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林禪寺坐落于奉化城北,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初名“崇福院”,位于龍溪之西,后在唐武宗會昌中期(公元841~846年)因法難而遭毀。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閑曠禪師于龍溪之東重建,并更名為“岳林寺”,唐相李紳題寫門額。
宋仁宗趙禎多次召見文岳禪師入京,并賜御制詩偈及御札,飛白書“佛法”二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以年號為供奉彌勒殿堂賜號“崇寧閣”,形成“岳林十景”,并建“十景題閣”,名揚(yáng)四海。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賜額“大中岳林禪寺”。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宋哲宗賜布袋和尚號“定應(yīng)大師”。
元、明兩代,寺院歷經(jīng)興廢,元朝天歷三年(1330年),鑄銅鐘,重達(dá)萬斤有余,鐘聲能傳至二十余里,信眾以擊鐘為榮,當(dāng)?shù)厝寺勭姸玻暈橄槿稹?/p>
走到寺院前,只見山門高大巍峨,其上書寫著“大慈圣境”四個大字,門額豎立著“岳林禪寺”的匾牌。按照寺院的傳統(tǒng),門額豎立往往意味著由皇帝親自題寫。
寺院山門前,一對石雕子母大象擺件引人注目,它們造型獨(dú)特,一大一小,代表著母子情深。大象性情溫和,樂于助人,身旁還伴有一尊活潑可愛的小象,彰顯了大象慈祥的母愛,象征著生命的延續(xù)和生生不息的活力。
若將這樣的子母石象置于私人住宅庭院前,寓意著家庭人丁興旺、和睦美滿。在風(fēng)水玄學(xué)中,子母石雕大象擺件寓意“雙象吸水陣”,象征著財源廣進(jìn)、人氣旺盛。盡管這類擺件在寺院門口較為少見,但其美好寓意同樣適用于寺院,為莊嚴(yán)的寺廟增添了一抹生動與活力,讓禪院氛圍更顯活潑與親民。
進(jìn)入岳林禪寺的山門,遠(yuǎn)遠(yuǎn)便能望見一尊高大的彌勒佛石雕像矗立眼前。彌勒佛面相和善,大腹便便,笑容可掬,拱手作揖,時刻迎接前來參拜的信眾。岳林寺是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剃度和圓寂之地,亦是舉世聞名的彌勒道場。據(jù)印度佛教經(jīng)典《彌勒上生經(jīng)》、《彌勒下生經(jīng)》及《增一阿含經(jīng)》記載,彌勒名阿逸多,為釋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先于釋迦牟尼入滅,上生于兜率天內(nèi)院教化菩薩,歷經(jīng)四千歲后將降生于人間,于華林園華樹下成佛,廣傳佛法。
因此,彌勒被佛教預(yù)言為將繼承釋迦佛位的未來佛。然而,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并廣泛傳播的過程中,彌勒佛形象被塑造成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中國僧人布袋和尚形象,歷代受到中國信徒的供奉與朝拜,這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信仰與外來文化的融合。
抬頭仰望,寺廟中的石雕彌勒佛令人贊嘆不已。彌勒佛笑容滿面,仿佛能驅(qū)散一切煩惱。其面部特征喜慶,雙眼彎如新月,笑意盎然;嘴巴微微張開,露出整齊潔白的牙齒,笑容極具感染力。彌勒佛肥厚的耳垂垂至肩頭,幾乎遮住了脖子,給人一種特別的喜感。佛像雙拳抱起,形成一種迎接賓客、高朋滿座的視覺效果。
彌勒佛,這位被尊稱為未來之佛的尊者,以其無邊的福氣與祥和之氣,成為了祈愿美好明天的象征。石雕彌勒佛,在中國民間深受信奉,廣為流傳,其形象在信徒心中占據(jù)著崇高的地位。他展現(xiàn)出的大度、寬厚、自然與笑容,仿佛將世間所有魅力之人的品格集于一身,讓人心生敬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