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糧食生產差距,背后有道理
看到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印度去年的糧食產量是3.3億噸,咱們國家去年的糧食總產量達到了7.065億噸。兩個都是人口大國,這糧食產量差距咋就這么大呢?我琢磨著給大家捋一捋這里頭的門道。
我在農業部門干了這么多年,對這些數字特別敏感。印度那邊的情況是,他們有大約27億畝耕地,比咱們的耕地面積還多不少。可是你看看產量,人家才3.3億噸,咱們都上7億噸了。
這事得從種地的條件說起。印度那邊種地主要靠天吃飯,基本上就看季風帶不帶水來。要是哪年雨水不給力,收成就夠嗆。我跟印度那邊的農業專家聊過,他們的灌溉設施還真比不了咱們。
農民的收入也是個問題。有印度朋友告訴我,他們那邊的農業補貼政策執行起來不太給力,很多補貼款到不了農民手里。農民掙不著錢,自然也沒啥動力往地里投入。
黑龍江那邊的情況我最清楚。去年他們又是全國糧食產量第一,達到了1600多億斤。那邊的黑土地,那可真是種啥啥旺。再加上機械化程度高,科技投入大,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咱們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收獲率都超過90%了。去年我下基層調研,看到很多農民用上了無人機施肥打藥,連種地都用上北斗導航了。這技術水平,印度那邊還真比不了。
河南也是個種糧大省,連續8年糧食產量都保持在1300億斤以上。我前幾天剛從河南回來,那邊的農民告訴我,現在種地越來越省力了,產量還比以前高。
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咱們國家糧食作物單產水平這些年一直在提升。像水稻畝產量都超過500公斤了,小麥也差不多。這背后,是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
有人問我,咱們國家糧食產量這么高,到底是咋做到的?我覺得關鍵在三點:一個是農業科技投入大,像雜交水稻技術就幫了大忙;再就是水利設施建設好,旱澇保收;最后就是農民種地積極性高,有政策保障。
眼下全球糧食形勢不太穩定,咱們國家能保持這么高的糧食產量,老百姓的飯碗才能端得穩。不過話說回來,浪費糧食可不是好習慣,咱們每個人都得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
對了,還有個事兒挺有意思。去年我去基層調研,發現不少地方都在推廣綠色種植,少打農藥化肥,多用有機肥。這樣種出來的糧食不光產量高,質量也好。
一個國家糧食產得多不多,不光看耕地面積,更要看怎么種。咱們這些年在農業科技上下的功夫,現在可算是開花結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