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
FASHION
報道
REPORT
美容
BEAUTY
這里的故事有溫度。
郭沫若紀念館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前海西街18號,東臨什剎海,南望北海公園。這所四合院是郭沫若生前辦公和生活的地方,由達仁堂樂氏興建于民國年間,至今已有百年。院墻南端,有塊“樂達仁堂界”的石樁,字跡至今可辨,印證著院落的來歷。清朝時期,這一帶曾經屬于恭王府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曾是蒙古駐華使館,此后宋慶齡也曾在此居住。1963年11月,郭沫若搬了進來,度過了人生的最后十五年??梢哉f,這座建筑見證了中國的百年滄桑巨變。然而走進郭沫若紀念館時,感受更多的是人文的溫情。
頑強的“媽媽樹”
一進院,抬眼便能瞧見郭沫若先生生前最愛的銀杏樹。在館院的10棵銀杏樹中,有一棵有著特殊的意義。1954年,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因患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療。在她離開北京的第二天,郭沫若便帶著孩子們去了北京西郊的大覺寺,移回了這棵當時只有手腕粗細的銀杏樹苗,栽種在了西四大院的家中,并給這棵銀杏樹起名“媽媽樹”,有“孩子們少不了媽媽”的深意,同時更是希望妻子如同銀杏樹一樣生命力頑強,早日恢復健康,回到自己和孩子們身邊。1963年,郭沫若一家搬到這座位于前海西街的院落,也將這棵被投入了最為質樸真情的銀杏樹移種到了院中,它似乎已經成為了郭沫若家庭中的一員。
來歷不凡的銅鐘
郭沫若紀念館一件件館藏文物的背后,都有著一段段與郭老有關的故事。走近四合院垂花門,門前兩口銅鐘頗為引人注目。這兩口銅鐘的造型、花紋相似,頂端各有一個龍形神獸,乃是傳說中龍的四子蒲牢。雖然兩口銅鐘外形相近,它們卻并不是一對,鑄造年代也有不小的差異,左側高而細一點的鐘鑄于明代,矮而粗的鐘則鑄于清乾隆年間。明代銅鐘上的文字比較復雜,記錄此鐘鑄造的時間、用途、捐款鑄鐘者姓名、文字書寫者姓名等信息。從銅鐘銘文可知,此鐘建造于大明天順元年歲次丁丑十月吉旦,后因“大清乾隆歲次甲子仲春重修洪慈道院”,由住持周復定募集資金購買,在大清乾隆歲次乙亥十月吉旦進入道院,并且由順天府學的廩膳生員張元鼎書寫銘文。銅鐘的下半部分刻寫各地捐資者的姓名。清代銅鐘上的銘文比較簡單,只記錄該鐘建造于大清乾隆戊寅年,由齊初百“誠造”,并將捐資鑄造銅鐘的人員姓名刻錄在鐘的下半部分。
兩口銅鐘下面的墊磚也不是普通物件,磚上刻有“貳年成造細料貳尺見方金磚江左蘇州府知府鐘殿選照磨周存穎管造六一甲袁春霖造”,從此可以推測,此磚是由蘇州府監制的。金磚也叫“京磚”,專為京城皇家亭臺樓閣使用,所以磚的選土、用水、燒制、運輸乃至選用,每道工序都極為嚴格,它們“流落民間”并能夠保存至今,實在是非常難得。雖然垂花門旁的兩口銅鐘并非前海西街18號建造之初的原始擺設,但是把用金磚墊放的銅鐘放在有百年歷史的四合院垂花門左右兩側,凸顯院落的歷史韻味,自然也顯示出院子主人雋永的文化情懷。
“滄海遺粟”木匣的經歷
進入郭沫若紀念館的第二展廳,一只日式木匣赫然展現在大家眼前,上面有郭老親筆題寫的“滄海遺粟”四個大字,這可稱得上是“鎮館之寶”。木匣看起來普通,里面卻裝有九部郭沫若編著的古文字研究的手寫書稿,這是郭沫若流亡日本十年間學術研究的精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前夕,郭沫若撰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公開揭露蔣介石“背叛國家、背叛民眾、背叛革命”的行徑,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通緝,在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避居日本,開始了近十年的流亡生涯。