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3766字,閱讀時長約13分鐘。
肺腺癌Ⅳa期、EGFR19號外顯子突變,在用了第一代靶向藥后一年出現進展,換成第三代靶向藥后效果亦不好……
在這些治療都未見好時,患者本人極力想進行手術治療。可對于這樣的晚期肺癌患者,當時沒有明確的臨床指南支持可以進行手術,也就意味著若是開展,醫生需要承擔不小的風險,若是手術效果不好或出現一些不良后果,主刀醫生可能會面臨指責甚至法律的風險。但對于特定患者,如果手術成功,則可能帶來更好的長期結果,這對于醫生而言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作者 | 人物君
01
舉起的光亮
上述病例是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主任謝金標在差不多十年前接診的一位年近六旬的女性患者,謝金標明白,不接這臺手術對他而言是最簡單的,無需擔負任何風險。但作為一名醫生,他本能地希望能給患者多一點機會。
于是,謝金標就與患者家屬溝通,在得到他們的支持后,謝金標和他的團隊聯合多方資源,對該病患進行了詳細的評估。在給該患者做了全身CT掃描后,確認癌細胞沒有全身轉移,僅為局部病灶,這讓謝金標有了嘗試一下的信心與底氣。
“最后手術很成功,患者至今仍很好地生活著,證明了這種探索的可能性。”
在謝金標看來,不能因為臨床診療指南不推薦就止步不前,指南本身也是在科學探索中一步步完善的。患者既是以生命相托,作為醫者必當全力以赴,哪怕冒點風險也值得,他們要為患者托舉起照亮前方的光亮。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主任 謝金標
縱觀謝金標三十余年的行醫生涯,他始終堅持在做的一件事——在未知領域勇敢探索,為患者帶去治愈的希望,也為了醫學進步的可能。
1994年,福建醫科大學畢業后的謝金標加入了莆田學院附屬醫院,當時醫院院長是福建當地著名的心臟外科專家陳進珍教授,在陳進珍院長的帶動下,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從1983年開始開展體外循環手術,這在全國范圍都算是比較早的。這項高難度的偉大技術,讓當時剛步入臨床的謝金標頓時心生崇拜,于是決定追隨先生腳步的他,將自己的專業選擇也定在了心胸外科。
上世紀末,胸外科迎來一項重大技術變革,即胸腔外科微創技術的發展,一改以往胸外科開胸手術創傷大、失血多的問題,使之成為胸外科手術領域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其帶來的不僅是手術方式的改變,更是外科理念的革新。
當時,國內胸外科領域的領軍專家如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俊院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旭倫教授以及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何建行教授等都在積極推動這項引領整個胸外科重大革新的技術。謝金標則是有幸于2010年前往華西醫院跟隨劉旭倫教授進修學習胸腔鏡技術,劉旭倫教授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并命名了“單向式胸腔鏡肺葉切除術”,使得手術難度高的完全胸腔鏡微創肺癌切除術變得簡化易行,顯著提高了手術療效,該技術被全國大多數三級醫院所采用,并在國際上得到推廣應用。
02
技術潮井噴
在華西醫院學成歸來后,謝金標將胸腔鏡手術在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地逐步開展起來。目前,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的胸外科手術微創率已達到90%以上。
起初階段,大家對于微創手術也有一定顧慮,如擔心手術中淋巴結清掃不干凈等。而在實踐中發現,由于胸腔鏡的放大功能,破除了視野盲區,使得對于解剖層次的觀察更為精準、分明,反而比傳統手術有著更好的效果。于是,在醫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胸腔鏡技術很快在心胸外科推廣開來,并成為科室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
現在的心胸外科配備了了4K高清胸腔鏡、3D胸腔鏡、熒光胸腔鏡等先進系統,使得手術中能更清晰地顯現解剖結構層次,包括血管、神經、淋巴結等,極大程度提高了術者在精準化解剖操作上的便利性。
回顧近三十年來,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取得的發展進步是巨大的,其中離不開各屆院領導對于科室發展的鼎力支持。現任院長康明強教授作為全國胸外科領域的著名專家,無論是在學術還是管理層面都有著很高的站位與視野,對于心胸外科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引領作用。
如今心胸外科的診療疾病譜亦是得到了很大延伸,尤其是隨著CT篩查、消化內鏡等技術的發展進步,對于肺癌、胃癌、食管癌等腫瘤的早期發現與治療得到了很大提升。薄層CT的普及,帶來篩查精準度的顯著提升。在此之前,這里診斷出的肺癌患者中,只有1/4還有手術機會,另外3/4的患者因為發現較晚已經沒有了手術指征。這一情況隨著CT篩查的普及而發生了重大改變,使得肺癌的早期發現與治療成為可能,這對于肺癌患者而言意味著完全不一樣的結局。
目前,醫院配置的CT、MRI、PET-CT等先進系統,為上述這些操作提供了完備的支撐。而今人工智能(AI)技術的發展更是進一步提升了肺結節的檢出率以及對于結節性質的判斷,是低危還是高危結節,其準確率已經超過了人工識別的水平。
