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以反身,困以遂志?!蹶柮鳌顿泟⑹逃住?/p>
王陽明曾寫信開導朋友劉侍御,遇到挫折時要躬身自省,處于困境時要更加堅定從前的志向,初心不改。
“蹇以反身,困以遂志。”這句話也解釋了,如何如何堅定志向。方法只有這一個:向內求取——堅持下來的力量。
人的一生高峰少低谷多,挫折、困境隨時都會站在你的面前。
遇事,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一想就通;從別人身上找原因,一想就瘋。
在王陽明心學中,按照心外無物的理論,每個人在遇事格物時,要在內心完成。
王陽明說“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提到,“向內求”,便是遇到任何事只要咨詢內心,詢問內心良知的聲音。想要聽到良知的聲音,便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關于“向內求”的名人故事有很多。
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p>
泰戈爾說:“指責別人最為容易,而認識自己最難?!?/p>
海明威:“人雖可遭毀滅,卻絕不能被打敗。”
雨果說:“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種失敗,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種勝利?!?/p>
唐代高僧玄奘翻譯的《般若波羅多心經》“心無掛礙,方能自在,向內探索,靈魂豐盈。”
曾國藩:“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p>
王陽明說:“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這句話講的是,理在心中,也就證明了行在知中。
有了行為、行動,知才會存在。沒有行存在的知不是知,正如風箏沒了線就無法飛在風中。
風箏是我們觀察到的心外之物,如果你想改變風箏在風中的方向,不是改動風箏本身的結構,而是調整風箏線,風箏線就如同人心,心變了,心外之物也就變了。
如果你感覺自己的孩子很差勁,總是別人家的孩子好。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收拾一頓,而是看看孩子身上的問題,是不是自己身上也有。
有人比喻:一張打印紙上的字錯了,我們不是要修改打印機,而是要修改打印文件中的文字。
這就是說,我們要發現根本,然后治根、治本。
很多人覺得內觀這件事很麻煩,一時不容易出結論,每日內觀自省似乎很困難。
其實,自省內觀并非向領導匯報工作,不必找很多材料來寫總結計劃,利用碎片時間即可。
常見的向內求、自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冥想與自我反思、記內省日記、做情緒管理、設定個人目標、自我接納等。
所謂“人言不如自悔之真?!弊4蠹疑畛W允?,人生多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