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24年12月非稅收入增長最為明顯。
本文成于2025年1月27日。
【正文】
2025年1月24日,中國財政部披露2024年財政收支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一、2024年整體情況(一)第一本賬和第二本賬合計減收0.57萬億,較歷年高點合計減收3.59萬億
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分別實現(xiàn)21.97萬億元和6.21萬億元,同比分別增加0.29萬億和減少0.86萬億,較歷年同期高點分別減少0萬億和3.59萬億。也即,2024年全年,第一本賬和第二本同比合計減收0.57萬億、較歷年同期最高點合計減收3.59萬億。
(二)第一本賬和第二本賬合計增支1.02萬億(第一本賬每年增支持續(xù)上升)
2024年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與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別為28.46萬億元和10.15萬億元,同比分別變動1萬億和0.01萬億,即兩本賬合計增支1.02萬億。據(jù)此大致可以推算,2024年全年,兩本賬收支缺口擴大了1.59萬億。
雖然政府性基金支出于2023-2024年期間沒有進一步上升,但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卻始終在上升,每年增量約在1-2萬億之間,這意味著第一本賬的支出端實際上是非常剛性的。
(三)兩本賬的收支缺口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合計超10萬億):地方缺口則超16萬億
1、2024年全年,第一本賬和第二本賬的缺口分別達到6.49萬億和3.94萬億,均創(chuàng)歷史新高,合計達到10.43萬億,這意味著2024年的財政減收增支壓力為歷史同期最高,超過2020年、2022-2023年。
2、相較于全國維度的收支缺口而言,地方財政的收支缺口更為夸張,2019-2024年期間地方財政兩本賬的收支缺口分別為11.05萬億、13.57萬億、11.67萬億、14.75萬億、14.93 萬億和16.41萬億,呈逐步擴大態(tài)勢,顯示出地方財政壓力在不斷加大。
(四)財政收支缺口主要靠發(fā)債來彌補
在不考慮預算穩(wěn)定調(diào)節(jié)基金、結(jié)轉(zhuǎn)項、第三本賬(體量非常小)等因素下,財政收支缺口大部分需要靠發(fā)債來彌補。不過政府債券余額的凈增加通常會用在三個方面,一是用于彌補廣義財政赤字,二是用于化債,三是用于其它(如特別國債等)。具體看,
1、2016年以來(含),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余額分別增加23.63萬億和42.52萬億,兩本賬缺口累計達58.55萬億,即彌補兩本賬缺口后的政府債券余額增加還剩7.59萬億元。
2、疫情以來(即2020-2024年期間),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余額分別增加17.64萬億和26.22萬億,兩本賬缺口累計達42.9萬億,即彌補兩本賬缺口后還剩0.97萬億。
疫情以來,我國曾分別于2020年、2023年及2024年各發(fā)行1萬億特別國債,分別用于應對疫情(2020年)、災后恢復重建(2023年)及“兩重”項目(2024年)等領域。
二、財政細項:第一本賬中只有非稅收入是持續(xù)增長的
同比可能會受到一些意外因素的擾動,這里選擇和歷年同期最高水平相比。
(一)稅收收入同比減收0.62萬億,疫情以來年均增速僅為2.06%
數(shù)據(jù)上看,2024年全年實現(xiàn)稅收收入共計17.50萬億元,同比減少0.62萬億(2023年的為歷年最高點),疫情以來(2020-2024年期間)年均增速僅為2.06%。
其中,就稅收收入的細項來看,除房產(chǎn)稅、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環(huán)境保護稅等處于歷史同期最高位置外,其余稅收均低于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如企業(yè)所得稅、國內(nèi)增值稅、契稅、土地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分別較歷年同期最高水平減少0.28萬億、0.27萬億、0.23萬億、0.20萬億和0.04萬億,這意味著稅收增長其實是偏弱的。
(二)非稅收入同比大增25%以上,疫情以來年均增速達6.67%
