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來自香港的多所高校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機構,內地大學也陸續把研究機構開到港澳地區,內地與港澳的雙向奔赴,為中國高等教育突破資源、人才的瓶頸提供了新契機。
2024年,有著“全球最國際化大學”美譽的香港城市大學與大灣區達成合作,成立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被認為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教合作的“重要標志性成果”。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的出現,進一步擴大了港城大在內地的影響力,完善了大灣區高等教育的空間布局。該校設置健康一體化、智慧城市、新材料與能源、生命科學與技術4大前沿交叉學術領域,培育高端人才,滿足大灣區產業發展需求。而大灣區和港城大又反過來向港城莞提供資源與平臺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松山湖科學城啟用后,匯聚了諸多國家級科研設施,如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及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同時也是華為等高新技術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的聚集地,它們作為港城莞的“好鄰居”,將為港城莞學生的實習與就業提供可靠助力。
另一方面,港城大則為港城莞提供了辦學資源上的支持。港城大現有的5個學科中有5個全部進入世界前30,通過引入港城大“世界一流優質教育資源”,直接提高港城莞辦學起點;港城莞專業課程830%的師資力量源自香港城市大學;港城莞本科生畢業后將獲得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的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學士學位證書,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將獲得由香港城市大學頒發的碩士學位證書。部分成績優秀者可保送港城大,攻讀碩士或博士。以一流的教學質量賦予畢業生面向世界名校、高薪崗位的競爭力。
作為一片充滿機遇的“熱土”,大灣區不僅能吸引來名校與優質崗位,也能為青年人才的創新創業開辟空間。港城莞引入HK Tech 300創新創業大賽,旨在鼓勵本科生利用學校平臺自主創業,目前由港城大投入6億港元,為學生的初創公司提供跨境孵化、科技賦能、投資機會等支持,優質項目還有機會優先獲得國際投資機構的金融助力。
當然,也有不少考生想通過名校加持前往香港發展,這一需求同樣得到港城莞重點考慮。
目前,內陸畢業生主要通過“高才通”等人才引進計劃進入香港,但該計劃僅限內地部分985高校,報考難度相當大。
相比之下,港城莞更加“簡單直接”,該校直接采用高考統招的方式招生,省去了復雜的手續流程。本科期間,學生不僅有赴港交流交換、保送港校碩博等機會,畢業生可憑港城莞畢業證書申請為期兩年的IANG簽證,有機會前往香港工作,符合一定條件者后期如有需要也可以申請香港永居身份證,享受香港福利和政策支持。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持續發展,內地與香港的聯系必然更加緊密,香港高校的陸續加入,無疑將助力我國的育人事業做出更大貢獻。無論同學們想要嘗試不一樣的教育資源,還是有意前往香港發展,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都值得重點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