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險業股權轉讓及拍賣遇冷并不罕見。2024年,保險業股權變動則呈現出國資紛紛退出,外資加碼入場的新局面
《中國科技投資》龍秋月
2024年,保險公司股權轉讓的身影顯得格外“忙碌”。據作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保險業共計發生49筆股權轉讓。
在“退金令”的推動下,國資在保險領域的布局正經歷重大調整。“退金令”要求國資央企堅守實體經濟主業,聚焦核心業務,這使得不少國資股東將保險股權作為非核心資產進行出售剝離。如“電力系”險企永誠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誠財險”),其國資股東紛紛掛牌轉讓股權。
與國資清倉退場不同的是,外資正在加碼中國保險市場。2024年1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現在外國資本可以持有銀行保險機構100%的股權,實現完全控股,取消了銀行保險機構的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包括取消外資參股、收購、增資金融機構的股權比例限制。如意大利忠利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忠利保險”)收購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意財險”)的51%股權,使其從一家國資控股的中外合資機構變為純外資保險機構。
另外,集團內部注資、地方險企與國資合作、因經營問題導致的股權變動亦讓險企出現股權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險企股權轉讓吸引力薄弱的困境并沒有改善。在多輪拍賣或掛牌后,不少險企的股權仍是無人問津,難覓新主。監管趨嚴之下,利率下行增加經營難度,市場競爭加劇擠占利潤空間,多重因素疊加使得險企的股權轉讓長期懸而未決成為一種常態。
國資退出
2023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召開擴大會議,強調中央企業開展金融業務的目的是探索產融結合,實現以融促產,推進實業更好發展。國資央企要堅持回歸本源、聚焦主業,著力嚴控增量,切實優化存量,立足發展與企業產業特點相符合、主業需求相配套的金融業務,提高為主業提供服務的金融業務占比。
2024年1月,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再次掛牌轉讓中煤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億股份,占總股本的8.2%,擬轉讓底價為9155.23萬元。2024年4月,中色股份(000758.SZ)掛牌出清持有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3.7億股份,占總股本的6.17%。
2024年5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布《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問責規定(試行)》,該規定要求各中央企業原則上不得新設、收購、新參股各類金融機構,對服務主業實業效果較小、風險外溢性較大的金融機構原則上不予參股和增持。該規定亦被市場稱為“退金令”。
“退金令”落地施行后,險企股權轉讓亦按下了加速鍵。
2024年6月,北京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人壽”)的并列第一大股東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北京供銷社”)擬出清所持有北京人壽的4億股份,占總股本的13.99%,轉讓底價為8.18億元。本次轉讓已是北京供銷社第三次擬清倉“離場”。7月,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掛牌出清華泰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60萬股份,占總股本的0.16%,轉讓底價為7237.16萬元。9月,北京市東城區國有資本運營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國任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任財險”)4.99%股權。10月,云南冶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掛牌出清誠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億股份,占總股本的3.18%,轉讓底價約1.25億元。10月,中國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計劃轉讓其所持有的中銀三星人壽保險有限公司24%的股權,轉讓參考價格面議。12月,北京汽車集團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掛牌轉讓國任財險100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25%,掛牌轉讓底價為888萬元。
2024年12月,南方電網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再次掛牌轉讓永誠財險3.28%股權,此次掛牌底價為1.11億元。2024年,多家“電力系”股東計劃退出永誠財險,合計25.05%的股權正遭遇著“清倉”出售。此前,中國大唐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產融控股有限公司、國家電投集團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曾分別在產權交易所掛牌所持永誠財險7.6%、7.6%、6.57%股權。
外資進入
2024年,外資正在加碼入場中國保險市場。《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里關于金融業的相關限制措施目前已經完全清零。9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亦明確表示支持合格境外機構投資入股境內保險機構。
2024年3月,前海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再保險”)發布公告稱,騰邦國際商業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前海再保險10%的股權由保德信國際保險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保德信集團”)競得。保德信集團將上述股權轉讓給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股權變更后,美國保德信保險公司將成為前海再保險第六大股東,持股數量及比例分別為3億股、10%。
2024年5月,監管批復同意忠利保險收購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中意財險51%股權。中意財險變身為外資獨資保險公司。同月,中國太平(0966.HK)發布公告稱,比利時富杰集團(以下簡稱“富杰集團”)擬以10.75億元向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養老”)增資。增資完成后,富杰集團將持有太平養老約10%股份。此外,雙方還規定了在3年內的增持選擇權,富杰集團將有權選擇通過不定時一次或多次,通過自行認購等方式認購太平養老的股份,最高至24.99%。
2024年12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稱,批復同意國民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民養老”)增加注冊資本2.28億元,由安聯投資有限公司出資,增資后,其持股比例為2%。同月,史帶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史帶補償及責任保險公司已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每股2.5元的價格收購原股東上海錦江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所持1120萬股,占總股本的0.78%。若此次變更獲準,史帶財險將成為外資獨資險企。
懸而未決的股權轉讓
據作者不完全統計,2024年,保險業共發生49筆股權轉讓,有18筆完成轉讓,不足四成。與忙碌的股權轉讓動作相比,股權成交則顯得冷冷清清。
作者梳理發現,2024年保險行業股權轉讓遇冷的現象或與監管要求、市場環境、企業自身經營等因素息息相關。
監管層面上,“退金令”正式施行促使國資股東大量出讓保險公司股權,市場供給大增而需求相對不足,買家有更多的選擇和議價空間,交易難度增加。《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對險資股東在財務實力、誠信記錄等方面有嚴格規定,使得潛在買家范圍受限,有意向的投資者可能因無法滿足條件而被拒絕入場。 “償二代二期” 工程提高對保險公司的資本要求,新股東進入后可能面臨較大的資本補充壓力,亦讓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
市場環境層面上,險企屬于需要長期投資且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的資產,在資本市場的不穩定的背景下,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保險業亦正面臨著監管政策調整、數字化轉型等挑戰,未來發展方向和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持謹慎觀望態度。
企業自身層面上,部分險企經營業績不穩定,存在盈利下滑或虧損的情況,使得投資者積極性不高。部分險企存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內部管理混亂、風險控制能力弱等問題,投資者出于風險考慮,不愿接手股權。相比之下,中小保險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及影響力不高,在市場拓展、獲取客戶等方面存在一定難度,投資者對其未來發展信心不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