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題記:撩開她神秘的面紗,我們會發現這是一片美麗的土地,我們會發現這里有一群虔誠的人,那“心平氣靜”的雪山和圣湖也會讓我們心靈震撼。讓我們默念著倉央嘉措詩作《那一世》,走進那圣潔的雪域高原。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生 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 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 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 只為路中能與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飛升成仙 不為長生 只為佑你喜樂平安
如果說雪域高原是共和國一塊神奇圣潔的土地,那么西藏之旅就是自己生命中一段難忘的歷程。
我和雪域高原的初識,是百萬翻身農奴那高亢激昂的動人歌聲,是那載歌載舞的翩翩倩影,是那“呀拉索”和“巴扎嗨”的真情感嘆。再識西藏,來自攝影家賀角先生新出的一本攝影集,影集中的照片精美絕倫,令人神往,賀老先生送我新書的時候,順便繪聲繪色地介紹了他在藏區采風的經歷。
看景不如聽景,先生的講述與其說是對圣地的贊美,還不如說是對我這個沒去過雪域的人的誘惑。雖然那里令人神往,但高寒和缺氧也著實令人畏懼。當年文成公主一行浩浩蕩蕩入藏,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走走停停都用了近五年時間。路途那么遙遠,又那么艱險,我能有機會去領略那神奇美麗的風光嗎?
圖片
西藏雪山
2005年秋天,在漫長的雨季過后,終于有機會去西藏感受高原的燦爛陽光和雪域的柔媚風韻了。飛機一進入青藏高原上空,就看見舷窗外層層白云下面一座座山峰連綿不絕,峰頂覆蓋著皚皚白雪,令人真正看到了路途的艱險。
毛主席說“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號稱“世界第三極”的雪域高原,那就是好漢中的好漢了。飛機在貢嘎機場著陸,一出艙門,胸口就像塞了團棉花一樣頓感不適。這就是高原給我們的第一個見面禮,似乎在提醒我,好漢要有豪氣,但在這里更不能缺少了氧氣。
汽車行駛在去拉薩的公路上,群山矗立,經幡飄動,朝拜者的身影撲面而來又一閃而過,天空湛藍,白云舒展,在大地上搖曳的拉薩河伸向云端。這就是西藏,曾經遠在夢中,如今卻身臨其境,竟比想象中的還要美,還要神奇!
圖片
風中飄動的經幡
在西藏的幾天行程,可以套用現在領導們常說的一句話,是時間緊,任務重。我們走馬觀花,沒有看到豹之一斑,而是看了斑之一毛。盡管如此,我對此行仍然有著深刻的感受。
雪域高原,見證著超級的虔誠。這是一個禮佛的“王國”,凡是有房屋的地方,屋頂就有經幡在風中飄動,向人們表露著信仰的忠誠。曠世奇緣和萬世佛緣,成就一段佳話。
圖片
大昭寺
西藏最有名的大昭寺,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松贊干布送給愛妻的禮物,建成后兩人曾經在此居住。這座聲名遠播的古寺,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也許不是它悠久的歷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而是那如同潮水般涌動的人們虔誠地轉動著經輪的場面。
在寺前的廣場上,能見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信徒們,不管穿戴整齊還是衣衫襤褸,都在那里一次接一次永無休止地五體投地磕等身頭。他們中的有些人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用身體作筆,用生命作墨,一步一個等身頭磕到大昭寺的,在大地這張紙上寫滿了超人的毅力和無比的虔誠。
圖片
大昭寺前
在神山、神湖邊經常能看見手拿轉經輪游走的老人,在寺院經常能看到拴著紅布條的放生狗、羊,在路口常常能看到瑪尼堆上石刻的六字真言。信徒們用古老的轉經輪訴說世世代代的希冀,用靈魂的漫游尋找著真善美的佛國之門,用近乎呢喃的“嗡、嘛、呢、叭、咪、哞”祈禱著平安,敬獻著忠誠。
來到西藏,來到拉薩,就不能不看布達拉宮。布達拉宮依山而建,高高聳立,巍峨壯觀。宮墻紅白相間,宮頂金碧輝煌,在雪的襯托和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莊嚴和神秘。布達拉宮既是神權的象征,也是王權的象征。
圖片
靈塔金頂
這里供奉著達賴們的靈塔,其中五世達賴的靈塔從上到下全部用黃金包裹,鑲珠嵌玉,僅黃金就用了十萬余兩,珍珠、寶石用了兩萬余顆。客觀地說,藏族同胞現在還不很富裕,可是他們的理念是不修今世修來生,相當多的信徒除了養家糊口的錢以外,多余的財物都毫不猶豫地捐給了寺廟。
金碧輝煌的寺廟與矮舊的民居,高原紅的面孔與他們手中鑲滿金銀珠寶的經輪,就像這銀色的雪山和褐色的戈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從他們一臉的虔誠中,你會有另一番思考:把幸福放到簡單、簡約、簡便中去享受,人們浮躁的心靈會安妥很多。
圖片
手持經輪的藏族老人
