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一則“小伙長期摳鼻子感染丹毒”的新聞沖上熱搜。
當事人趙先生33歲,一開始只是鼻子有點腫脹,摸到淋巴結腫大,去社區醫院就診被誤診為扁桃體發炎。
誰知就診次日病情急劇惡化,整個面部已經腫脹到眼睛睜不開,且疼痛感十分明顯,于是趕緊去醫院就診,被確診為丹毒感染。而趙先生之所以感染,很大可能是因為長期摳鼻子導致黏膜受損,再加上經常便秘且壓力大導致毒素排不出去引發的感染。
在臨床上,因為挖鼻孔導致的悲劇也時有出現,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士因為挖鼻孔引發了顱內感染。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舉動之所以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后果,是因為人體鼻部靜脈和顱內靜脈是相通的,中間沒有瓣膜。
當我們在挖鼻孔時,手部的病菌就會進入鼻腔,從而導致鼻腔感染,比如鼻前庭炎、鼻前庭癤腫和蜂窩織炎等等。而鼻部感染灶的致病菌就可能通過靜脈進入顱內,最終引發令人聞風喪膽的顱內感染。
每個愛挖鼻孔的人,早晚都要面臨這4個后果
①誘發鼻腔疾病
大部分經常挖鼻孔的人,往往都會在潛意識中覺得鼻腔中的分泌物過多,忍不住想去清理,而這就很容易增加鼻腔疾病的發病風險。
因為鼻腔分泌物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擋人體在呼吸空氣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質,挖鼻孔則一方面會導致鼻腔受損,另方面會給病原體的入侵提供有利條件,特別是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加劇過敏性鼻炎。
②增加肺炎風險
一項發表在《歐洲呼吸學雜志》的研究顯示,挖鼻孔會增加肺炎風險。這是因為在挖鼻孔或者揉鼻子時,肺炎細菌傳播數量最多,且傳播的速度最快。
③增加呼吸道感染風險
呼吸作為人體獲取氧氣與排出廢氣的重要途徑,鼻子在這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經常挖鼻孔可能會損傷鼻腔黏膜屏障,導致呼吸道的抵抗能力下降,很容易引發感染。
④為鼻咽癌埋下禍根
前面我們說了長期挖鼻孔會破壞鼻腔黏膜,很容易引發感染,并導致鼻前庭部位和下鼻甲等部位的炎癥。
而炎癥有可能進一步蔓延到內鼻部、咽部以及鼻竇部等,慢性的鼻部炎癥則有可能在若干年后成為鼻咽癌的禍根。
有鼻屎怎么辦?如何正確清理鼻子?
首先需要陳述一個概念,就鼻子是有自潔能力的,因此鼻腔中的普通成分是不需要經常清理的。如果感覺到明顯多的鼻屎,那么我們在清理時需要注意幾點。
其一,手指指甲不要太長、太鋒利,以免損傷鼻腔黏膜;其次,要保證手部衛生,尤其是挖鼻孔前一定要洗手;最后,鼻中隔區由于黏膜比較薄且血管豐富,所以盡量別用手去摳。
這里所說的,都是建立在你忍不住想要去挖鼻孔的前提下。如果你能忍住不去挖,那完全可以用0.9%濃度的生理鹽水去沖洗鼻腔,這個是最安全的。
身上這2個部位,也盡量別經常挖
①掏耳朵
掏耳屎是很多人常見的習慣,耳屎在醫學上叫做耵聹,雖然叫做“耳屎”但它有很多用處,比如能保濕、抗菌、保護耳膜和保護耳朵等等。
通常來說完全沒必要掏耳朵,因為耳朵有自潔功能,多數耳屎在我們吃飯、說話、打噴嚏和打哈欠等過程中都會自行脫落排出。
如果經常掏耳朵,反而有可能使得耳道的皮膚受到損傷,增加感染風險,并引發外耳道炎。另外經常掏耳朵還可能將耳屎越推越深,引發耳垢栓塞。有些人在掏耳朵時,由于用力過度等緣故,甚至傷到了鼓膜,導致穿孔,引發中耳炎甚至是耳聾。
所以,平時盡量不要頻繁掏耳朵。如果感覺到明顯堵塞了,可以將醫用棉簽用溫開水浸濕后,放進外耳道中,朝著一個方向輕輕旋轉即可將耳屎帶出來。
②摳肚臍
也許你曾見過肚臍眼周圍有黑色的泥,甚至曾嘗試過用手去摳這些泥。事實上這些所謂的“泥”,是人體代謝產生的分泌物、脫落的皮質以及汗液等雜質混合在一起并遺留在肚臍眼的褶皺處,久而久之形成的一層泥垢。
雖說是泥垢,但并不意味著就能用手去摳掉。因為肚臍眼的表皮層很薄,屏障作用沒有其他地方的皮膚那么強大,因此肚臍眼表皮便需要這種“泥”來保護肚臍,防止病菌侵犯。
如果你頻繁或用力摳肚臍,可能會導致皮膚破損,從而容易感染細菌,引起臍炎等疾病。另外肚臍眼周圍神經末梢比較敏感,過度摳挖可能會影響周圍的其他器官。
再者,肚臍眼雖然不是直接和腹腔內部連接,但平時過度的物理刺激可能通過神經反射影響到腹部,從而引發腹部不適。
最后提醒一下,肚臍眼平時一般是不需要清理的,如果實在忍不住可以拿棉簽蘸適量清水,輕輕打圈擦拭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