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在永昌街道李漁風情街上,各家商鋪門前都懸掛了各式各樣的燈籠,把整條街裝點綴得充滿年味兒。在街市的一間工作室里,胡子湘埋首其中,用他的“針功夫”續寫著他與燈的故事。
胡子湘,是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骨花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家族非遺技藝的第十代傳人。他出生于制作無骨花燈的世家,家族所傳承的永昌胡氏無骨花燈制作技藝,在蘭溪久負盛名。自清代康熙年間起,這份手藝就像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在家族中代代延續,歷經歲月打磨,愈發散發出獨特魅力。
走進工作室,只見胡子湘正專注于手中活計?!拔椰F在做的這步驟叫針刺,這成品會是一個方的臉譜花燈,正月里在李漁風情街非遺展示館展出。”說話間,胡子湘手中的針有節奏地落下,在紙面扎出密密麻麻、均勻細密的洞孔。不一會兒,一幅生動的圖案便在他的指尖逐漸浮現。在外人看來,這“針功夫”不僅需要精湛技藝,更需要超乎常人的細膩和耐力。
無骨花燈制作工序繁雜,從選材、制圖、調漿、燙紙、剪樣、刺孔、粘合到裝訂,每一道工序都是細工慢活。胡子湘表示,通常一盞無骨花燈,大概需要一周到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而且,制作無骨花燈沒有現成模板,每一盞都由匠人構思創作,這就要求匠人具備一定的繪畫和書法功底,也使得花燈傳承難度倍增。但胡子湘從未有過一絲退縮,反而對無骨花燈的研究與創新充滿熱忱。
胡子湘介紹,無骨花燈最初是道教“燈儀”的一部分,在歷史流轉中,逐漸演變成渲染節日氛圍的工具。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全身無骨架,由若干紙片折拼粘貼而成,燈面圖案由針刺成孔,透光留影,因此又被稱為“無骨針刺花燈”。
回溯歷史,無骨花燈的珍貴由來已久。相傳,乾隆十五六年間,乾隆帝母后鈕鈷祿氏曾到樟林觀燈,當時燈會上便以無骨花燈為主,由此留下“蘇州園林甲天下,杭州風景冠全國,蘭溪樟林燈會負盛名”的佳話。
談及傳承,胡子湘的記憶回到1989年建國四十周年。那時,他的伯父胡寶銓為供銷社等部門制作一批慶國慶花燈,整個家族二十幾口人齊上陣。“門前兩棵樹,樹上拉一根繩子,燈一掛,我們七八個小孩在燈下合影,那年我十歲?!焙酉婊貞浧疬@個溫馨畫面,臉上滿是笑意。從小浸潤在這樣濃厚的藝術氛圍中,他十幾歲便開始制作無骨花燈。
除了對技藝傳承,胡子湘對無骨花燈也有許多創新規劃?!?025年,我有很多對于無骨花燈的設想,比如,將李漁花燈、李漁出行、李漁家班的故事用花燈形式展示出來?!蓖瑫r,胡子湘也在探索材料改進,計劃嘗試用鋁片替代易受風雨和陽光影響的紙張。在胡子湘不懈努力下,古老的無骨花燈非遺技藝正煥發出不朽生命力。
來源丨蘭溪市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