雪域高原,展示著原生態的美麗。這里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平均每平方公里還不到兩個人。藏西阿里、藏北那曲、羌塘草原北部除了雪山、小溪、草原和野生動物,可以說是百里不見人煙。
在這牛羊比人多的地方,面對如此靜寂的世界,你只能同高山對話,和小溪交談,與人的交流簡直就是一種奢望。隨便哪條溪流,都有可能是江河的源頭,不管江河在南亞次大陸和中華大地上多么有名,也不管它要流到印度洋還是太平洋,它上游的小溪都無人知曉默默地流淌著。
圖片
可能是因為海拔高,感覺天總是很低,白云翻卷,陽光和風雪交替,讓孤獨的旅人有一種被棄置于此的感覺??烧沁@遺棄使人關注身邊的每一處荒涼,從這荒涼中讀出一種粗獷的未加雕飾的原生態的美。
要說美,在西藏,最美的還要數林芝。從拉薩驅車,蛇行在川藏公路這條天路上,逆拉薩河而上,過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順泥洋河而下,就來到有“太陽寶座”之稱的林芝。山路旁,泥洋河顯得那樣的清澈和歡快,急切地投入激情澎湃的雅魯藏布江懷抱。
圖片
林芝
推開車窗,眼前的景色讓人驚詫:一半是雪山巍峨,自有的威嚴和肅穆;一半是草木蔥蘢,一派勃勃的生機。那讓人心動的藍天和白雪,那紅的、綠的、黃的葉子和那纏繞在半山腰如玉帶般的浮云,在一瞬間定格了你的目光,定格了你的思維。天和山相融,云和樹相擁,渾然一體,宛若天成。它們是那樣的貼近,近得似乎可以觸摸;又是那樣的遙遠,遠得只能呼吸到它們的氣息。
在那山腰蒙著的浮云和薄霧,就像一條潔白的哈達。而當那浮云越升越高,在天與山相接的地方漸漸散去,讓你把一切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清晰,你卻仍然懷疑這種景致是否真的存在于人間。在這里,就是最蹩腳的攝影愛好者也能拍出世界上最美的照片。如果不是朋友提醒你這里是西藏,你一定會以為自己置身于草長鶯飛、小橋流水的江南。
在西藏,古老的傳統和現代的文明交匯融合,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在這個曾經從農奴社會一下子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地方,你能看到,臉上布滿核桃皮般皺紋的老者一邊喝著酥油茶、一邊欣賞著電視里的迪斯科,享受著生活的甜蜜和現代文明的愜意。頭上盤著英雄結的藏族小伙,剛從馬背上下來就騎上了豪華的摩托,不知是去朝佛還是急著去賺錢經商?穿著厚重藏袍的少女在打著手機,不知是在接收現代文明的訊息,還是在聆聽天籟的聲響?唯有那不停搖動的轉經輪,好像在訴說著恒久不變的虔誠。
圖片
五彩尼洋河
雪域高原,演繹著圣潔的神話。在雪域高原,最圣潔、最神奇的還是雪,最有魅力、最能給人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就是雪山。不然,為什么要給高原冠以雪域之名。在這里,今天的溪水可能是那千年前的冰雪,今天的冰雪可能會是萬年后的江河。
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曾讓我們領略了銀妝素裹、分外妖嬈的北國冬雪,但秋天的雪,我們還是第一次見到。我們在米拉山口迎來了不期而遇的一場大雪,似乎這2005年的第一場雪,比任何一年都要來得更早一些。雪山是高原的靈魂。她們像冰清玉潔的圣女,楚楚動人,每次看時總有不同風姿。白天,在陽光的映照下,云蒸霧涌,耀眼晃目;夜晚,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溫柔恬靜,別有一番景致。
圖片
米拉雪山
投入雪山的懷抱,那潔白的雪,使人不忍去踩踏,生怕玷污了她的純潔。明朝的徐渭在《雪景圖詩》中寫道:此際山陰道,惟獨有雪雅。萬山無寸碧,何處尋認花?想那徐老先生是浙江紹興人,定是沒有到過西藏,更沒見過雪山,如果真的有機會感受一下,那么詩中對雪肯定會有更多的贊許,又何須去尋認花。
這兒是世界的屋脊,這兒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雪域高原圣潔,纖塵不忍玷污;晴朗天空浩瀚,白云逍遙飄游。雪域高原是巍峨雄奇和慵懶嬌媚兼有,這種風韻是其他地方難以見到的。在這兒浮躁的心會得以安靜,不潔凈的心會受到洗禮,美麗的雪域高原讓人終生難忘。矢志不移的虔誠,讓隔世的天堂愈來愈近,冰清玉潔的雪峰,使人的精神受到陶冶。愿純凈的雪水洗去人們靈與肉的罪惡,愿圣潔的哈達和潔白的云朵能帶給人們吉祥如意,愿熱愛生活的人們扎西得勒,永世平安。
圖片
王華旭,西安市鄠邑區人。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1977年冬考試入學,從醫數年獲主治醫師職稱,后又在鄉、縣、市機關供職。退休后任陜西省南泥灣精神研究會特邀研究員、陜西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會顧問、西安市象棋協會會長。出版有《往事如風》《遠方有約》(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風化雨花千樹》等作品。
圖片
那時我們年少
曾把青春當作鮮衣怒馬
而今我們漸老
愿從容歲月依舊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