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手 來源:空手
全文約5500字,閱讀約需10分鐘,好文值得慢慢品讀。
增長從哪里來?這無疑是所有企業最為關心的問題。當前,很多企業習慣從自身所處品類、行業細分市場去思考這個問題,這就是品類思維。在這一思維下,企業做生意搞增長的完整步驟叫做創、占、育、擴。
企業首先要創品類。
企業創業,要么是從現有大市場中切分出來一個足夠小的細分市場,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價值,形成一個屬于自己的細分小品類;要么就是通過產品創新,去開創一個全新的品類。
其次是占品類。
企業要想辦法占據這個品類,讓自身品牌成為該品類的代名詞,至少也要是品類首選、領導者,從而攫取整個品類的流量和市場份額,搶占該品類中其他競爭對手的生意。
再次是育品類。
占據品類之后,企業還要培育更多消費者來購買使用這個品類,擴大人群規模,搶其他品類的生意。
最后是擴品類。
拓展其他品類市場,推出更多產品,形成更大的產品矩陣,從而做更大、更多市場的生意。
這4個步驟,就是一個傳統、常規的生意鏈條。一家企業首先要通過創新或差異化做出一款好產品,做到規模上億,形成自己的細分市場,這時產品算是被市場驗證和接受了。
然后,就要通過占據品類、守住自己的細分市場,把生意做到二三十個億,讓品牌能夠立住腳。
接下來,還要想辦法培育市場,讓企業能夠成規模。
最后,企業到達一個市場的瓶頸之后,就要通過品牌延伸、品類多元化,突破規模天花板,找到第二增長曲線。
舉個例子吧。在整個液態奶市場,牛奶品類已經非常飽和了,巨頭林立。比方說我創立的企業,為了做生意就決定切入駱駝奶這個細分市場,聚焦駝奶這個小品類。
然后,我就要想辦法讓我的品牌跟駝奶劃等號,確保消費者提到駝奶時首先想到我。為此,我就要做定位、占品類,實施針對性營銷預防、打壓其他駝奶品牌。
再者,我還要教育消費者都去喝駝奶,或明示或暗示駝奶比牛奶、羊奶更好。為此,我需要對消費者做認知教育說明喝駝奶的好處,需要對比、攻擊其他液態奶品類,從而把駝奶品類培育起來。
但盡管如此,駝奶市場畢竟還是小眾,為了擴大生意規模,那我除了液態奶以外,可能還要做駝奶粉、奶片、奶酪、蛋糕等等;或者除了駝奶品牌,我再做一個羊奶品牌,這就是多品類發展。
這就是品類打法。這種思維模式也沒毛病,很多企業就是這樣想這樣做的。但我們要意識到,這一打法存在自己天然的局限和挑戰,很容易遇到增長困境。
創品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規模小。
當前,從整體來看市場已然成熟,不管消費者想要買什么產品、哪個品類,都有大量品牌產品可選。跑馬圈地的時代結束了,大賽道、大品類都已經被大企業、大品牌所占據。這時候,有企業要想創業做生意,從垂直細分品類切入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而且小眾市場也更容易做出產品創新來,并開創藍海。
比如近年來大紅大紫的元氣森林,它在創業之初一年研發了上百款產品,但絕大多數都失敗了。元氣森林第一款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的產品是燃茶,最終成功出圈的產品是氣泡水。
為什么是這兩個產品呢?因為在飲料市場,主流品類都已經被大品牌占據,比如可樂類有可口可樂和百事,碳酸飲料有雪碧、芬達和七喜,含糖茶有康師傅和統一,涼茶有王老吉和加多寶,牛奶類有蒙牛伊利,包裝水有怡寶、農夫山泉和百歲山,果汁飲料有美汁源果粒橙、味全每日C和匯源……而無糖茶和氣泡水則屬于小眾、細分、市場相對空白的賽道,因此火出來的新銳品牌最多。
