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發布了《陳光霸占電臺,其實是在頂羅榮桓的牛,林彪在整件事中充滿了無奈》一文到“覃仕勇說史”上,文中講到,黨史專家黃瑤,和在抗戰時期擔任過羅榮桓秘書的張秋橋,分別撰文《陳光與林彪的恩恩怨怨》和《陳光這個名字是光輝的》,詳細講述了陳光與林彪之間的種種恩怨情仇。
其中,他們講到的“電臺風波”的經過,大同小異,但細節均經不起推敲。
根據保存下來的黨史資料和當年往來電報進行考證,所謂的“電臺風波”,疑點重重,黃瑤和張秋橋兩位專家的說法,不足為信。
此外,《陳光與林彪的恩恩怨怨》和《陳光這個名字是光輝的》皆講到了陳光受到了林彪的迫害,含恨離開部隊的悲憤經歷。
不過,《陳光與林彪的恩恩怨怨》對此事的講述比較簡略,簡略到了連具體的時間都沒有交待。
只說1946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進行整編,擔任了第六縱隊司令員。
然后筆鋒一轉,說為了策應南滿斗爭,林彪指揮部隊南下作戰。
陳光率部抵達了松花江北岸的陶賴昭一線,其本人親自帶偵察連前往江南農安縣偵察地形。
林彪突然收到杜聿明即將進攻哈爾濱的情報,下令部隊回撤。
陳光認為敵人在南滿打得不可開交,不可能北上,建議仍照原計劃進行。
林彪看見陳光有令不遵,就施行“上屋抽梯”之計,跳過陳光,直接給六縱的各師發電報,要他們不用理會陳光,火速后撤。
如此一來,可憐的陳光,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了光桿司令,還非常認真地在松花江南岸進行偵察,以至于差點成了敵人的俘虜。
為了這事,陳光大病了一場,住進了哈爾濱醫院治療,告別了第六縱隊。
《陳光這個名字是光輝的》對此事的敘述大致相同,但發生給出了大致時間——“1946年12月初”,并且做作出了一針見血的評論——“欲將陳光置于死地”。
實際上,林彪命令六縱回撤的時間是在1947年2月20日,而且,回撤的原因并非“杜聿明即將進攻哈爾濱”,而是氣溫驟降,六縱凍死凍傷嚴重。
現在可查高崗在1947年2月17日發給中央、毛主席和劉少奇的報告,里面赫然有“我前方部隊除作戰傷亡兩千余人外,在兩晝夜內即凍傷八千余人,故被迫撤退停止作戰”的字樣。
而《第四十三軍軍史》中也有“第六縱隊奉令移至北閔家屯、卡路河子一線休整……部隊缺乏防凍常識,致凍傷約3000余人”的記載。
即林彪下令第六縱隊回撤,并非“突然收到杜聿明即將進攻哈爾濱的情報”,而是因為六十年不遇的奇寒天氣的襲擊,第六縱隊損傷嚴重。
那么,林彪在命令六縱回撤時,是否施行了“上屋抽梯”之計,故意讓陳光成為光桿司令,從而“將陳光置于死地”呢?
所謂施行了“上屋抽梯”之計,根本就子虛烏有!
早在1947年1月4日,林彪給六縱下達作戰命令時,電報抬頭寫的是“陳楊劉”。
這“陳楊劉”三個姓氏所代表的人,分別是陳光、楊國夫、劉其人。
但在1月7日之后,林彪在發給六縱的所有作戰電報中,抬頭卻只有“楊劉”,再也沒有了“陳”。
而在1月7日之后,六縱在向林彪上報的所有電報,也都全部是由“楊劉”簽署。
不難看出,陳光早在1月7日之前就離開了六縱。
林彪下令六縱回撤的時間是在2月20日。
既然陳光已經在1月7日之前就離開了六縱,即說林彪故意對陳光施行“上屋抽梯”之計,“欲將陳光置于死地”,何其荒唐可笑。
一句話,陳光個人的悲劇固然讓人心生同情,但也不能違背客觀事實,強行編造出一些本不存在的情節來對歷史進行戲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