AI的另一大優勢是手術的定位與規劃,肺結節一般都很小,在復雜的肺部結構中,通過傳統方法往往很難確定其準確位置,而AI軟件則可以輕松實現精準定位,引導醫生實施精準切除,這對于提升手術的成功率有著很大的幫助。
03
“減法”與“加法”
如今肺結節的早診早篩已成為常態,但對于發現的肺結節到底該如何處理,不同醫療機構以及醫生之間還存在分歧。有些建議發現后就盡早手術,早做早好;有些人則是并不建議過早干預,而是先做好隨訪,再判斷是否需要手術。
對此,謝金標所提倡的是“減法”與“加法”相結合的理念。對于早期肺結節,他主張做減法,特別是一些小結節沒有必要過早干預,而是應該做好隨訪觀察。事實上,90%以上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如磨玻璃結節很多是惰性結節,不需要一發現就手術,可以隨訪觀察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若發生變化再處理完全來得及。如果過早手術,比如切除了一個原位癌,雖然影響不大,但對患者心理上可能造成“我是癌癥患者”的負擔。上述這種“減法”思路,一般更適合早期結節。
▲謝金標(左一)給患者做手術
而對于晚期或局部晚期的患者,謝金標則是提倡做“加法”。隨著藥物開發與臨床應用的進步,許多晚期腫瘤患者如今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得到很好控制。如果是Ⅱ期-Ⅲa期患者,可以通過新輔助治療(免疫+化療或放療+化療)實現降期后再手術;至于Ⅲb期甚至Ⅳa期的患者,雖然腫瘤臨床診療指南不推薦手術,但探索空間很大,這也是“加法”需要關注的重點。
隨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布給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癥的療法”的兩位科學家,免疫治療一下子成為腫瘤治療領域最熱門的詞匯之一,其與靶向治療共同將腫瘤推向了精準治療的新時代。這些正是上述新輔助治療的基礎,藥物的進步不僅讓腫瘤內科治療獲益,也讓那些原本已無手術機會的患者受益匪淺,藥物治療降期后讓他們重獲手術機會,帶來更好的治療預期。這種跨學科的合作,將成為未來心胸外科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這些年來,謝金標帶領心胸外科團隊始終緊跟學術最前沿,持續探索新療法、新理論帶給患者更多獲益的可能。其中科研實力的大幅提升,也正是這種探索的直觀反映,科室目前每年能發表十多篇的SCI論文,其中不乏一些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高分論文,在全院名列前茅,這些科研成果的積累為科室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科研的提升,意味著我們在未來發展中有著個更高的‘天花板’和想象空間。”
04
暖心的溝通
作為福建省首批4家省級區域醫療中心之一,如今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是莆田市衛健委胸外科質控中心的掛靠單位,確保整個學科的良性發展。去年10月,莆田學院附屬醫院還與莆田市第一醫院共同牽頭成立了莆田市肺癌專科聯盟,旨在進一步推動莆田地區肺癌的規范化診療與科學化管理工作的提升。
這一系列工作帶給患者實實在在的獲益,讓謝金標自覺未曾辜負曾經那個夢想著白衣執銳、治病救人的少年,在其三十年的從醫生涯中,用行動贏得了無數患者與家屬的認可。
除了在臨床技能與研究方面的不斷探索,謝金標同樣注重與每位患者的暖心溝通,他將其笑稱為“話聊”。
作為一名胸外科醫生,他非常理解患者在面對手術時的心態,有些患者看似外表平靜,實則內心壓力很大,這些都是人之常情。這個時候醫生要設身處地去與患者交流,而不是輕描淡寫地安慰他們一句“沒關系,不用緊張”。
這樣的將心比心,是他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所一直堅持,并希望向他的團隊傳遞的。
“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疾病本身,還需要關注患者內心的困惑、情感的訴求以及他們重新融入社會、回歸正常生活的需要。”
謝金標認為,醫患間的良好溝通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作為醫生要學會將患者看成一個整體,充分理解他們,學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有時候某些患者可能會因為焦慮或相關醫學知識的欠缺而產生一些誤解,甚至對于醫生的治療方案提出質疑。這時候醫生不能選擇與患者硬剛,而是要耐心跟患者解釋治療方案背后的科學依據。事實證明,大部分患者在充分溝通后會逐漸信任醫生,甚至大家可能成為好朋友。
尤其是地市級醫院,大家處在一個不大的熟人圈里,醫生與患者間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在與患者的長期接觸與溝通中,謝金標深刻感受到醫患關系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醫生要做的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承擔著幫助患者重新融入社會的重要角色。作為媽祖故里的莆田,這也正是對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內核的傳承與發揚。
謝金標對于醫生這個角色的理解與定義:勇敢探索、腳踏實地,所有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患者更好的獲益。
責編 | 張 坪
校對 | 楊 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