在日本政府的嚴密監視下,郭沫若在家中埋頭研究,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從歷史經驗和規律中尋找救國之路,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派的開創者。出于歷史研究需要,郭沫若開始了對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讀完了東京圖書館與東洋文庫中所有有關甲骨文和金文的著作。在深入考證和分析后,編著出版了《卜辭通纂》《金文叢考》等九部學術著作,在當時學術界產生很大影響,當之無愧成為了古文字研究和考古領域的專家。這些古文字學術著作手稿,都存放在這只木匣子里。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郭沫若決定秘密回國。為避開日本當局監視,他只隨身攜帶了一支鋼筆。這只裝有手稿的木匣子則留在了日本,直到二十年后的1957年才被友人帶回??吹竭@只失而復得的木匣子和九部手稿,郭沫若當時喜出望外、感慨萬分,在木匣子上寫了“滄海遺粟”四個字,又用幾行小字記述了木匣子的輾轉經歷。湊近仔細觀察就會看到上面寫著:“余以一九三七年七月回國后,此箱手稿遺留日本者垂二十年,自以為不可重見矣。直至今年四月,始由陳誠中同志攜回,實屬喜出望外。題此以志始末?!?/p>
床畔的百衲本《二十四史》
郭老的臥室緊挨著書房,是一個約10平方米的狹小房間,布置簡約樸素,只有一張1.2米左右的棕繃床、一個兩開門衣柜,此外沒有過多的物品和裝飾,反倒是床頭靠墻有一個高約1.5米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書柜很是顯眼。這個書柜由商務印書館制作,按照歷史時期分成15個單元格。
而為什么單獨將《二十四史》放在臥室床邊呢?原來這是由郭沫若個人的閱讀習慣、從事學術研究的領域、日常工作特點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如果說客廳是郭沫若接待客人的場所,它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可以大方地向外人展示,而書房則具有半隱蔽的特征,可以進入的人多與郭沫若談論書稿、考古等學術問題,介于公共場所和個人空間之間,臥室則是最私密的地方,它位于客廳、書房的最里面,足見郭沫若對百衲本《二十四史》的珍愛程度。他將裝幀精美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書柜擺放在自己的床頭,表明不想將此套書輕易示人。百衲本《二十四史》出版時,恰逢戰火紛飛,出版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三年,直到1936年才全部出齊,加上當時商務印書館的印數并不多,所以郭沫若收藏的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彌足珍貴。
一盞藏有秘密的床頭燈
郭沫若小小的臥室內,竟還有其他有故事物件,在他的床上夾著一只不起眼的紫紅色烤漆床頭燈,是周恩來總理與郭沫若兩人友誼的見證。1974年,郭沫若已經八十多歲,身體非常不好,周總理向郭沫若身邊的工作人員做出指示,要求郭老身邊二十四小時不能離人,要配備專人晝夜值班。于是工作人員在郭老的臥室外搭了張折疊床,晚上有值班人員。值班人員怕半夜睡得太熟,不能聽到郭老起夜,就在郭老的床頭安上一盞床頭燈并連了響鈴。半夜郭老起床開燈,響鈴就會響起,這樣值班的工作人員就可以及時過來照顧郭老。郭老聽力不好,自己聽不到鈴響的聲音。他不想影響工作人員休息,半夜起來總是輕手輕腳的,可讓他奇怪的是,每次半夜起來都會有工作人員趕來照顧。當他得知這盞小臺燈連著響鈴,而且是周總理的安排時,感動地連聲說:“謝謝總理,謝謝總理!”
SPECIAL REPORT
OK!獨家對話
郭沫若紀念館
副館長
OK!:郭沫若紀念館的院落景觀、內部展覽布置有怎樣的講究?
