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堆砌下的孤獨靈魂——《狗陣》
今天聊聊中國電影《狗陣》。
片名Black Dog (2024),別名狗鎮 / 斗狗。
影片的故事發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的中國西北戈壁沙漠邊緣小鎮。
這個小鎮正經歷著拆遷與重建,恰似中國社會在快速變遷中的縮影。
故事圍繞前罪犯二郎和一只流浪狗黑狗之間的情感聯系展開。兩個孤獨的靈魂,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里,意外相遇。
影片以長鏡頭和遼闊的沙漠為背景,營造出一種荒涼又孤獨的氛圍。
這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感。
這種視覺沖擊力增強了電影的整體氛圍,也為角色的內心掙扎提供了舞臺。
色調上,暗棕色、黑色和灰色交織,給人一種壓抑而深沉的感覺。
電影在這種陰郁中加入了一些溫暖感人的瞬間,讓人在沉重之中捕捉到一絲希望的光芒。
彭于晏出演二郎,他沉默寡言,眼神中閃爍著對過往的悔恨和對未來的迷茫。他背負著深刻過去,他的沉默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有太多的話不知從何說起。與流浪狗黑狗相遇,仿佛命運的一次偶然,卻為他的生活添上了一抹亮色。
黑狗的設定非常有趣。這只混血狗高大、性格兇猛,卻對二郎展現出特殊的親近。這種反差讓黑狗更加立體,也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它不僅是二郎的救贖,更是他與世界連接的橋梁。
起初,二郎和黑狗的關系并不融洽。他們之間有沖突,有誤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對搭檔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紐帶。黑狗讓二郎感受到了溫暖和陪伴,也讓他的內心變得柔軟。
我們知道導演管虎想要表達什么,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無病呻吟。他的電影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表面看起來沒啥問題,但暗戳戳地卻說的是另一種意思。
比如這部影片,無論是二郎的回歸,流浪狗的遭遇,還是小鎮的衰敗與即將到來的奧運會,都被賦予了象征意義。
當這些象征被不斷堆疊時,原本清晰的主題變得模糊不清。表面上這是借著人與狗的故事,探討救贖、歸屬感和社會邊緣人等議題,還想要反映中國在快速變遷中所面臨的挑戰。但這些立意在影片中的呈現卻顯得有些模糊和矛盾。
影片通過二郎與黑狗的關系,揭示了人性深處的復雜情感。二郎和流浪狗都是社會邊緣的代表,流浪狗被捕捉和遺棄,恰恰映射了對弱勢群體的忽視與排斥。而二郎因殺人入獄,也成了社會的棄兒。然而,電影并沒有深入挖掘這些隱喻的內涵,缺乏對社會問題根源的剖析與解決方案的探討。
這部影片的構思有些緊繃,似乎總是繞著那些老套路轉圈。
它在講邊緣人的救贖和歸屬感時,缺乏新鮮的視角。結果呢?就是陷入了對熟悉主題的重復和模仿,像是在為一篇舊文增添注腳,卻沒有帶來什么新意。
影片的第三幕發展緩慢,缺乏戲劇沖突。二郎和黑狗之間的關系本該升溫,卻變得有些重復乏味。喂狗、遛狗、玩耍,一遍又一遍,這些場景雖暖心,卻讓人犯困。
這個階段原本應該是高潮,卻頂不上去。鏡頭中的長時間靜止,讓觀眾感到時間拖沓。二郎和黑狗之間的互動缺少挑戰,結果是結局平淡無奇。
再說那些工具人角色,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馬戲團女孩的出現顯得格外突兀,她與影片主題的聯系微乎其微。而賈樟柯的角色雖有趣,卻在故事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
影片中的小鎮拆遷,仿佛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社會對過去的遺忘和對未來的渴望。
那些倒塌的建筑和被遺棄的動物,像是被時代拋棄的孤兒,令人心疼。不過,拆遷場景只是背景,未能真正推動故事的發展。
而二郎和黑狗,正是這些孤兒中的一員。他們在荒涼的世界里,尋找彼此,也在尋找自己的歸屬。
影片最后,二郎牽著黑狗的小狗離開小鎮,走向未知的未來。這一幕滿含希望,也充滿不確定性。
荒漠邊緣的救贖與迷茫,
象征堆砌下的主題模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