬發展示了他的懦弱和天真。我猜測《封神3》的內容是描述姬發奮發圖強報仇的故事。我覺得《封神2》落入俗套的點在于劇情的結尾,是用一個女人的犧牲換來男人的成長。小時候會喜歡看言情,看一些你儂我儂的故事,長大后我變得更愛群像故事,每個人都有鮮明的性格特點,每個決定都有背后的底層邏輯,故事的精彩在于每一個角色的精彩。
影片的最后有個彩蛋在預告《封神3》,我想今年的我已經替明年的我做好決定了,我不會為此買單了。
另外除了劇情之外,我看的是22點到凌晨0點20分的場次,座無虛席。之前有個觀點“小鎮沒有夜生活”,是留鄉青年變多了,還是小鎮回來了一幫過夜生活的人?
張家口的年:除夕夜店酒吧KTV麻將館,提前一個月預定
欒天
1月26日的深夜,我坐上了回張家口的高鐵。夜月不明,看不清繁華都市逐漸轉變為塞北風光的景象,零星的村落投射出家的燈火,驅散些許冬夜的凜冽。從北京到張家口的這段路大約200公里,坐高鐵最快只要45分鐘。可溫度卻低了至少5度,高鐵大門打開的一瞬,既熟悉又陌生的干冷空氣撲面而來,著實令我有些不適應。
今年張家口的除夕夜比以往安靜多了,雖然禁了這么多年炮,但每年出來放炮的人也不見少,地方管理起來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并沒有過多的苛責。可今年的張家口確實有些不一樣,除夕夜里警車持續在巡邏,社區以樓為單位安排志愿者“盯梢”。不少外地回來過年的朋友,都在吐槽:“今年好幾個省份都允許放炮了,越是這小地方事越多,凈整些沒用的。”
不過這事還真情有可原,年前的一場火災把張家口“燒”上了央視新聞,地方政府的情緒因此緊張也是可以理解的。談及此事,出租車司機說:“虐呀嘿,報道上說死了8個,但聽說實際上不止,這都得是政府來賠,本來張家口就窮……”
司機師傅說的有些夸張,但這確實是張家口的現狀,據張家口的老人分享:“現在的年輕人都可努力了,好多事業單位的孩子下了班都出來跑滴滴。上回有個小伙子送外賣,我們就聊了幾句,他白天是在事業單位上班,下了班再出來送外賣,沒辦法,家里有3個孩子要養,單位有時候開不出資來。”
“小地方”的娛樂活動可以說是相當匱乏了,夜店、酒吧、KTV、麻將館除夕晚上哪哪都滿,據訂到位置的朋友分享心得:“提前一個月定才有地方,還得交押金,低消也要比平時高不少。”作為北京的“北大門”,張家口的人均收入堪比“吃低保”,市場物價卻直追一線城市。作為本地人,我也想為家鄉自豪,但事實確是除了冰雪項目并沒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崇禮的幾大滑雪場對我來說也并不陌生,過年期間的萬隆雪場早就已經人滿為患。權衡性價比,我與三五好友一同去了翠云山滑雪場。初二到初五這幾天氣溫有所回升,部分坡道出現了雪化結冰的情況。雪板與冰面摩擦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不由得讓人繃緊了神經,整體的滑行體驗,較之前有些落差,但整體也還說得過去。
傍晚的夕陽灑向雪道,滑雪者的身影在金色的余暉中拉得很長,我熄滅了手里的煙,心中有些復雜。家鄉已然煥然一新,不少熟悉的事物悄然消失。回家的路上,幾個好友再度談起張家口的經濟情況,依然是吐槽多于稱贊。
夜色漸深,返程的路上家家戶戶亮起了彩燈,不時有焰火劃破夜空的寧靜,似乎還在提醒我張家口的年味并沒有全部逝去。
臨沂的年:市區里熱鬧,鎮上冷清
胡占莉
大年初二,我帶著孩子從北京坐火車到臨沂,從臨沂火車站下車后,家人接到我們的第一個目標,是找個糝館吃早餐。
糝(sá-臨沂方言),山東魯南地方小吃,位列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節期間,并不是所有的糝鋪都營業,我們在發現平時愛去的糝鋪沒有開門后,改變策略,在美團上尋找帶有“外賣營業中”的糝鋪,找到一家后,再打電話確認,最終鎖定了一家名為“老南關糝”的糝館。
糝館就是普通的小館,屋內也就能做二十來個人,除了我們以外,也只有一桌。糝的味道和小時候差不多,但是少了一種叫做“麥米”(麥子去皮)的原料,詢問老板得知,現在的糝都不放麥米了。依然是用小時候的喝法,酥脆的油條沒進糝湯里,沾滿了湯汁往嘴里遞進去,還是小時候的味道,“人間美味”。
美團上找的早餐店
吃完早餐,我們一行人出發去了瑯琊古城(臨沂,古稱瑯琊),古城伊始于春秋時期,東漢起成為瑯琊國都歷時340年,爾后改為瑯琊郡,瑯琊郡撤銷后,瑯琊作為古城稱謂仍長期沿用。今天的瑯琊古城位于臨沂市河東區,它是大型沉浸式旅游休閑度假區,是一站式瑯琊文化體驗地。
