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新技術:機械化直播辣椒助力高產!
_吳倩倩等
辣椒是一種常見的經濟作物, 在生活和生產中用途較為廣泛,因其產量高、生長周期短,深受廣大地區農戶的種植青睞。 山東聊城是傳統的農業大市,常年小麥、玉米種植面積較大,主要模式是冬小麥—夏玉米,但此模式單一、效益較低,每畝地的年收益在 1 000 元左右。聊城陽谷在傳統的麥套辣椒模式下探索的小麥大壟套辣椒機械化直播高產栽培模式,通過在冬小麥間套種辣椒, 充分發揮作物生長間的相互作用, 小麥和辣椒 2 種作物種植收益相對單作明顯提高。 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保證了糧食安全,又實現了農民的快速增收, 已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納入全省農業新技術典型案例向全省推廣, 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1 麥田大壟套辣椒種植模式
1.1 種植地塊選擇
良好的種植地塊是保證種植產量和收益的先決條件,應選擇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排灌良好的地塊,盡量選擇成方連片、整齊度一致的土地,適宜機械化作業。 土質以沙壤土或輕黏土為宜 ,遠離工礦與化工企業,保證水質無污染,避免因澆水灌溉等農事操作對小麥和辣椒的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1.2 小麥、辣椒岔口安排
麥田大壟套辣椒機械化直播高產栽培模式為先種植小麥,后種植辣椒。 小麥于 10 月中上旬進行機械播種,翌年 6 月初收獲;辣椒采用丸粒化機械直播模式, 3 月中下旬播種, 9 月底收獲。 小麥與辣椒的共生期為 60~70 d 。
1.3 小麥、辣椒間作行距
根據小麥和辣椒的生長習性與作物周期, 采取大壟套種的大小行模式, 即在 2 行冬小麥的間隙種2 行辣椒。 其中 2 行小麥為小行,間距為 25 cm 左右,大壟間距 85 cm 左右, 2 行辣椒間距 25 cm 左右,形成小麥寬壟雙行種植模式, 在此行距下適應市場上大部分農田播種和收獲作業機械。
2 栽培管理
“麥田大壟套辣椒”模式是在傳統麥套辣椒的模式上,為解決機械化收割、播種等田間作業而進行在品種、模式、技術等方面的優化。 通過加強田間管理、引入現代化的滴灌技術及田間檢測設備, 達到小麥和辣椒高產、優質的目標。
2.1 小麥種植旋耕整地
10 月下旬,小麥播種 1 周前要進行整地,以利于提高播種質量。 結合小麥生育后期的需肥規律,施用有機肥和氮磷鉀復合肥等作底肥。 為有效防治地下害蟲,配合施用辛硫磷顆粒。 重茬的地塊加施微生物菌肥,以改善土壤環境,減少土壤病害。
2.2 小麥播種及管理
為充分發揮邊行優勢,提高小麥產量,宜選用分蘗能力強、穗型緊湊的小麥品種,如農大 761 、清照17 等品種。 小麥播種時要做好辣椒的預留空間,即大壟,按照大小行種植, 2 行小麥為小行,行距為 25 cm ;預留空間為大行,種植 2 行辣椒,大行行距為 85 cm 。小麥的管理按照常規單作小麥進行冬前鎮壓、 澆灌冬水、除草及其他水肥管理等。
2.3 辣椒栽培與播種
辣椒的種植不同于傳統種植方式, 不需要提前進行專門的辣椒育苗和移栽。 此模式采取辣椒種子丸粒化的方式,使用丸粒粉將辣椒種子進行丸粒化,用精量播種機,完成辣椒的機械直播。
2.3.1 辣椒種子丸粒化 選用高產、抗病、辣度高的辣椒品種,如子彈頭、陽天紅等品種。 使用噻蟲嗪種子處理懸浮劑和精甲·咯菌腈懸浮種衣劑等藥劑進行拌種。 經種子丸粒化包衣,形成直徑為 3~4 mm 的相對規則球體,避免因辣椒種子體積小、不規則造成的無法直播問題,顯著提高了機械化精量播種性能。
2.3.2 辣椒大壟整地播種 辣椒播種時首先在小麥預留的大壟行間進行旋耕整地。 每畝施用腐熟有機肥 3~4 m 3 、硫酸鉀復合肥 20~30 kg ,于旋耕前撒播地面。 辣椒播種時選用精量播種機,每穴播種丸粒化種子 1~2 粒,株距控制在 25 cm 左右。
