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袁國鳳
記者近日走進河北易縣老黃牛養殖場的烏骨羊養殖基地,幾個干凈整潔的棚舍將不同生長階段的羊群分開圈養,膘肥體壯的羊正悶頭吃著經過科學配比的飼草料。“我想為鄉村留守人員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基于此,在開辦了服裝廠后,又投資1000萬元做起了烏骨羊養殖基地。烏骨羊屬于稀缺品種,羊肉營養價值高,我想通過努力把這一稀缺品種做大做強,帶動鄉親實現共同富裕。”養殖場創始人黃學禮談及創辦養殖場初衷時向記者表示。
羊群中黑白相間或者純黑色的羊就是黃學禮提到的烏骨羊,也是“老黃牛”黃學禮投資的“藝術品”。
養殖的是羊,卻叫“老黃牛”?“我姓黃,也時刻提醒自己要像老黃牛一樣踏實奮進地做事。”黃學禮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的跨界畜牧業之路。
黃學禮(左一)陪同專家考察養殖場
從北京一家國營飯店里的電焊工到下海經營服裝廠當老板,響應鄉村振興號召,祖籍易縣的黃學禮積極投身到家鄉的鄉村建設。
“玩了20年,這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和藝術品打交道,間接拓寬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想象力,同時造就了我縱向跨界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黃學禮表示,“我先投資了服裝廠,主要想為家鄉留守婦女提供些工作崗位,讓她們既有工作養家,同時也能照顧好孩子,所以在服裝廠工作的工人不受時間限制,可以接送完孩子再來工作,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經營服裝廠半年后,黃學禮看到了易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區位,也認識到發展產業更能帶動村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機緣巧合下,黃學禮從中國農科院的一位專家那里了解到烏骨羊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黑色素含量高,相關研究也顯示烏骨羊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有“黃金羊”之稱。“我以藝術品投資的視角來看待烏骨羊,這一‘藝術品’具有稀缺性,而易縣的自然環境又非常適合烏骨羊的生長,于是決定投資畜牧業。這時,服裝廠經營也已穩定,我就把從服裝廠賺的錢投入畜牧業,一方面做好品質,另一方面也想把這一稀缺品種做大做強,真正給村民帶來實惠。”黃學禮補充道。
記者注意到,棚舍里每只羊頭部都戴了一個號碼牌。“烏骨羊自然繁育期比較長,一般情況下,一只烏骨羊每次只繁殖一只羊,難以形成規模化養殖。為了擴大養殖規模,需要用別的種羊來配種,但這需要經過三代雜交后才能形成相對純的烏骨羊,而為了避免出現近親繁殖,我們為每只羊都編了號,形成譜系,便于管理,目前已有1000多只羊,其中,純種烏骨羊有100多只,未來幾年有望擴大到3000—5000只。”黃學禮介紹,羊的生長環境和喂養的飼料直接關系到羊的品質和口感。目前,基地上了新的生物發酵設備,經過復合菌劑發酵的青貯,更利于羊的吸收和消化,同時也可以減少環境的污染。“我們用來喂養羊的2000多噸玉米青貯,都是收購自周邊農戶,這也直接帶動上百農戶戶均收入上萬元。”黃學禮自豪地表示。
近年來畜牧業市場價格波動大,給小養殖戶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對此,黃學禮認為,“畜牧業小養殖戶主要銷售對象是中間商或者屠宰場,在價格上比較被動,市場規則很難改變,但是通過改變養殖品種和銷售模式直面銷售端,尤其是在短視頻傳播的助力下,可以將劣勢變為優勢。比如和餐飲企業合作,直接進入火鍋店銷售,可以有效避免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像我們和餐飲企業合作,烏骨羊肉基本上供不應求,不愁銷路。但是目前因為烏骨羊生長周期長、羊肉產量少,所以無法供應市場。我計劃今年把現有的養殖經驗制定成標準,然后通過基地加農戶的養殖模式,讓農戶照著標準直接復制養殖,我們以低價售出,高價回收,讓農民得實惠,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烏骨羊肉的品質,目前我們正在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打造現代化的青青鮮草工廠種植基地,青青鮮草生長快,周期短,日產1噸,且營養價值高,當烏骨羊生長到10個月后,改喂青青鮮草可以提升烏骨羊羊肉品質。未來,我們也計劃進一步加強與一些科研院校的合作和研發。”談及未來的發展時黃學禮表示,基地目前也在向農業園區發展,計劃流轉700畝土地,做種養一體的循環農業,帶動更多的農戶參與進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