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親昵
稍顯僭越
新春上班第一天,各省都開高質量發展大會,廣東請了美的方董事長作公開發言。
雖說現在要親商,但你發現沒有,一位民企老板,在全省大會發言中不帶姓地稱呼「XX書記」 「XX省長」,還是非常罕見的。
我都不知道這個講話是誰給起草的。
按理來說,這個講稿是經過相關部門審定的,難道審稿人員也不懂?
我不覺得文字秘書敢在這種問題上打花腔。
那么就只剩一種可能:當地要營造親商的氛圍,領導不想強化層級,以這種親密的稱呼傳達意圖。
但問題在于,這種突破常規的做法,領導可以順利實現意圖,對于發言者,別人可能會側目而視,落下話柄。
換句話說,領導可以平易近人、和藹親民,但你不能沒了規矩 ,否則就是不懂事。
我認識的一位典型人物在大會上發言時,雖然有關部門將領導的姓去掉了,但他在正式念稿時,堅決地改為姓+職務。
在中國職場或社交場合中,直接稱呼對方「名字+職務」,有特定場合。
如「達康書記」省略李姓,以示雙方私交較好(如同事長期合作、校友關系等)。對熟悉的直屬領導或合作密切的平級同事,也可省略姓氏顯得更自然、親切,同時保留職務又能體現尊重。
對年輕領導或同齡領導者,直接稱呼名字加職務既能淡化層級感,又避免顯得過于諂媚。當然,如果領導本人主動要求簡化稱呼,如「請直接叫我名字」,可嘗試用名字+職務過渡。
非正式或內部會議等氛圍輕松的場合,也可以用名字+職務的不太正規的稱呼,既有助于拉近距離,同時明確職責分工。
但無論如何,對于傳統行業或體制內單位,這都是極嚴肅的事,用不好就是冒險。因為這些機構更重視層級禮儀,要么姓+名+職務,要么姓+職務。
尤其當對方是年長領導或高層領導時,省略姓氏可能顯得不夠莊重。
正式公開場合更是如此,需保持規范稱呼,避免因隨意引發誤解。
當然,也有些領導個人偏好。比如閩南人見面就稱名字不帶姓,外地剛到那邊的可能會「受寵若驚」,但實際上那只是稱呼習慣而已。至于廣東黃書記,他是閩西龍巖客家人,我問了一下當地習慣,晚輩不能稱呼上輩名字,同輩之間不能帶姓,交流時多用外號。但無論如何,對上級領導直呼名諱是非常不尊重的。
下級稱呼上級名諱的例外也有,如《人民的名義》中,祁廳長稱省委高育良為「育良書記」,這是因為二人為師生關系,有非常親密的私人關系,且人盡皆知,那么不稱「老師」而稱「育良書記」,已經是選擇了較為嚴肅的稱呼了。
1984年學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背后體現了融洽的官民關系。但之所以會成為新聞,是因為對國家領導人的稱呼,向來是有 「規矩」的。
那這次呢?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發現許多成功者,其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家地主。
當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升。
舉凡發達國家,學生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為的是真正認識自己。
人是意義的動物,講述關于我們的世界、關系和自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編輯部系列,點擊關注
浙江人為什么文化、財富雙全?因為早在南宋就義利并舉、農商互藉了。我參與的這部家風作品,9月上市當月就登上浙江省好書榜: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