2.3.3 辣椒播種覆膜 辣椒播種時, 將地膜鋪設裝置加裝到播種機上, 地膜宜選用厚度約 0.01 mm 、寬度 550 mm 的標準銀黑雙面膜。 其中地膜的上表面為銀灰色,這樣可反射紫外線,趨避蚜蟲,預防病毒病的傳播;下表面為黑色,有助于降低土溫,保持土壤濕度,抑制雜草生長。
2.3.4 播種機具的準備與調試 宜選擇 4 行穴播式的精量播種機,穴距調整為 25 cm, 檢查播種機掛接,排種器均勻度,以及左右開溝器、壓膜輪、封土器等,保證傳動部件的工作正常。
2.3.5 辣椒機械化播種 3 月下旬,進行辣椒的丸粒化機械直播,播種遵循“干播濕出”的原則,即在辣椒播種后進行澆水, 這樣可以保證辣椒種子在播種時覆土的厚度基本保持一致,后期辣椒出苗整齊度高,便于田間統一管理。 播種機使用牽引動力為 50 型的四輪拖拉機,可一次性完成鋪設滴灌帶、覆膜、播種等工作。
3 田間管理
在田間安裝氣象監測站, 及時觀測并記錄田間溫度、濕度、降雨量、風向等氣象參數。 根據參數變化,更好的預測作物生長需要,幫助優化生產管理策略,提高小麥和辣椒產量和質量。
3.1 肥水管理
根據墑情需要, 采用貼片式滴灌設備進行肥水管理。 由于滴灌帶鋪設于地膜下方,可以減少地表水分蒸發,實現節水、節肥的目的。 其中辣椒初花期每畝地建議使用氮磷鉀復合肥( 15∶15∶15 ) 5 kg ,隔 20 d左右再追施 1 次; 辣椒盛花期對水分需求較高, 要注意保持土壤濕潤。 同時每畝沖施高鉀肥( 15∶15∶30 )7 kg ,需連續追施 2~4 次,每次間隔 15 d 左右。
3.2 小麥收獲與辣椒打頂
6 月上旬,小麥成熟后進行機械收獲。 此時辣椒苗高 15 cm 左右,且沒有側枝,此時可以適當抬高小麥收割機割臺的高度, 使割臺的高度在保證正常小麥機收的同時,利用割臺打掉絕大多數辣椒頂尖。 割掉頂尖的辣椒苗有利于促進側枝萌發。
3.3 辣椒中耕培土
小麥收割后, 隨中耕進行辣椒培土。 中耕培土可以疏松辣椒根系周圍土壤, 增加透氣性, 有利于朝天椒根系生長發育, 明顯提高辣椒的抗倒伏能力。 6 月中下旬可根據情況再進行培土 1~2 次,一般培土 10 cm 左右。
4 病蟲害防治
麥套辣椒模式下,辣椒的主要病害有疫病、炭疽病、根腐病等;主要蟲害有白粉虱、薊馬、棉鈴蟲、菜青蟲和甜菜夜蛾等。 為保證麥套辣椒最大種植收益,要做好各種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 ,可采用多種防治措施。
4.1 化學防治
4.1.1 主要病害 ( 1 )疫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在整個生育期皆可發生 ,辣椒葉片、果實均可能染病,可在發病初期,每畝噴施 25% 吡唑醚菌酯懸浮劑 25~30 mL 或 80% 烯酰嗎啉水分散粒劑 20~25 g ,但在收獲前 15 d 內禁止使用。 ( 2 )炭疽病:主要為害果實,在高溫高濕條件下容易發病, 在發病前可用 80%福·鋅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噴施預防。 發病初期可用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或 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 每隔 7~10 d 噴施 1 次, 防治2~3 次。 ( 3 )根腐病:是一種土傳病害,主要侵害辣椒頸基部 ,在發病初期可用 50% 根腐靈可濕性粉劑1 000 倍液、 5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600 倍液或58% 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進行葉面噴施或灌根,每隔 1 周用藥 1 次,交替防治 3 次 。
4.1.2 主要蟲害 防治白粉虱和薊馬, 每畝地噴施70% 啶蟲脒水分散粒劑 1.5~2.0 g 或 22.4% 螺蟲乙酯懸浮劑 1 000~1 500 倍液 。 防治棉鈴蟲、菜青蟲、甜菜夜蛾等, 每畝地噴施 5% 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 10~15 mL 或 5% 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 10~15 mL 。
