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多一個說法:中國“AI三杰”都是廣東人,但都沒有在廣東創業和發展。
網友口中的“AI三杰”指的是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kimi創始人楊植麟、人工智能領域的杰出科學家何愷明。
公開資料顯示,這三位蜚聲全球的AI大牛都很年輕,其中兩個是80后、一個是90后,一個在杭州上大學和創業,一個在北京上大學和創業,另一個在美國MIT任教。
01
梁文鋒:廣東湛江人
以一己之力干崩美股
Deepseek是春節期間火遍全球的一款國產大模型,成功地將大模型的訓練成本斷崖式降低,被稱之為“AI界的拼多多”,全球為之震驚,甚至有媒體稱他“以一己之力干崩了美股”。
梁文鋒是Deepseek的創始人,1985年出生于廣東湛江吳川的偏遠農村,17歲就以優異成績考上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系,并在浙大拿下碩士學位。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
畢業后的梁文鋒沒有選擇像很多同學那樣進大廠當碼農,而是選擇自主創業,從事當時并不被看好的全自動量化交易,就是使用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方法來指導股票交易。
2015年,由梁文鋒創辦的幻方量化正式成立,2019年,其資金管理規模突破百億元。2021年,幻方的資產管理規模突破千億,躋身國內量化私募領域的“四大天王”之列。
直到2023年,梁文鋒才進軍AI領域,并創辦了DeepSeek(深度求索),僅用了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在AI領域取得了突破式成就。
可以看到,梁文鋒雖然出生于廣東,但最關鍵的大學經歷與職業生涯,都與杭州有著緊密關聯。
02
楊植麟:廣東汕頭人
國產大模型kimi創始人
楊植麟是另一款非常火的國產大模型——kimi的創始人,1993年出生于廣東汕頭,2011年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錄取,但在大二轉專業進入計算機系,博士畢業于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
高中期間,沒有編程基礎的楊植麟被選拔進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培訓班,之后在全國青少年信奧聯賽中奪得廣東賽區一等獎,因此獲得清華大學保送生資格。
2011年,楊植麟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錄取,但在大二轉專業進入計算機系,后來到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谷歌大腦研究院任職。
2023年3月,楊植麟在北京創辦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同年10月發布大模型kimi,很快引起廣泛關注,目前融資額已超過10億美元,估值超過30億美元,成為國產大模型的超級獨角獸。
月之暗面(kimi)創始人楊植麟
03
何愷明:廣東廣州人
ChatGPT的成功,離不開他的貢獻
何愷明是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科學家,1984年出生于廣州一個富裕家庭,父母都在企業做管理工作。2003年,何愷明高中畢業于廣州市執信中學,為當年廣東省高考滿分狀元。
2003-2007年,何愷明就讀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基礎科學班,本科畢業后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攻讀研究生,師從人工智能領域著名科學家湯曉鷗,曾在微軟亞洲研究院、Facebook工作,現在美國麻省理工(MIT)工作。
作為一名科學家,何愷明對人工智能的貢獻并非創辦了某個明星企業,而更多的是體現在學術層面。
何愷明對人工智能的貢獻有多大?科技媒體稱,他摘掉了人工智能上空的一朵烏云,就連Chatgpt的誕生,都離不開他的學術貢獻。
眾所周知,今天這場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革命,其核心是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科學家們意識到,只要增加人工神經網絡的層次,可以達到更高的圖像識別精度。
但這很快被證明是“一廂情愿”,因為到某個拐點之后,神經網絡層次的增加會讓神經網絡識別的準確性急速下降,這個問題被稱為“深度網絡退化”,人工神經網絡也止步19層。
當時,這被稱之為籠罩在人工智能上空的一朵“烏云”,不解決這個問題,深度學習領域很難再有進展。
2015年,由何愷明團隊創建的ResNet(深度殘差網絡)問世,它有效地解決了深度神經網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的退化問題。
在ResNet之前,人類能做到的極限是19層神經網絡,在這之后,突飛猛進到152層。ResNet也成為之后谷歌AlphaGo Zero、ChatGPT等明星產品的重要基礎。
正因為如此,何愷明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非常關鍵的一位科學家。
打開谷歌學術搜索何愷明,顯示的數字是“52萬”,這是何愷明的論文引用量,在整個人工智能學界,排名第三,僅次于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的兩位元老級前輩——約書亞·本希奧和杰弗里·辛頓。
人工智能杰出科學家何愷明
04
為什么都沒在廣東創業?