這幾年我在我家小區電梯廣告里看到過很多新品牌,基本上都是小眾品類,比如蔬果園洗衣凝珠、空刻方便意面、金燕耳鮮燉銀耳羹、泰蘭尼斯穩穩鞋、樂歌智能升降桌、三只小山羊純羊絨大衣、法麗茲夾心曲奇等等。
新銳品牌和創業公司往往是從垂直細分市場做起來,其路徑要么是做到差異化,切入小品類;要么拿出實實在在的創新,開創新品類。
但是,追求藍海、極致差異化、顛覆式創新、聚焦小眾賽道和高成長賽道……本身就意味著市場規模有限、存量用戶不足。越聚焦、越細分市場盤子越小,大企業根本看不上,不然它為什么是藍海市場呢?如果不是市場空白、需求不足又為什么有潛力高成長呢?所以在這個時候,當一個新銳品牌選擇了小品類、新品類,就一定要想辦法做大規模、做成主流,否則很容易變成曇花一現。
不過也是到了這個階段,很多企業的營銷思路就開始出現了偏差。因為,企業一旦做成了某款爆品,把一個小品類做出了眉目,那么很快就會出現模仿者,競爭對手大量涌入,甚至頭部大企業也會下場。這個時候,很多企業就開始考慮我要封殺品類,將品牌和品類劃等號,成為品類之王,從而規避競爭問題。
那么問題就來了,占據品類無法實法規模增長,品類不等于需求。
首先,當你所處的垂直細分市場規模不夠大時,只占據品類是遠遠不夠的。正如上文所說,小品類/新品類的問題就是市場規模小,這時企業在營銷上還要占品類,將自己打造成為消費者心目中的品類首選,實現所謂的“固化心智”,但實際上帶來的結果卻是將品牌鎖死在一個小眾市場之中, 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固化了,企業的市場規模也就固化了。在一個小眾賽道里,還按照品類邏輯做生意,規模一定做不大。
就拿剛才舉例的元氣森林來說,當它憑借氣泡水走紅出圈以后,市場上立刻出現了大量模仿者,如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氣泡水產品。如果這時候元氣森林的思路是占據品類,并且砸大量廣告告訴消費者“氣泡水就喝元氣森林”“元氣森林,氣泡水領導品牌”,在消費者心目中實現元氣森林=氣泡水,那么元氣森林還能發展壯大,還有今天的局面嗎?
其次,我們還要考慮到成功占據品類的營銷成本極其高昂。任何一個品類,總會出現競爭對手、潛在進入者和替代品,想要壟斷、獨立一個品類可能性很低,它意味著巨大的營銷投入,必須花重金教育消費者、洗腦消費者;何況品類規模不夠大時,占品類的意義也不大。
滿婷副總裁劉彬在2023年的一個訪談我看了非常有共鳴,他說:“很多新銳品牌開始經營市場時,大多奔著搶占細分類目市場而去,但是業務利潤、經營結構實際是不健康的,市場營銷費用特別是達人投放費用占比過大是業內的通病。”[1]
第三,就算企業不追求規模,只求占住一個小品類做到小富即安,也并不意味著就能高枕無憂。因為小品類之所以沒有被巨頭占據,就是因為市場太小了,巨頭看不上。一旦你把這個品類做起來,巨頭開始進入,你就會死得很難看。
比如九龍齋酸梅湯,后來康師傅推出傳世清飲系列產品,包括酸梅湯、酸棗汁等產品,一下子就對九龍齋造成極大沖擊,而且康師傅的產品價格還便宜特別多,基本上封殺了九龍齋在零售渠道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品類領導者、銷量領先根本不是什么真正的消費者購買理由。就像九龍齋為了抗衡康師傅,強調自己的品類地位“百年九龍齋,正宗酸梅湯”。但是康師傅是更大的企業和大品牌,喝康師傅的酸梅湯就不正宗,品質、口感沒有保障了嗎?
