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冬季,寒冬的風如冰刀般割著大地,一列火車喘著粗氣,緩緩駛出上海車站。車廂里,彌漫著離別的愁緒與對未知的憧憬,16歲的李成林就坐在這趟列車上,他和一群上海知青,正奔赴那遙遠而陌生的吉林延邊。
李成林中等身材,身形略顯單薄,卻有著一雙明亮而堅定的眼睛。他出生在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就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這次響應號召奔赴延邊,他心中滿是激動與期待,行囊簡單,卻裝滿了對新生活的向往。
列車一路向北,窗外的景色從熟悉的上海弄堂逐漸變成了廣袤的田野與連綿的山巒。經過漫長的旅程,終于抵達了延邊的一個朝鮮族小村落。一下車,撲面而來的是東北獨有的寒冷與那帶著松木香氣的空氣。眼前的村落被厚厚的積雪溫柔包裹,低矮的土坯房錯落有致,木柵欄歪歪斜斜地圍著院子,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炊煙,給這寒冷的冬日添了幾分溫暖。
圖片來源網絡
迎接他們的是熱情淳樸的朝鮮族老鄉。老鄉們穿著厚實的棉衣,臉上洋溢著真誠的笑容,幫忙搬運行李,嘴里說著不太流利的漢語:“孩子們,歡迎來到咱這兒!” 知青們被安排到老鄉家里暫時借住,李成林被分到了金阿澤西(大叔)家。金大叔是朝鮮族,個子不高,身子骨卻很健壯,臉上總是掛著和藹的笑容。
當晚,金大叔一家為李成林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炕桌上擺滿了各種朝鮮族美食,最顯眼的當屬那一大盤辣白菜,紅亮的色澤,酸辣的氣息瞬間勾起了李成林的食欲。還有打糕,軟糯香甜,蘸上黃豆粉,入口即化。金大叔笑著給李成林夾菜,教他用朝鮮族的禮儀用餐,李成林雖有些拘謹,但心中滿是感動。
第二天,知青們便正式開始了在延邊的生活。天還未亮,村子里的公雞就開始打鳴,李成林和其他知青們在隊長的帶領下,扛著鎬頭走向田地。東北的冬天,土地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每揮動一次鎬頭,都震得手臂發麻。李成林的雙手很快就磨出了血泡,又疼又癢,但他咬著牙,一聲不吭。看著身邊的知青們和老鄉們都在努力勞作,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勞作之余,李成林也漸漸融入了這個朝鮮族村落,感受到了這里獨特的風土人情。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日,村子里就像過年一樣熱鬧。伽倻琴的聲音清脆悅耳,長鼓舞的節奏明快有力,男女老少都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在空地上翩翩起舞。李成林一開始有些害羞,只是在一旁觀看,但在老鄉們的熱情邀請下,他也鼓起勇氣加入了舞蹈的隊伍。跟著大家的步伐,他笨拙地扭動著身體,雖然動作不太標準,但臉上卻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在與老鄉們的相處中,李成林還學會了許多朝鮮族的傳統技藝,學會了說朝鮮語。金大叔教他制作泡菜,從挑選白菜開始,每一個步驟都有講究。要把白菜一片片剝好,用鹽水腌制,再加入辣椒、大蒜、姜等各種調料,攪拌均勻后放入特制的缸中發酵。在這個過程中,李成林感受到了朝鮮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傳統的堅守。
除了文化和美食,延邊的自然風光也讓李成林陶醉。春天,漫山遍野的金達萊花盛開,仿佛一片粉色的海洋,李成林和知青們會在勞作之余,跑到山上欣賞這美麗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夏天,清澈的溪流在山間流淌,他們會在勞作后去溪邊洗澡,清涼的溪水洗去了一天的疲憊。秋天,稻田里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風中搖曳,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豐收的喜悅。李成林和大家一起收割莊稼,雖然累得腰酸背痛,但看著堆積如山的糧食,心中滿是成就感。
然而,生活并非總是一帆風順。知青們初來乍到,對延邊的氣候和生活習慣還不太適應,生病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李成林因為著涼發起了高燒,整個人昏昏沉沉。金大叔一家心急如焚,金媽大邁(大嬸)趕忙熬了姜湯,金大叔則冒著風雪去村里找赤腳醫生。在他們的悉心照料下,李成林的病情逐漸好轉。這件事讓李成林深刻體會到了老鄉們的善良和熱情,也讓他更加珍惜在這里的生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知青們與老鄉們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知青們把從上海帶來的一些新思想、新文化分享給老鄉們,而老鄉們則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技藝傳授給知青們。在這個小小的村落里,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出了溫暖而美好的火花。
