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ST曙光的股民還能不能再見到曙光。
1月16日,上市公司ST曙光發(fā)布了2024年業(yè)績預(yù)告,很慘,預(yù)計虧損2.9-3.4億。
其實,應(yīng)該在“慘”的前面再加上個“一如既往”,如果從2012年算起,ST曙光已經(jīng)連續(xù)扣非虧損13年了。
尤其是近4年來,平均每年虧損3-4億,非常穩(wěn)定,ST的帽子越戴越緊,留給股民的爛攤子也越積越大。
春節(jié)期間,有股民在股吧里號召大家都去給ST曙光的實控人拜年,我想這個“拜年”背后的祝福語絕不會是“萬事如意”。
不過,當前的實控人梁梓、權(quán)維夫婦也只是個接盤者,真正把麻煩帶到A股的創(chuàng)始人早已經(jīng)落袋為安、完美逃離了。
有多完美?
2017年,ST曙光的股價只有10元出頭的時候,創(chuàng)始人李進巔、李海陽父子居然賣出了23.31元/股的高價,溢價率高達130%。
也就是這有如神助的一賣,父子倆一次性清倉離場,提走了31億,而如今ST曙光的總市值都不到20億。
跑得太有水平了,以至于創(chuàng)始人李進巔對自己的“神之一手”也頗為滿意,曾在上海高級金融學(xué)院EMBA班學(xué)員分享會上坦言:
“我的職業(yè)生涯也算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實際上,李進巔的職業(yè)生涯可不只是商海,還有官場,根據(jù)媒體報道,下海之前,他曾當過地委宣傳部部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廳級干部。
干部下海創(chuàng)業(yè),本來不算什么新鮮事,不過,李進巔與別人的主動棄官從商不同,他是被摘掉官帽子后被迫下海的。
李進巔祖籍山東,其父親年輕的時候跟著山東的老鄉(xiāng)一起闖關(guān)東到了東北后,在遼寧丹東定居了下來,李進巔就出生于丹東。
1962年,16歲的李進巔初中畢業(yè),進入了丹東市運輸聯(lián)社,由于腦袋靈光、勤奮肯干,加上有文化能寫會算,很快就被調(diào)到了管理崗位上。
之后官運亨通,一路從普通科員升為辦公室主任,又到運輸公司黨委副書記,1974年,才28歲的李進巔就當上了宣傳部部長。
不可否認,李進巔如此快速地升遷肯定有其過人之處,但那個特殊的年代也是重要原因。
1973-1974年,由于特殊年代的需要,有不少干部是以“雙突”的形式被提拔的,簡單說就是突擊入黨、突擊提干,李進巔就是其中之一。
來得快,去得也快,1977年,李進巔就因“雙突”干部的身份被清算,于1978年離開了官場,進入丹東市汽配廠成了一名普通工人。
從副廳級干部到普通工人,正如唐伯虎所說: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太刺激了,但更刺激的還在后面。
李進巔因為“十年”間工作太用力,得罪了不少人,以至于在工廠里一直得不到重用,而到了1984年,干脆被放棄使用了。
那一年,丹東汽配廠迎來了一名新廠長,一上任就開始裁員,李進巔本來就不受重用,自然被放進了裁員名單,而正是這一裁,把李進巔逼進了商海。
不得不說,腦袋靈光的人總是能踩中時代的節(jié)奏,1984年正是中國民營企業(yè)的元年,而李進巔就成了第一批嘗試者。
當然,敢于吃螃蟹的人不只有勇氣,還有底氣,李進巔的底氣來自于其岳父,在岳父的資助下,李進巔與一起被裁的幾個工友合伙,辦起了曙光機動車配件廠,就是現(xiàn)在ST曙光的前身。
80年代根本沒有民營汽車廠,做汽車配件只能賣給公家,但李進巔已經(jīng)沒有官方資源了,再三權(quán)衡后,李進巔把產(chǎn)品方向定為北京吉普212的車橋。
這個定位很關(guān)鍵,一方面,幾個工友都是坐車橋的,有現(xiàn)成技術(shù),另一方面,當時212吉普車是全國保有量最大的車,相應(yīng)的維修量也就大,而私人維修廠就是李進巔的突破口。
1985年,212吉普的車橋產(chǎn)品搞出來后,李進巔就到全國各地的汽車展覽會上去叫賣,遠在烏魯木齊的一個汽修廠老板成了他的第一個客戶。
這么大老遠的汽修廠為啥會看上李進巔的車橋,其實原因很粗暴,就是價格,彼時國企仍是計劃經(jīng)濟下統(tǒng)籌運作,當然競爭不過靈活自由的私人小廠。
于是,有一就有二,李進巔的車橋生意就這樣起步了。
不得不說李進巔是個運作的高手,三年時間就在細分行業(yè)稱王,到1988年就已經(jīng)做到年銷1萬架車橋,利潤上千萬,成為了遼寧第一大民營車橋企業(yè)。
只是會運作商業(yè)還不夠,還得緊跟政策步伐,號準政商脈絡(luò)一直是李進巔的法寶。
1991年,股份制試點推出,李進巔第一個向發(fā)改委提交了申請,曙光股份誕生。
1996年,A股上市公司實行名額配給制,遼寧省分得4個指標,李進巔到省里跑了一圈后,就獲得了其中的一個名額。
2000年,曙光股份啟動上市,按照李進巔自己的說法,沒費什么勁,自己在上市前跑到天安門廣場5塊錢買了一束菊花去瞻仰了教員。
然后發(fā)審會上,委員會的委員只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為什么想上市?
李進巔的回答是:我想成500強。然后,曙光股份就上市了,成為遼寧省第一家上市的民營企業(yè)。
IPO之后的李進巔不再滿足于只做配件,2002年,在其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運作下收購了國企黃海汽車,從而跨入了整車行業(yè)。
如果從時間上來看,李進巔算是較早的一批民營汽車人,吉利2001年剛拿到整車資質(zhì),比亞迪則2004年才推出第一款車F3。
而曙光股份2003年就已經(jīng)年銷5000多輛整車了,尤其在公交車這個細分領(lǐng)域,一度是國內(nèi)的銷量冠軍。
2005年,眼看山河一片大好,50歲的李進巔把公司大權(quán)交到了留洋歸來的兒子李海陽手中,自己則在退居幕后指揮,準備中西結(jié)合延續(xù)造車夢。
然而,父子倆的中西結(jié)合卻沒能成功,父子倆在客車、SUV之間來回搖擺,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大好機會,到2012年,曙光股份的主營業(yè)務(wù)開始陷入虧損。
如前所說,這一虧,就成了曙光股份的慣性,一口氣連虧了13年,而李進巔父子則從2015年就開始籌劃退出了。
2015年,即將70歲的李進巔向董事會申請辭去所有職務(wù),2016年,兒子李海陽也辭去了董事長的職務(wù),2017年,父子倆就把全部股權(quán)一股腦全賣了。
對于離場,李進巔說自己經(jīng)過了再三思忖,非常舍不得,但為了讓更有能力的人帶著曙光股份繼續(xù)“朝著太陽走”,只能忍痛割愛。
《朝著太陽走》是2011年出版的李進巔的個人傳記,現(xiàn)在看來,李進巔確實是朝著太陽走的,只不過,把股民留在陰雨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