還有我們之前舉例的妙可藍多,當伊利、光明等大企業紛紛下場做奶酪時,妙可藍多花大錢喊的口號“奶酪就選妙可藍多”還有說服力嗎?吃伊利、光明的奶酪不行嗎?它們不是大品牌嗎?
我在《場景造需》一節中就強調過:占領品類不等于占領需求,品類定位式口號也并非購買依據。建議大家回顧一下本文內容。消費者對品類的需求是培育出來的,不是你占領了品類,就自然有了生意。企業營銷不能固步自封、困守品類,比起占品類更重要是將自己聚焦的小品類做大,為此企業必須育品類、擴場景、做規模,而且必須做好品牌價值提升,打造自己的護城河。
但是育品類的問題是,傳統營銷手段都已失效。
企業在占據品類以后,在推廣上的運作通常是兩個:
一是在線上進行廣泛而持續的廣告轟炸,讓消費者知道自家品牌及相應品類地位。
二是在線下實施深度分銷,覆蓋盡可能多的渠道,讓消費者不管在哪里買東西都能伸手就買到,且要通過貨架陳列、廣告物料、促銷推廣等各種手段確保品牌在貨架上一眼就能看到。
廣告投放的增加會帶來增長,因為廣告觸達的人數越多,那么帶來的購買用戶就越多。渠道的擴容也會帶來增長,因為企業鋪貨的終端網點數量越多,那么銷量就越大。
這種做法,其實就叫做HBG大滲透理論。廣告轟炸是傳播大滲透,深度分銷是渠道大滲透,這兩者再加上一個品牌獨特性資產(打造品牌的標識性元素,作為消費者認知品牌的載體和抓手),就構成了HBG理論的要點[2]。
這些做法其實都是為了將產品推送到更多消費者面前,從而帶來更多購買。所以雖然我在這里用了“育品類”這個詞,但傳統以來企業的推廣手段中其實沒有育,只有推。
提出該理論的拜倫·夏普教授認為,搞高滲透率是實現增長的唯一方法。只有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渠道覆蓋度,實現品牌在廣大人群中的普及,才能促使更多非品牌用戶加入購買,擴大品牌的總體銷售量。夏普教授寫了一本書,叫做《How Brand Grow》(簡稱HBG),這就是他對品牌如何實現增長的理解。
這其中,高強度的廣告轟炸,實現消費者對品牌的“記得住,想得起”;高密度的渠道鋪貨,做到消費者對產品的“看得見,買得著”。二者相互配合,廣告投放提高了品牌曝光和影響力,也就能讓更多人愿意賣自家產品,渠道開拓變容易;而渠道網點足夠多,才能接住廣告投放的流量,不至于消費者看完廣告后買不到貨,二者共同提高品牌觸達顧客的數量和效率。
正因為夏普教授相信,這種觀念與傳統營銷注重顧客關系經營,提高顧客忠誠度和滿意度的思路不同,所以這本書在國內翻譯做《非傳統營銷》,它強調HBG是一種不同于傳統營銷的理念[3],但今天HBG也變成了傳統。
大滲透,建立在商品稀缺和信息稀缺、市場競爭不充分、消費者需求旺盛的基礎上。過去,企業只要通過渠道把產品推送到消費者面前,消費者就會購買。企業只要通過廣告打響知名度,消費者知道了品牌,購買時就會考慮該品牌。
但是在今天,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豐富程度遠非當年可以,消費者光知道個品牌名不代表他就會購買;而且消費者可選擇的品牌足夠多,他可以充分研究對比或者挑選自己喜歡的那個品牌,而不是誰廣告多、曝光度高就買誰,知名度紅利現在企業已經吃不到了。為此,很多企業的做法是進一步加大廣告曝光,強行對消費者進行洗腦,但是廣告轟炸引來的也只是消費者的厭倦和厭惡。
而且,當消費者需求不振,企業光把貨鋪到消費者面前,消費者也不會購買。很多企業為此想到的辦法是對B端壓貨,再對C端消費者加大促銷政策,結果導致是經銷商庫存爆倉,渠道承壓到了極限。就連消費者家庭都超量囤貨,現在消費者買洗衣液、洗發水、醬油醋經常是一買一年的量。深度分銷帶來的只是渠道庫存和家庭庫存。
而且從宏觀來說,企業也找不到流量紅利和渠道紅利了。
電視時代,廣告一響黃金萬兩。后來互聯網興起,淘寶、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帶來一波波的流量紅利,給了品牌最好的傳播機會,但現在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革命已經進入尾聲,已經難有新平臺誕生,還有流量紅利嗎請問?