整個古城是一個沉浸式戲劇現場,定點有人表演。景區門票是200元/人,一張通票,一路走過去,相聲、川劇變臉、歷史劇《瑯琊秀》、煙花表演、喜劇表演等一一上演。在一個表演區通往另外一個表演區的路上,有大花轎、自行車、電瓶車等各種自費項目。
變臉表演結束后,演員摘下面具后從人群中退場
在煙花秀的現場,我們見識了什么叫做人山人海。劇場的長凳上,座無虛席,過道里都擠滿了人,有人試圖想站著看,被擋住視線的觀眾不干了,大聲喝止站著的人,要求他們坐下來。目測整個劇場有上萬名觀眾。中午去了一家面館,每人一碗面,一大碗面的價格為25元,在景區里,這個價格應該屬于良心價了。
煙花秀
到家之后最大的感觸是,街上的人很少。記得小時候,年后的街上擠滿了人,甚至還會有舞獅子、踩高蹺的活動。相比之下,現在街上有點冷清。鎮上的小廣場上豎著一塊大廣告牌,寫著“逛古鎮過大年”,后面的古建筑上有“最好的時代,最美的馬頭”字樣。可能是因為陰天,上午剛下過小雨,小廣場上,甚至沒有一個孩子。
就算在馬頭鎮中心的十字路口,人群也是稀稀拉拉。十字路口的建筑和商戶有變化,今年底下的商戶是瑞幸咖啡,里面有人在喝咖啡,上面是“馬頭供銷社百貨門市部”的牌子,旁邊掛滿了燈籠,有種古今結合的韻味。可能是因為陰天,也可能是本來就沒有什么人,街上沒有什么行人,廣場外有賣各種炸串、各種煙花炮竹的攤位,偶爾有點生意,空閑的時間里,攤主在攤位上站著發呆。
今年,我的三個叔叔家都沒有回老家過年,他們都分別隨著自己的子女,留在了外地過年。往年堂弟堂妹一家家聚在一起海聊聚餐的場景沒有了。長大以后,我們不光失去了小時候無憂無慮游玩的快樂,甚至能聚集在一起,都成為一種奢望。回來的時候,幾個堂弟在微信群里發起,想召集大家明年過年要在家里聚一聚,隨后就有人說,自己定不下來這么重大的事情。我想了想,也是,我自己也不敢確認,明年過年就一定回家呢。
唐山的年:“年味”清減,熱鬧隨著成長飄走了
張麗萍
節前回家的時候,家鄉正在飄著雪花。疾步行走的人們,紛紛緊裹衣領,臉龐被寒風吹得微微發紅,匆匆的腳步聲在靜寂的雪地上留下一串串印記。這場悄然而至的雪,似乎也映照出這個春節的冷清與寧靜。
走在街頭巷尾,往昔春節那種張燈結彩的熱鬧景象已難覓蹤跡。沒有了五彩斑斕的花燈高高懸掛,沒有了隨風飄舞的紅色燈籠,沒有了紅底描金的喜慶春聯,沒有了響徹大街小巷的《恭喜發財》,街道兩旁的店鋪雖然依舊營業,但少了那份紅紅火火的裝飾,顯得格外冷清。以往熙熙攘攘的集市,如今也沒有了往日的喧囂,攤位數量減少,人群稀疏,那種充滿煙火氣的討價還價聲也變得稀稀落落。
以往每到除夕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如同奏響的新年序曲,帶著濃濃的年味侵襲著人們的感官。而今年春節卻“啞聲”了一般,零零星星的鞭炮聲,襯得夜空格外寂靜。沒有了秧歌歌舞聲,沒有了刺鼻的硝煙味,曾經熟悉的熱鬧與喧囂仿佛隨著春節前飄落的雪花一起被凍結在了記憶深處。
是什么造成了這“年味”的消逝呢?有人說,是時代的快速變遷,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娛樂方式變得多元化。在過去,春節是人們一年中為數不多的盛大娛樂時刻,逛集市、賞花燈、放鞭炮等活動,是人們對新年最質樸的慶祝。而如今,智能手機、網絡電視等電子產品充斥著生活,人們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各種娛樂,傳統春節的娛樂方式逐漸被冷落,是意料之中的事。
也有人說,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大量人口從鄉村涌入城市。鄉村作為傳統春節習俗的重要傳承地,隨著年輕人的離去,許多傳統習俗難以完整地延續下去。村子里的人越來越少,年味自然越發清淡。另外,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和相對獨立的居住環境,也讓鄰里之間的關系不再像鄉村那般緊密,這種習慣隨著返鄉人群的回歸也融入了鄉村,少了走親訪友、互相拜年的熱鬧勁兒,年味自然也就淡了。
雪花飛舞,小鎮青年排隊連夜上山上香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曾幾何時,這樣的童謠一響起,濃濃的年味便彌漫開來,期待過年,成為每個人的“頭等大事”。而如今,隨著習俗的消失和情感的流逝,這種期待早已遠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