和教育、營商文化都有關
以上便是“AI三杰”的基本情況,他們都出生于廣東,一個出生于省城廣州,一個出生于粵東的汕頭,一個出生于粵西的湛江。
廣東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人才底蘊雄厚,向外輸出幾個厲害的人才,這也很正常,但如果一定要問:他們為何都不在廣東創業?
我覺得,除了他們個人發展的原因之外,還有兩個環境因素不容忽視,一是廣東缺乏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承載不了世界一流的科研人才。誠然,廣東雖然也有很多不錯的大學,但和清華、浙大、MIT相比,還是有差距。
廣東吃到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紅利,當時占據先發優勢,隨便開個廠子、搞搞貿易,就能掙到錢,但如今時代已經變了,各行各業都是人滿為患、爭得頭破血流的紅海,想掙錢,就得上科技。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年頭最引人關注的那些創業項目,不再是那種大眾都能參與的項目,而幾乎都是高學歷人士在玩,創業的知識門檻、智商門檻越來越高。
而要上科技,就得有文化,就得有世界一流的大學作為配套,而廣東吃虧就吃在大學上。
值得一說的是,美國加州的情況曾經和廣東有一些相似,都屬于后發地區,都遠離本國傳統的文化教育中心,缺乏好的大學,一度被稱之為“文化沙漠”,但憑借斯坦福大學、加州理工等一流高校的建設,加州成功吸引到最頂尖的人才,孕育出硅谷,從而改變了整個美國西海岸的氣質。
相比北京和長三角,廣東最大的短板就是教育,如果能建設出一所類似清華、斯坦福水平的世界一流高校,相信整個大灣區的產業結構、人才底蘊、文化氣質都能再上一個臺階。
另一個原因,我覺得跟營商文化也有一定的關系,注意是營商文化,不是營商環境。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廣東的營商環境絕對是全國一流的,這里是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民營經濟主體總量龐大,占經營主體總量的96.48%。
廣東的營商文化也很鮮明,以“敢為人先、務實創新、開放兼容”為核心,這種文化使得廣東的企業務實不務虛,靈活機敏,能夠快速適應市場變化。
例如,廣東的服裝制造業,從設計、生產到推向市場,周期較短,資金回籠快。這種唯快不破、快速盈利的營商文化,使得廣東商業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廣交會場館
不過,這種注重短期利益的營商文化在面對高科技產業時,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高科技產業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往往需要長期的投入和耐心。
例如,華為做海思芯片、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做云計算、英偉達做GPU、OpenAi做大模型都投入了幾百億乃至上千億的資金,而且能夠承受十多年不盈利的壓力。
這些項目,不僅要聘用大量高學歷的人才,還需要很多年不計成本的投入,這種敢于坐冷板凳的眼光與定力,是很多傳統企業不具備的。
大家不要只看著kimi、deepseek等個案的成功,這個領域還有很多砸了好多錢但無疾而終的項目。
高科技,真的很燒錢,也勸退了很多老板,但一個企業如果只注重短期利益和快速回報,就永遠搞不出chatgpt、deepseek這樣的項目。
所以,廣東經濟是很強,在半導體、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中,并沒有很出色。
廣東的科技產業也就很強,但強在技術轉化,強在To C的產品層面,而在基礎科研、原始創新等方面,并沒有很出色。
我認為,廣東要高質量發展,首先要重視教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吸引更多人才,形成集群效應;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人的眼界與格局,避免短視與急功近利,能玩周期更長的項目,做更大、更長遠的生意。
所以,廣東近年來瘋狂辦大學,是有原因的,這真的是被大環境、大趨勢逼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