如今,不管線上還是線下渠道都已經飽和,淘天、京東、拼多多的電商格局已定,而直播電商、興趣電商賽道同樣擁擠。在線下,進軍下沉市場十多年前就已成為業界共識,很多品牌的門店已經開到了縣城乃至鄉鎮。還有社區團購、私域流量等渠道經過疫情之后,也已經走向成熟,席卷全國。還有新的渠道機會嗎請問?
最后,還有新人群的開拓。但問題是,今天很多品牌一談目標人群無非就是Z世代、精致媽媽、獨立女性、時尚白領、品位中產、小鎮青年、銀發一族……還有新的人群生意嗎請問?
企業已經無法找到新人群、新渠道、新平臺實現增長,人口紅利已經結束,互聯網紅利即將告終。
最后,企業做增長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新產品的推出。很有企業在增長受阻時,都有推新品、擴品類的想法,進軍更多品類市場,推出更多SKU。
但是有調查顯示,過去幾年,全球90%的品牌每年至少會推出一款新品,但在主流電商平臺上,一個新品的成功率大約只有2%[4]。Kantar市場研究數據同樣顯示,全球快消新品上市3年后,96%的新品都沒成功[5]。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新品的成功率低得可憐。
而且更為嚴峻的是,只有28%的新品,給品牌帶來了市場增量;只有6%的新品,能為品牌帶來新用戶[6]。這說明,即使一個新品能存活下來,但它吃的是企業的“老本”,其消費者還是企業原來的消費者,也就是說,新品搶的是企業老品的生意。
今天商業已經成熟,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都非常激烈,產品充分細分,推新、創新的難度加大。尤其是當前消費力不足,供需端失衡,這時企業還在擴大生產,帶來的后果就是產能過剩,進一步激化了市場競爭。
細分市場-占據品類,這是典型的跑馬圈地式生意邏輯,它只是從現有市場規模中切分一塊蛋糕出去,卻并不能做大蛋糕。所以這種基于現有品類規模分蛋糕的模式,我把它叫做存量增長。
在這種思維下,品類規模就是增長的天花板。它只能滿足已有需求,卻不能創造新的需求。它只能獲得存量,但無法創造增量。
其實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企業的增長只有兩個來源:一是整體行業增長,二是市場份額增長。但問題是,今天很多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飽和,甚至進入縮量時代。當整個行業陷入萎縮和下滑,企業還想在整個品類市場擴大份額,提高市占率,那么這就意味著“內卷”,只能加大營銷費用和人力投入,提高品牌滲透水平,從競爭對手那里搶份額。在現有的生意范圍內,已經難言增量。
增量從哪里來?這將是今后十年營銷界最大的課題。
本文注釋
[1] 《別老盯著珀萊雅,讓“歐萊雅”叫哥的可能馬上要排起隊了》,來源:公眾號“聚美麗”,作者:舒秀輝,2023-12-12;
[2] 麥青《品牌大滲透:解密品牌快速起步與持續增長的底層邏輯》,化學工業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
[3] 拜倫·夏普《非傳統營銷:營銷專家不知道的品牌成長定律》,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4][6] 《場景驅動增長》,來源:《銷售與市場》雜志,2024-12-4;
[5] 《調查顯示 全球96%的快消新品都是失敗的》,來源:界面新聞,作者:唐怡園,2017-4-22;
THE END.
往期精彩文章,值得你認真看一看
贊賞不必了,“點贊”和“在看”就是極好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