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安全性和血液短缺等問題仍然是臨床實踐中面臨的重大挑戰。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吳國球教授課題組研究鑒定了來自腸道細菌Flavonifractor plautii的兩種協同酶,通過酶催化作用將紅細胞(RBC)類型轉化為“通用型”O型RBC。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Experimental Hematology & Oncology(中科院一區),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周美玲博士后、東南大學醫學院博士生雒凱珊、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蘇朝,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韓鵬程教授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吳國球教授。
該研究證明,在優化的孵育條件中,N-乙酰半乳糖胺脫乙酰酶(FpGalNAcDeAc)和半乳糖胺酶(FpGalNase)可有效、協同地將A型RBC轉化為O型RBC,在低濃度酶(16 nM)條件下,僅5分鐘就可實現高于99 %的轉化率。
此外,研究工程化制備了兩種融合蛋白FpGalNAcDeAc-FpGalNase和FpGalNase-FpGalNAcDeAc,與酶混合物相比,融合蛋白催化效率增強約28倍。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首次解析了FpGalNase的全長結構,并確定關鍵的活性位點殘基參與其催化機制。
據悉,該研究為A-to-O血型轉換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必要的結構解析基礎,對于制備用于輸血和疾病相關研究的“通用型”O型RBC具有重要意義。(編輯劉敏 校對王倩 編審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