副館長:我們館的主體建筑是典型的中式庭院式兩進四合院。庭院里綠樹參天、百花齊放,四合院建筑古香古色、莊重大氣。四合院垂花門的上沿雕刻著“福祿壽”圖案,象征著吉祥如意;垂花門兩側有兩棵百年古樹;古樹下面還有兩個明清時期的古鐘。通過垂花門進入里院,里院有正房、左右耳房,東西廂房和連接回廊。后院和里院正房之間,由暖廊連接。我們利用四合院內的房間建立了常設展廳,展出“郭沫若生平與思想展”。
這個展覽于2012年即郭沫若誕辰120周年正式對外開放,共三個展廳,分別為“少年時代”“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流亡十年”“抗日洪流”“迎接新中國”“文化新篇”“和平使者”“筆耕不輟”9個章節,通過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和文獻文物,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郭沫若追求真理、報效國家、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光輝奮斗的一生。我們將正房設計為原狀陳列室,分為西側、中部和東側三個區域。大家在這里參觀時,可以多注意房間里布置的細節。西側房間是郭沫若生前的客廳,沙發擺成馬蹄型。鋼琴前面的單人沙發是郭沫若接待朋友和客人時常坐的座椅,主賓在他左手居中的位置上。因為他雙耳重聽,助聽器只能戴在多少有些聽力的左耳上,所以打破了以右為上的常規。
沙發后面的背景是中國著名山水大師傅抱石的巨作《擬九龍淵詩意》。在這幅丈二山水畫的下面,主人陳列了一排他所喜歡的石頭,造型自然,各顯神韻。中部房間是郭沫若的辦公室。一排書柜依西墻而列,書柜上方橫掛著毛澤東的手跡《西江月·井岡山》。對面是于立群的隸書中堂,錄毛澤東詞《沁園春·雪》。南窗下面對面放著兩張書桌,主人常用的是東邊那張。黑電木的墨盒、北京牌的藍黑墨水、普通的極品狼毫毛筆……正是用這些最平常的文具,晚年郭沫若完成了《〈蘭亭序〉真偽的論辨》、《李白與杜甫》及《英詩譯稿》等重要史學、文學和翻譯作品。郭沫若親手抄錄的兩個愛子——世英、民英(均在“文革”中不幸去世)的日記,靜靜地擺放在他的案頭。東側房間是他的臥室,一部百衲本的《二十四史》伴著一張棕繃床、綠格子床單及一雙步瀛齋的布鞋,使小屋顯得樸素寧靜。這些物品都留有郭沫若生前的痕跡,游客們在連廊中穿梭,走過郭老的客廳、辦公室和臥室,循著他每天生活的足跡,他的鮮活形象便油然而生了。
OK!:郭沫若紀念館剛開放時是什么樣子?
副館長:郭沫若紀念館的前身是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簡稱“郭著”。1978年6月12日郭老在北京病逝,同年11月在中央領導同志的提議和關懷下郭沫若著作編委會成立。編委會由周揚同志任主任委員,主要負責《郭沫若全集》的編輯出版工作,辦公室就設在郭老生前辦公和生活的這個院子。1979年,周揚致信有關中央領導同志,建議在“郭著”基礎上成立“郭沫若紀念館”。之后周揚又提出應該把故居建設成“郭沫若研究的資料中心、研究中心、宣傳中心”,這成為從“郭著”“故居”到“紀念館”一直以來的發展方針。
OK!:聽說郭沫若紀念館有部分文物是來自他人的捐贈?
副館長:我們館的藏品主要是郭老生前用品,其中包括手稿、書籍、文件、生活用品等,其中紙質品占絕大多數。這些作為“郭沫若遺物”首先由“郭著”工作人員加以整理。1988年故居開放儀式上,由家屬捐獻給國家,現由紀念館管理。“郭著”的主要任務是編著《郭沫若全集》,郭老相關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是它的主要工作。這一過程中就有不少郭老的生前好友,或者社會人士向“郭著”以及之后的紀念館捐獻資料,其中有不少珍貴的手跡、版本書。這其中的故事還是挺多的,這里可以談一件剛剛發生的。
在我們館的西院展廳正在展出一個臨時展覽,內容是關于郭老與一位日本科學家的故事。這位科學家叫坂田昌一。坂田先生是日本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生前長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業,與郭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1956年,坂田昌一作為日本和平代表團團員首次訪華;1964年,他應郭老邀請率領日本科學代表團參加北京科學討論會;在他病重期間,郭沫若寄去中醫藥方為他緩解病情;他去世后,郭老和夫人專門致信安慰他的遺孀坂田信子女士??梢钥闯鲞@是一段不尋常的友誼。2023年年末,坂田昌一之子坂田文彥先生聯系郭老家屬,希望把家中所藏郭老題贈坂田昌一、坂田信子夫婦的書法作品捐獻給紀念館。
2024年5月,紀念館派出人員前往日本接收捐獻。在捐獻儀式現場,坂田文彥先生不僅拿出了郭老的書法,同時還帶來了郭老和夫人于立群給坂田昌一、坂田信子的全部信函。經整理,我們發現這些作品已經不僅代表著兩位學者間的友誼,更記錄著中日兩國人民對于和平、友好、合作的渴望。2024年11月16日,為紀念郭老對中日友好事業做出的貢獻,加深兩國的文化與學術交流,我們館舉辦“微觀小宇宙力轉大車輪——郭沫若與日本科學家”展。開幕式上我們特意邀請了坂田文彥先生來到郭老的家里,來到他父母曾經來過的地方做客,中日兩國友人借此齊聚紀念館,共敘兩國人民和平友好之情。
OK!:以往游客最為感興趣的部分是哪里?
