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站在雪道起點,望著蜿蜒曲折、銀白一片的雪道,其心中興奮總是不言而喻,天性活潑的“小土豆”們恨不能化身為一只自由翱翔的鳥兒,在這片潔白的世界里盡情馳騁。
但此時的滑雪者一定要保持冷靜,牢記安全第一。否則,在雪場附近醫院骨科急診室的傷員們會現身說法:這項充滿魅力與刺激的運動,實則也隱藏著諸多風險。
表一、常見的滑雪損傷部位
圖一、常見的滑雪手撐地損傷——拇指UCL損傷
圖源:《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kiing and Snowboarding Injuries》
圖二、典型的滑雪板骨折機制——CT:距骨骨折
圖源:《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kiing and Snowboarding Injuries》
青少年滑雪損傷原因和特點
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參加滑雪運動的受傷風險甚至更高,這主要是因為青少年行為模式和生理差異造成的:
01
孩子們在滑雪和單板滑雪時往往對動作的控制力較弱,這使他們更容易受傷。
02
少年兒童尚未發育完成的身體重心較高,頭-體比也更高,這些生理結構特性使他們跌倒的風險更高。
03
由于肌肉骨骼不成熟、協調性不發達和青少年生長突增等與生長相關的因素,也容易使其受傷。
流行病學數據告訴我們,青少年滑雪最易受傷的部位是上/下肢,其次是頭部、下背部和胸部/腹部。從受傷危害性而言,盡管頭部和頸部受傷不如四肢骨骼受傷常見,但頭頸部損傷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特別加以重視。
圖三、青少年滑雪損傷人體部位分布
圖源:《Ski and snowboard injury patter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10 to 2020 in pediatric patients》
如何預防青少年滑雪運動損傷
01
請孩子們務必帶好頭盔和護具
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頭盔可以保護滑雪者頭顱免受致命性損傷。而腕部和膝關節的護具也可在很大程度上保護關節。
但在我國,滑雪頭盔的佩戴更多依賴于滑雪者的自覺性,并非強制。對滑雪躍躍欲試的青少年愛好者們,我們強烈建議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務必佩戴好頭盔參加滑雪運動。
——由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發布的《中國滑雪場所管理規范(試行)》中,并沒有強制規定滑雪者必須佩戴頭盔,而只是將滑雪頭盔歸類于“輔助器材”。
02
滑得越好,越需要加強下肢訓練
假如我們把頭盔、護具等看作是“靜態”安全措施的話,那么運動訓練就可以看作為“動態”安全措施,同等重要。
滑雪過程中,其高速特性、巨大的沖擊力、應對不平坦的地面和時時不同的雪況,需要滑雪者具有高度的敏捷性、平衡性和耐力。通過加強神經肌肉訓練,包括提高身體素質,已被很多研究證實可預防運動中肌肉骨骼損傷。
——研究發現,在滑雪運動員中,跳躍協調能力和神經肌肉控制能力較好的人通常受傷風險較低。
——研究發現,滑雪人群的非優勢腿的受傷率更高,這也反向證明了力量/穩定性/協調性的重要作用。
03
關注雪場環境和低溫這些隱形殺手
大部分的雪場是一個開放式的半自然環境,總有很多人為不可控的因素會增加滑雪的受傷風險,例如“粉雪” (powder snow),
——即松軟、如粉末狀一般的雪,由于粉雪松散柔軟的特性,人們在滑粉雪時會收獲更與眾不同的體驗,但危險也隨之而來。
粉雪的危險在于:雪板會被“淹沒”在粉雪中,滑雪者難以清楚看到自己的腳和雪板,也容易遭遇到更大的滑行阻力以及埋在雪里的不知名阻礙物,容易摔倒。其次,在粉雪里摔倒了還不容易爬起來。更重要的是,松散干燥的粉雪會像面粉一樣,直接灌入摔倒者的口鼻,若不及時清理,只需3~5分鐘,就能讓人窒息而亡。青少年的自我防護意識相對不強,周圍的成人家長需要額外關注其安全狀態。
雖然滑雪總是在冬季,但極度低溫的情況依然值得關注:首先較低的環境溫度容易造成更硬的雪道,甚至可能會發展為冰面條件,從而增加高山滑雪事故和相關傷害。此外,在寒冷的環境中人體膝關節肌肉的肌纖維傳導速度較慢,這意味著大腿和膝關節在低溫條件下的發力狀態更差。青少年的體溫調節機制事實上弱于成年人,在低溫環境下的更需要保溫和注意損傷預防。
隨著時代的發展,滑雪運動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少數地區少數人才能參與的運動。作為非職業/精英級別的滑雪者,我們需要具備一個認知:專業人士的意見非常重要,例如滑雪教練(持證)。滑雪是一項特殊的高風險運動,因此我們強烈建議為青少年初學者配備一位專業的教練,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運動技巧,而良好的技巧是預防損傷的重要一環。其次,滑雪過程中難免有大大小小的骨關節運動損傷,此時一定要尋求專業運動醫學醫生的幫助,盡早完成例如核磁共振等必要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門診信息
葉庭均 骨科副主任醫師
門診時間:
周三上午/周四上午/周五下午(總部院區)
國際醫療部:
周六上午(總部院區)
上海市衛健委健康科普專項(項目名稱:小學低年級學段“健康日”科普教育課程構建;項目編號:JKKPZX-2024-A05)
撰 文:葉庭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