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是江陰的“新春第一會”。
在江陰GDP剛剛破5000億這個萬眾矚目的背景下,這一次以“科創”為關鍵詞的大會有著格外深遠的內涵。
內涵在于:
“科創”已經成為江陰蓬勃生長的動力源;
它深刻重塑了江陰的底蘊氣質,也將在江陰未來發展的重大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
讓我們先從最為大家關心的5000億開始說起。
江陰一舉成為中國繼昆山之后第二個5000億的縣級市,放眼全國,目前GDP邁入5000億元俱樂部的城市寥寥數十個,且大部分屬于地級市、副省級城市,江陰邁過這個門檻,繼續高歌猛進!
1993年, 江陰GDP突破100億; 2007年, GDP首次突破1000億大關; 2010年, GDP進入2000億元時代; 2016年, 邁入3000億元; 2019年, 江陰GDP進入4000億元時代……
回首過去,江陰的城市能級隨著GDP水漲船高,創造了許多中國縣域經濟的樣本式現象。
說一下其中最亮眼的一個,也是最值得研究和探尋的一個:
資本市場的“江陰板塊”。
從首支股票“興澄股份”1997年掛牌上市,到21世紀初深耕主板,再到2004年起主攻境外資本市場,到2024年,江陰累計擁有境內外上市公司6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2家,A股上市公司總數在全國縣級市中排名第一,累計實現直接融資1313.3億元,“江陰板塊”全國聞名。
這些上市公司,大部分都是制造業起家。
強勁的工業基礎,是江陰發展的強大底氣。
每年,全國四分之三的高端汽車用鋼從江陰產出,全國六分之一的風電整機在江陰制造,全球十分之一的芯片在江陰封測,2024年江陰有12家企業入圍“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0家企業入圍“2024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
說實話,江陰并沒有誕生那些代表國內互聯網企業發展最高成就的“大廠”,沒有體量巨大的“平臺經濟”,今天的5000億高光,幾乎全是靠一手一腳打拼出的實體經濟堆起來的,穩健,但似乎缺少了一些想象力。
而在這次5000億的界碑背后,我似乎看到了一些跡象,江陰城市和產業發展正在進行一場重要轉型。
這次轉型,將決定江陰未來。
02.
前段時間在江陰,我碰到了清華大學蔡崢教授。
他告訴我,中國第一臺,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將在江陰完成平原裝調,江陰雖然過去制造業實力強悍,但在大科學裝置方面卻是空白,這個項目,給江陰提供了一個重大的科創機遇。
▲圖:蔡崢在美國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臺
而在這背后,是江陰從2021年以來,以“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計劃”為紐帶,建立了與清華大學的高效資源涌流通道,江陰科創的“軟實力”正在握拳攢勁,崢嶸初露。
巡天望遠鏡MUST落地的江陰霞客灣科學城,正是江陰“一灣”(霞客灣科學城)“一谷”(綺山湖科創谷)“一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一港”(南理工創新港)科創格局的重要一極。
▲霞客灣科學城效果圖
用江陰之子徐霞客的名字來給這個科學城命名,折射出的也許正是江陰“追逐山和大海”的夢想和決心。
科創的這條路,對一個縣級市來說,恰如霞客當年跋山涉水一樣充滿艱難險阻,但當我們看到一個個數據時,內心還是震撼的——
江陰近三年共建成投用科創載體面積超280萬方,是2021年底的5.4倍,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設了10個“科創飛地”; 清華大學精密光電研發中心、武漢大學長三角科創中心、省產研院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以及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級科創平臺一個個落地江陰; 2021年啟動“霞客之光”創新攻關計劃,累計支持立項50個,最高立項額度達1000萬元; 2024年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701家,是2020年底的2.7倍;江陰企業累計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2家,比2020年底增長34%……
“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猶如四根大梁,通過這些年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科技產業園的建成投用,已逐步撐起“科創江陰”的骨架。
科創的力量,由政府拉動,再變成了企業的更加給力——
江陰的企業累計創造50多個全球首創、世界第一; 中信泰富特鋼獲評全球特鋼行業首個“燈塔工廠”,盛合晶微入選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興澄特鋼、揚子江造船榮獲中國工業大獎……
這里面其實很多都是傳統企業,但是他們的頭腦一點也不落后。
越是龍頭,越有澎湃激蕩的創新動力,持續鍛造著企業發展的硬核支撐。
這就是江陰,在傳統的體量這么大、規上工業產值突破7500億的時候,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每年還能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
事實上,過去的5年,江陰一直在為“科創”這個戰略坐標提供空間。
江陰的理念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江陰提了一句話,“在大氣的長江邊辦更有格局的優質教育”,就在過去的短短幾年里,江陰作為一個縣級市,一下子同時擁有2所211大學(南理工江陰校區、江南大學江陰校區),雙子星熠熠生輝,全國罕見。
不但手握兩所211,江陰更是全力支持兩所大學進行校地合作,他們有一個提法也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0—1”的事在校園里探索干,“1—10”的事在孵化器里放手干,“10—100”的事在產業園里搶著干。
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兩所大學更多的科創項目落地江陰、更多的教授成為企業家、更多的年輕人奔向新質生產力主戰場。
當人才加速集聚、生態不斷優化之后,江陰的科創之力正以不可阻擋之勢昂首崛起,支撐著江陰的這一重大轉型。
從這個勢頭,明顯可以看到江陰的城市雄心,絕不只是滿足于做一個縣域經濟的優等生,而是在深度融入長三角中,走出經濟發達縣突破自身天花板的一條新路徑。
03.