副館長:我們館常設展廳里的書畫作品比較多,其中在郭老客廳墻壁上懸掛著的一張巨幅山水畫尤為引人注目,這是我國著名畫家傅抱石先生創作的《擬九龍淵詩意》。當時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和留學日本的傅抱石相識。兩個人都屬龍,郭沫若比傅抱石大12歲。由于兩人在文學和藝術上有很多共鳴,結下了亦師亦友的情誼。1934年,當時沒有多少名氣的傅抱石在郭沫若的鼓勵下,在東京舉辦了個人首次書畫篆刻展。郭沫若為這次展覽忙前忙后,給予了大力支持。1963年郭沫若搬到前海西街18號后,作為多年的好友,傅抱石從郭沫若1958年訪問朝鮮游覽金剛山九龍淵瀑布時,所作的一組紀游詩中獲得了靈感,用一年多的時間為這個客廳量身繪制了這幅畫。畫中遠處云山相對,近處瀑布飛瀉,瀑布兩岸樹木郁郁蔥蔥、峰巒疊嶂,瀑布下的山石之上站立著兩個人,正是郭沫若與夫人于立群,傅抱石將其二人的影像畫入山水之間。這幅畫結合了郭沫若的詩情與傅抱石的畫意,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更是兩人三十多年友誼的生動寫照?!稊M九龍淵詩意》是傅抱石一生創作的詩意畫中尺幅最大、氣勢最磅礴的一幅。然而就在這一年秋天傅抱石因病去世,這幅畫也成了他生前最后的巨幅作品,更顯珍貴。
OK!:郭沫若紀念館保留了郭老的哪些舞臺劇創作或相關資料?
副館長:我們習慣把郭沫若的戲劇創作稱為歷史劇創作,主要和他選取的題材有關。在創造社時代他就寫作過《聶嫈》。到1941至1943年間,郭沫若先后創作完成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后改名為《高漸離》)、《南冠草》和《孔雀膽》6部歷史劇。新中國建立后,他先后創作了話劇《蔡文姬》《武則天》和電影《鄭成功》。這些歷史劇無論從創作手法,還是美學內涵,都是他繼“女神”時期詩歌創作之后為中國文學作出的又一重大貢獻。
郭老在抗戰時期創作的6部歷史劇手稿在新中國建立后由他自己捐獻給了北京圖書館(即現國家圖書館)。我們館內尚存部分相關報紙剪報,以及演出時的劇照。而《蔡文姬》《武則天》《鄭成功》三部作品的手稿、版本書則由我們館收藏。這些都屬于我們重要的館藏。
此外,在編輯《郭沫若全集》和完善紀念館展覽的過程中,我們也征集收藏了與這些歷史劇相關的資料,比如演出節目單、海報、出版的音響制品等。說一點有意思的,為什么我們總是說歷史劇創作而不簡單說話劇創作、舞臺劇創作呢?從我們搜集到的資料可以看到,郭老的戲劇創作一方面和他本人的歷史研究息息相關,每一部歷史劇的產生,同時都伴生有大量的學術成果,如論文、專著,甚至于詩歌作品,另一方面,郭老創作的劇本為話劇之外的其他舞臺藝術提供了素材。《蔡文姬》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們的收藏中,除話劇相關的資料外,京劇、豫劇、粵劇等劇中都以郭老的本子改編排演過這一劇目。而《武則天》最早的劇本是豫劇本,之后才有了由北京人藝上演的話劇版本。我們館的收藏里還有一部分很有趣的,就是以郭老歷史劇為原本改編創作的連環畫作品,數量非常多。由此可見,郭老的歷史劇已經不簡單是文學創作了,它真正成為了一種可利用可創新轉化的珍貴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