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旨在介紹正月初九的重要民俗“拜天公”,無封建迷信引導】
正月初九,民間有“天公生”“拜天公”“上九日”等俗稱,是華夏文明中唯一以祭拜玉皇大帝為核心的傳統節日。西晉《晉書·五行志》中已有“天公誅謫汝”的民諺,可見其信仰根基之深。在閩南、臺灣、馬來西亞等地,初九祭天的隆重程度甚至超越春節,當地老人常言:“敬天的人,天必敬之。”人們以“拜天公”為紐帶,將敬畏自然、祈福禳災的樸素愿望,編織成一張跨越時空的民俗傳統流傳了下來。
“拜天公”的民俗傳說
追溯 “拜天公” 的起源,它與遠古時期人們對自然的崇拜緊密相連。在科技尚未發達的古代,人們面對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如風雨雷電、旱澇災害等,感到無比的敬畏和恐懼,于是他們相信在天地之間存在著一位主宰萬物的神靈,能夠掌控世間的一切。隨著歲月的流轉,這種自然崇拜逐漸演變成了對玉皇大帝的信仰。
相傳玉皇大帝在道教神話體系里是眾神之主,掌控著天地間的一切秩序,其地位尊崇至極。在這一天,人們紛紛懷著崇敬之心,舉辦各種祭祀活動,希望能得到天公的護佑,為新的一年迎來風調雨順、萬事順遂的好兆頭。
閩南“天公生”祭拜儀式
正月初九的子夜,萬家燈火未熄,祭壇已悄然擺起。八仙桌上供五果六齋,紅龜粿如赤玉疊放,三牲五牲列陣以待,香燭繚繞間,天地人神于此交匯。閩南人家會于庭院或天井設露天祭壇,婦女以素齋凈心,男子行三跪九叩之禮,口中默念祝詞,祈求“風調雨順,家門清吉”。這一儀式不僅是信仰的外化,更是農耕文明對“靠天吃飯”的深刻回應——在生產力低下的年代,祭天實則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謙卑臣服。
祭拜前人們以清水滌蕩身心,換上新衣,既為“以凈敬天”,亦暗含“褪舊迎新”的期許。唐代《歲時雜記》載:“元日焚香沐浴,以迎福神”,而初九的沐浴更添一層“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味:唯有身心澄澈,方能與天道共鳴。
祭壇上的紅龜粿,是連接神凡的味覺密碼。其形似龜背,取“長壽”之意;粿皮染作朱紅,象征吉祥。福建人家以糯米裹豆沙,蒸制時需默念禱文,食之則祈“安康順遂”。更有趣的是,祭天必用素齋的規矩,暗合道教“清凈無為”的教義,而飲酒的習俗卻透露人間煙火氣——杯中酒既是敬神的獻禮,亦是對“人神共歡”的浪漫想象
同樣熱鬧的還有臺灣省,臺灣地區的“天公生” 慶祝活動也是熱鬧非凡。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各地的廟宇就已經人頭攢動,信眾們紛紛前來進香祈福。廟宇內張燈結彩,香煙繚繞,人們手持香燭,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著向玉皇大帝上香行禮。一些地方還會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有舞龍舞獅、踩高蹺、唱戲等傳統表演,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也傳承和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
初九亦是“謀事”的吉日。俗諺云:“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萬事順”,商人多擇此日啟程,農夫亦開始籌備春耕。這一傳統看似迷信,實則是古人借助儀式感建立的心理錨點:以天道之名,為新年行動賦予神圣性,從而凝聚家族信心。
正月初九的2個忌諱
在 “拜天公” 這一天,除了要進行莊重的祭祀儀式這一件大事外,還有 3 個忌諱需要我們格外注意。
1、忌曬衣。在老一輩人的觀念里,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一天天上各路神仙都會下凡,晾曬衣物是對神仙的大不敬,會冒犯到神靈,影響一年的運勢。
2、忌傾倒污水、隨地便溺。人們認為這一天是神圣的日子,潑水污天顏,保持環境的整潔干凈是對天公的尊重,隨意傾倒污水、隨地便溺是不吉利的行為,可能會招來災禍。
——老井說——
正月初九 “天公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天公生”不應淪為形式主義的空殼,而應成為一面鏡子——照見我們如何在與自然共處中找回謙卑,在浮躁社會里重拾儀式感,真正的“年頭順利到年尾”,不在于神靈庇佑,而在于我們是否能在傳統中提煉出永恒的價值:對天地的敬畏,對秩序的尊重,以及對和諧的不懈追求。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每日更新美食菜譜,分享日常生活,關注我,享受舒適生活不迷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