1、2024年全年,非稅收入實現(xiàn)4.47萬億,不僅連續(xù)三年超過3萬億,也創(chuàng)造了歷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速高達25.45%(增量為0.91萬億),疫情以來年均增速更是達到6.67%,遠超稅收收入的2.06%。
2、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非稅收入增速呈進一步加快之勢,這意味著2024年最后一個月各地加大了對非稅收入的兌現(xiàn)力度,當然這對經(jīng)濟而言并非好事。
例如,2024年1-11月非稅收入同比增速為16.96%(增量為0.54萬億)、疫情以來歷年前11個月非稅收入年均增速為4.85%。
可以看出,在稅收收入增長低迷的情況下,非稅收入在增收方面發(fā)揮了作用。特別是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構(gòu)成來看,也只有非稅收入保持著快速增長,呈現(xiàn)“放量”態(tài)勢。
三、地方財政壓力顯著加大:賣地收入回落至5萬億以下(較歷年高點減少4萬億)
2024年全年,地方國有土地使用權(quán)出讓收入實現(xiàn)4.87萬億,同比減少0.93萬億,較疫情前(2019年同期)減少2.38萬億,較歷史同期最高點(2021年)減少3.84萬億,這使得地方第二本賬的缺口也由疫情前的0.78萬億擴大至3.94萬億。
4.87萬億的賣地收入相當于2013-2014年的水平,預計后續(xù)將進一步向4萬億的水平,預示著地方第二本賬的壓力呈明顯上升態(tài)勢。
四、結(jié)語
(一)地方財政壓力的體現(xiàn)主要在三個方面,
1、債務是存量(相當于資產(chǎn)負債表的負債端)、財政收支是流量(相當于利潤表的收入端),在流量出現(xiàn)問題時,需要保持地方政府的再融資能力。
2、支出是剛性的,且始終在保持著增長,收入則是不穩(wěn)定的,故需要通過不斷擴大政府債券余額來彌補缺口。
3、每年需要償還的債務本息是客觀存在的,在增量無法覆蓋且缺口還在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需要借助政府債券這一外力來緩解債務還本付息帶來的壓力問題。
(二)近期,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尚希指出“目前,中央支出比例顯然太低了,根據(jù)我們的研究,2030年中央本級的支出比例最好提到30%-40%”,這似乎是有意吹風。
簡單算一下看,現(xiàn)在每年的全國公共預算支出體量在28萬億,中央本級支出占比僅14%左右(差不多4萬億)。如果提高至30%,則意味著中央本級支出將會提高至8萬億以上,比現(xiàn)在多出4萬億,而這多出的4萬億可以理解為地方少支出4萬億。
進一步算,按目前的支出增速,2030年的全國公共預算支出應該會達到36-37萬億,按照30%的比例中央支出應該在11萬億(較目前高出7-8萬億),即地方支出在25萬億左右。顯然,這高出的7-8萬億支出應該通過發(fā)行國債彌補,且不應減少中央對地方的轉(zhuǎn)移支付。
(三)因此,當前的任務是要使地方政府每年的預算支出不再增長,后續(xù)每年的增量部分全部由中央承擔,這樣問題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決。
實際上,化解地方財政壓力和化解金融機構(gòu)風險的邏輯是一樣的。例如,化解金融機構(gòu)風險的常規(guī)手段是使其不再擴表、業(yè)務不再增長。地方債務風險化解也是一樣,要保證地方財政承擔的壓力不再增長,既包括其債務不再增長,也包括其實際支出不再增長。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發(fā)布當日的判斷。本公眾號中的內(nèi)容和意見僅供參考。本公眾號所載信息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本公眾號對所載原創(chuàng)內(nèi)容保留一切權(quán)利,未經(jīng)許可,任何機構(gòu)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發(fā)表或引用本公眾號所載的任何原創(chuàng)內(nèi)容。如征得本公眾號同意進行引用、刊發(fā)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出處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jié)和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