圖片來源網絡
在延邊插隊落戶的日子里,李成林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知青朋友。他們一起勞動,一起聊天,一起度過了許多難忘的時光。其中,有一個叫崔英子的朝鮮族姑娘,和李李成林特別談得來。崔英子性格開朗,心地善良,在勞動中總是充滿干勁。她和李成林經常一起說笑,幫著李成林干農活,教他學說朝鮮語,還經常給他送好吃的。在艱苦的知青生活中,崔英子的的關愛和幫助令李成林倍感溫暖和感動。
可是,鄉愁總是在不經意間涌上心頭。月圓之夜,李成林常常獨自坐在院子里,望著天上的明月,思念著千里之外的大上海。他想起了家中的父母,想起了小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的場景,心中滿是牽掛。有時候,他會拿出父母寄來的家書,反復閱讀,那些熟悉的字跡,仿佛帶著父母的溫度,讓他的眼眶漸漸濕潤。
時光匆匆,幾年的知青歲月轉瞬即逝。1979年夏天,當返城的消息傳來,整個村子都陷入了一種復雜的情緒之中。知青們既為即將回到家鄉而興奮,又為即將離開這片生活了多年的土地而不舍。李成林心中也是五味雜陳,他舍不得這里的老鄉,舍不得和他一起奮斗過的知青朋友們,更舍不得這片揮灑過青春汗水的土地,還有自己心愛的崔英子姑娘。
離別的那天,村子里的老鄉們早早地來到知青們的住處,為他們送行。他們帶來了自己親手制作的各種特產,有泡菜、打糕、米腸等,塞到知青們的手中。金大叔緊緊握著李成林的手,眼中滿是不舍:“孩子,以后有空一定要回來看看!” 李成林強忍著淚水,用力地點點頭:“阿澤西(大叔),我一定會回來的!”
離開村子時,坐在牛車上的李成林心里五味雜陳,看著淚眼婆娑的崔英子,看著漸漸遠去的村落和鄉親們,心中的那份眷戀和不舍愈發濃烈。他知道,這段延邊知青歲月,將成為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將永遠鐫刻在他的記憶里。
回到上海后,李成林很快就投身到了新的生活中。他憑借著在延邊鍛煉出的堅韌和毅力,在工作中努力拼搏。他在上海自行車廠,從最基層的工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后來還考上了電大。在工作之余,他也沒有忘記演變的父老鄉親,經常給金大叔和鄉親們寄一些上海的特產,也給金大叔寄過錢。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成林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過上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然而,延邊始終是他心中的牽掛。2024年,在那個陽光明媚的秋天,李成林終于踏上了重返延邊第二故鄉的旅程,延邊承載著他的青春與夢想,也有他放不下的思念和牽掛。回憶里滿是憂傷,鄉愁催人淚下。
再次回到那個熟悉的村落,眼前的景象讓他既熟悉又陌生。村子里的變化很大,土坯茅草房大多變成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村里還通了水泥路,路上不時有汽車駛過。但那村口的老楊樹還在,仿佛在靜靜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老鄉們看到李成林回來,都熱情地圍了上來。雖然多年未見,但大家的熱情絲毫未減。金大叔已經年逾古稀,身體不如從前硬朗,但精神依舊矍鑠。看到李成林,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孩子,你可算回來了!” 李成林緊緊地抱住金大叔,心中的感動無法言表。當看到兩鬢斑白、容顏蒼老的崔英子時,李成林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淚,哽咽著喊了一聲英子,再也說不出話來。崔英子也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去年秋天重返第二故鄉的旅程中,李成林和老鄉們一起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一起品嘗久違的朝鮮族美食。他還去了曾經勞作過的田地,看著那一片片金黃的稻田,仿佛又看到了當年自己和知青朋友們在這里揮灑汗水的身影。
圖片來源網絡
這次第二故鄉之行,讓李成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延邊這片土地的魅力和難以割舍的鄉情。他知道,無論時光如何變遷,延邊的知青歲月都將永遠是他生命中最璀璨的篇章,而這里的風土人情、這里的父老鄉親,將永遠是他心中最溫暖的牽掛和思念。他與延邊父老心情的感情,就像黃浦江水一樣滔滔不絕,直到永遠。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李老師提供素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