4.2 農業防治
選用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 深耕整地, 合理輪作,最大程度減少病蟲害發生。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及時清除病株和雜草。 農業防治是基于農作物田間管理的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措施,也是在源頭預防病蟲草害的關鍵舉措。
4.3 物理防治
可使用黑光燈、高壓汞燈等誘捕盆誘殺成蟲;采用黃板、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殺粉虱、薊馬等害蟲,通過覆蓋銀灰地膜趨避蚜蟲等。
4.4 生物防治
主要采用以菌治蟲的方法, 根據不同病蟲害對生物農藥的敏感程度, 可采用適宜濃度的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苦參堿、藜蘆堿等。 苦參堿和藜蘆堿是天然植物性農藥,針對蚜蟲、白粉虱、疫病和炭疽病等有均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5 辣椒采收與貯存
9 月中旬,辣椒成熟后要進行及時采收,避免霜凍。 一般采取拔秧或收割機割秧的方式進行收割,拔秧的辣椒棵就地帶棵進行晾曬 15 d 左右, 1 周后進行翻曬,盡可能除去辣椒表面的泥土。 當椒果晾曬至半干以上,葉片全部干落后打捆,并在空閑地進行自然風干至辣椒 8 成干(此時椒果含水量在 18%~20% ),或使用風干機進行風干。
6 建立生產檔案
“麥田大壟套辣椒”模式,是在傳統的麥套椒模式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創新,探索出來的新模式。 此模式在保證口糧小麥基本不減產的情況下,套種辣椒,增加了農民的種植收益。 此模式在小麥和辣椒 2 種作物的品種選擇、 密度安排及栽培管理技術等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建立符合此模式的生產檔案, 可以詳細記錄農技管理流程, 規范田間管理、總結經驗,查缺補漏,為創新農作模式提高種植效益奠定基礎。 一般情況下,生產檔案要詳細記錄生產基地的基本情況、小麥和辣椒的品種情況、種植播種情況、農藥肥料使用情況、田間農事管理情況等。每一項要素記錄要全面、翔實。
7 模式分析和發展建議
“麥田大壟套辣椒機械直播”模式是根據小麥辣椒不同作物的生長特點,優勢互補。 小麥根系較深,可以吸收土壤深層養分,辣椒根量少,入土淺,可以吸收 10~15 cm 的淺層營養,共生期間對土壤內營養物質的吸收競爭較小,澆地可一水兩用,小麥機收后粉碎的秸稈可改善淺根系辣椒的生長環境, 小麥減種不減收,辣椒套種能增產。 此模式下探索了辣椒種子直播技術,合理的套種行距實現了播種和收獲的機械化,較大程度地減少了用工量,實現高效輕簡化。
8 效益分析
“麥田大壟套辣椒直播”模式相比傳統的小麥或辣椒單作模式,進一步提高了產量。 此模式下小麥畝產量在 400 kg 以上,干辣椒畝產在 350 kg 以上。 由于播種早,提早成熟,辣椒色度深,提高了品質。 近幾年干辣椒價格在 28 元 /kg 以上,畝效益超萬元。 該模式不僅實現了小麥辣椒雙高產, 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田間工作效率, 人工用量減少了 50% ,更適合規模化種植。 此外,此模式下的種子丸粒化直播技術, 在源頭上奠定了農事操作機械化的基礎,增效增產明顯。 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農機農藝的不斷融合及對此模式經濟效益的認同, 必將得到快速推廣與應用 ,擴大農民致富,穩糧增收的有效途徑。
基金項目: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項“山東省現代耕作制度技術體系聊城綜合試驗站”( SDAIT-31-10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