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農村老人老了之后,關于養老普遍是不樂觀的,雖然物質溫飽基本解決,但精神生活極度匱乏,很多老人的精神狀態是不正常的,比如苦悶,壓抑,狂躁,消沉,患得患失,有老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惶惶恐恐;也有老人作天作地,把子女家庭攪的一盤散沙。
農村老人各人情況不同,這和家庭結構有關系的,我先把老人歸為兩類,然后再結合家庭結構來談,一種老人認為養兒防老,天經地義,主動出擊,沒有心理包袱,甚至有人50歲就不干活了,指望子女給生活費過日子,你不給,就是大逆不道,禽獸不如,而且活蹦亂跳的時候,自己有房子可住,非要和子女擠在一起,子女住農村他在農村,子女住城里他去城里。
第二種是邊界感非常強的老人,一旦老了之后,就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自己是一個負擔,日常只要生活能自理,就住在農村的老宅,絕不和子女一起住,也不愿意去城里,若是老伴雙雙在的話,精神面貌還行,若只剩下一個,有多少苦楚,他自己咽在肚子里,也不和家人說。
第一種老人沒心沒肺的,不內耗自己,光消耗別人,不管單子女家庭,還是多子女家庭,都會認為是非常頭痛的一件事,但這種老人有兩種結果,一個是子女犧牲自己,遷就老人,并以老小孩和孝為人之根本來安慰自己;
另一個是子女躲避了,一年偶爾回來一次給一次錢就跑了,于是老人大鬧村政府,或在村里到處說子女壞話,甚至去法院要求工作人員將子女緝拿歸案。這種老人強勢霸道,總的來講,不存在養老苦楚,他對家庭關系的處理,本來也是稀里糊涂,亂來來的,因此他們的一生也是稀里糊涂的過完,死的那一天,子女反而會大操大辦,比別人家的葬禮辦的更為風光。
第二種老人嚴于律已,寬以待人,是我們正常的期待的老人形象,若是單子女家庭,問題倒不是很大,等生活或行動確實不便之時,子女無法推脫,只能陪護。只是日常農村這樣的老人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子女在外務工或定居城市,面對突發事情,無法解決,比如突然有個頭痛腦熱的,農村附近是沒有醫療的,老人一般都不會自已開車,要么向鄰居求助,要么等子女回來。
另一種是多子女家庭,對于老人到了確實要放在身邊養老的時候了,又會存在兩種情況,一個是拆分式養老,誰養母親,誰養父親,大家抓鬮決定。一般愿意養母親的多點,抓到要養父親就不樂意了。這種拆分養老,讓老夫妻如牛郎織大,天人兩隔,每年甚至一次鵲橋相會的機會都沒有。
還有一個是輪值式養老,不拆分了,每家住幾個月,到了時間點,就打包送人。由于在每戶人家居住的舒適度和體驗感不同,老人就和貓貓狗狗常換主人一樣,非常的不適應,心情非常不好。但是作為子女的并不知道,我吃什么你吃什么,我又沒虧待你,至于你在大哥家過的好,那是他條件好,我怎么跟他比,反正我是按照我的條件來的,你住不習慣,你也得忍幾個月。
這說的是多子女家庭對普通老人的養老辦法,還有一種例外的情況,就是老人有一兩個錢,稍微有點主動權,不存在被動養老了,但這會造成另外一種極端情況,自己的幾個子女老死不相往來。
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老人只相中了一個子女,只愿意跟他過,手上有兩個就貼補這一個,甚至70歲還出去做小工,錢都給這一個小家庭。導致其他子女非常不滿,認為一碗水沒端平,于是就都不和這個子女來往了。
按照情理來講,若是這個子女承諾獨自養老送終的話,是可以獨享老人給的好處的。但是一般人很難接受,其他子女別說給老人生活費了,逢年過節連禮盒都不肯買了,他們認為老人和那個子女,已經和他們毫無關系了。
但也還有些個例,比如住在女兒家,財產全給兒子的,這種情況現在不多,不能當做普遍案例歸吶,這種個例就有點奇葩了,一般老年生活非常不幸福,因為子女的配偶會甩臉色給老人看。
世界之大,至少在中國,還是情理兼顧的老人居多,我個人對農村老人養老的看法是這樣的,若是單子女家庭,責任無可推卸,若是做自媒體的,可以回農村相伴;若是在城市上班定居的,我覺得不要住在一起,可在同一個小區或附近小區租一個小戶型,又能照顧老人,又能給老人自由。若是不自由,就相當于寵物,寵物得賣萌表演獲得愛,老人又做不到,住在一起,就矛盾四起。
如果是多子女家庭,拆分式養老或輪值式養老,對于老人,都不是最優的策略,誰愿意過環境不斷變化的生活呢,到了時間換一家住,有種被趕來趕去的感覺。那種拆分,更不合適,老來伴都被你們弄沒了。
好的方法還是多子女一致商議,讓其中一戶養老,若是老人財產不多,全給這戶算了,另外的子女再補貼點贍養費。若是老人財產還有不少,這容易引發子女矛盾,這需要老人自己做出判斷了,別人也解決不了你的家務事。
為什么只說農村老人養老,不說城市老人養老,因為城市老人有退休金,兒女不孝無所謂,大不了花錢找陌生人幫忙。農村老人每月僅百元國家補貼,因此子女責任才凸顯了出來。
農村老人養老光靠子女也難,子女或許能解決物質問題,但精神問題解決不了,所以要探索農村村級養老服務新模式,推動養教結合,開展農村老人喜愛的文娛活動。
另外也可以嘗試一下服務商業化,比如陪老人去醫院,服務費多少一次,子女支付。現在農村有些服務已經商業化了,比如挑貨郎重新走進農村,現在不是挑,而是流動的貨車超市,就是解決老人出行不便而誕生的,我們要按照這種思路,給予農村老人養老以借鑒,讓在家務農的農村中年人照顧別人父母,然后獲得收入,這也是一種可以鼓勵的商業嘗試。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