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有一張廣泛流傳的“毛主席工作照”。但其實,在這張照片中,毛主席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學習英語。
1957年春,毛主席南下視察工作,在3月19日早晨從徐州飛往南京的途中,毛主席學習英語的一幕被隨行的攝影記者拍攝了下來。此后,這張照片便被誤認為是毛主席的工作照。
直到多年后,毛主席的秘書兼“英語先生”林克才向世人作了說明。這時,人們才知道,原來毛主席是在學習英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學習英語的興趣十分濃厚,這在許多人寫的文章中都有表達。受此影響,導致有不少人認為毛主席是從晚年才開始學習英語的。
其實,毛主席離開家鄉,在縣城的新式學堂讀書時,便接觸到了英語,并開始學習。
當青年毛澤東來到北京,在北大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時候,他便自學過英語。延安時期,外國記者采訪時,毛主席更是有了學習純正英語的機會和語言環境。
曾在延安進行采訪過的一名美國記者回憶說:“他(指毛主席)還向我學習過英語。”
這一時期,毛主席的英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穩定,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也變好了。盡管毛主席還是每天鉆在一堆工作中,但他總是靠著學習英語放松,趁著休息的間隙學習英語。
毛主席學習英文并不是從課本入手,而是直接從自己感興趣的政論、新聞等方面入手,以此為起點,再開始學習理論文章和一些經典著作。
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員在整理他床頭的書籍時,發現了有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矛盾論》等。打開后,可以看到書中密密麻麻寫滿的注解。可見毛主席學習英語并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晚年,毛主席已經能夠借助字典較為順暢地閱讀這些理論書籍和政論文章了。
除了翻看英文書籍、文章外,毛主席還會大聲閱讀英文。不少人學習英語時,因發音不標準,總是羞于開口。要是念錯幾次,更是不再敢張口了。
毛主席卻不同,他總是大聲朗讀,林克在聽到錯誤的發音后,便會幫他糾正。這時,毛主席又繼續大聲地閱讀修改正確后的發音。
受湖南鄉音影響,毛主席“n”和“l”不分。因此,在念英文中與這兩個字母有關的單詞時,總是出錯。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跟著老師耐心地修改,反復練習,直到順暢為止。
毛主席不僅自己努力學習英文,而且還鼓勵黨內的同志們學習。上世紀七十年代,毛主席還提倡六十歲以下的同志們學習英語。
有人曾問過毛主席一個問題:“主席,您為什么要學習英語呢?”的確,在很多人眼中,如果毛主席想要看國外的新聞、報刊、書籍等,自然有翻譯人員,他其實不會也沒關系。
但毛主席并不這樣想,他說了三個原因:
“第一是有興趣,第二是想換換腦筋,第三是因為馬克思。”
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員在整理書籍時,發現了六本《共產黨宣言》,其中有兩本是英文版本的。書中空白的地方幾乎都寫滿了毛主席批注的中文。每行英文下面還畫著各種符號,直線、曲線……可以看出,毛主席的學習過程是認真而刻苦的。
其實,從毛主席學習英語的背后,能夠看到他非同尋常的戰略眼光。
步入晚年后,毛主席每天必看新華社編印的英文新聞內容,同時也對英文版的國內報刊頗感興趣。
他每天認真學習這些英文書刊,其實是為了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國際時事,了解各國的歷史文化,以便能夠在與各國的交往中做好工作。
毛主席通過閱讀這些中英文參考書刊,掌握了許多國家的發展情況。他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也沒有去過英法美等歐美國家,但他對這些國家發生的事情甚至比那個國家的人知道得還要詳細。更令人驚訝的是,毛主席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的分析和把握,掌握得相當準確。這一切都跟他長期以來的積累離不開。
1958年,法國戴高樂當政,國際主流輿論一致認為歐洲政局將受到影響,向“右”轉。然而,毛主席卻態度鮮明地指出:
“戴高樂當政有利于歐洲中立主義的發展。”
事實也在后來證明的確如此。
毛主席閱看了大量的中英文資料,這些都是他作出重大決策時的重要參考資料和依據。1959年,在談到中央關于解決臺灣海峽關系問題的決策時,毛主席明確強調了掌握大量輿論和消息的重要性:
“每天全世界的一切輿論,一切消息,都要看完,你才了解情況,才知道方向,不然怎么決策?”
作為共和國領袖,作為耄耋之年的老人,毛主席依然能夠心無旁騖地認真投入學習,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實話實說豐澤園》、解放日報、學習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