江陰城市發展轉型的另一重境界,來自另外一個領域轟轟烈烈的一場戰役:
工改。
工改,即工業園區升級改造。
江陰是“蘇南模式”的發源地之一,工業起步早,也讓江陰率先遭遇了發展瓶頸。
2021年之前,江陰全市土地開發強度已經觸碰到“天花板”,全市9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園區200多個,布局散、隱患多、效益低、同質化競爭嚴重。
“老項目產出不高,新項目無地可用”的矛盾日益突出,也成為制約江陰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工業園區改造,是城市發展新趨勢下的必然選擇和路徑優化。
曾經遍地開花的園區模式,被逐步調整,從2021年到2024年,3年時間里,江陰累計騰退土地3.88萬畝,形成“立馬可用”的產業用地1.66萬畝,2024年,江陰的工改項目獲評制造強省建設改革創新的典型案例。
劃一下重點,江陰是唯一入選的縣級市。
城市的發展,效率是很重要的一點。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從降低效率的擴張返回到提升效率的聚集,工改只是一個縮影。
當江陰面向未來的高科技、人工智能等等領域,需要的是創新,開放,多元,包容,甚至需要人文理想,需要慢下來去沉淀和厚積薄發,甚至還有容錯,允許試錯,這就需要更新的模式。
目前,江陰已出臺《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重點培育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空天技術、人工智能制造等5個未來產業。到2030年,未來產業規模將達到800億元。
在寬視場巡天望遠鏡MUST落地的江陰霞客灣科學城,去年,霞客灣科學城圍繞未來產業招引項目23個,總投資近46億元。
江陰的志向,從來不是一時領先,而是持續向前。
昨天大會一個細節:
江陰即將成立科創委,由市委書記和市長掛帥。
這不是單純掛塊牌子,我大膽猜測,它就是為了加強對整個江陰科創工作的統一領導,讓“科創江陰”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成為江陰發展的主旋律,特別是在江陰最有潛力、也是最不容易協調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上,發揮關鍵作用。
我們看到的是江陰的現在,而江陰的城市運營者們看到的是這座城市的未來; 我們在為這座城市此刻的榮耀歡呼,而江陰在為未來更好的發展布局。
最后再說個題外話。蘇錫常一帶愛把江陰人呼做“江陰強盜”,別人或以為不雅,但真正的江陰人其實很受用。
這個戲謔的外號,其實正是抓住了江陰人性格中最具活力和色彩的地方。
江陰甚至不避諱把這種“硬核”的特點寫入了他們的城市精神:
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
這樣的江陰,你能低估嗎?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它能迸發出多么強悍的戰斗力!
近期熱門文章推薦
回復關鍵詞閱讀
- 無錫的精華,都被央視春晚整明白了(關鍵詞:央視春晚)
常熟造的“外貿神器”,讓中國小商家腰桿挺起來(關鍵詞:常熟外貿神器)
阿滿百香雞大戰紫燕百味雞,為何選擇南京(關鍵詞:紫燕百味雞)
年吞吐量剛破千萬的碩放機場,拿什么追趕樟宜機場?(關鍵詞:碩放機場)
一個研究院,默默給無錫“孵化”150多家高新企業(關鍵詞: 研究院 )
浙江非網紅小縣城,正在悶聲發大財(關鍵詞:浙江小縣城)
- 揚州毛絨玩具賣家做跨境,靠一個創意狂賺美金(關鍵詞:毛絨玩具)
- 如果不是蘇州這個園區,中國自動駕駛第一股可能要晚來兩年(關鍵詞:蘇州園區)
再一次被蘇南的鄉村震驚了(關鍵詞:蘇南鄉村)
南通出事,問題可能在豬身上(關鍵詞:南通)
一支穿云箭,中國創新藥出海千軍萬馬來相見(關鍵詞:創新藥出海)
上海嘉定看著臨港,眼里滿是自己年輕的模樣(關鍵詞:上海嘉定)
常州龍頭200億砸向淮安,這個全球第一穩了(關鍵詞:常州龍頭)
復活的蘇州,焦灼的東莞(關鍵詞:東莞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