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如果哪天有空得閑沒有事干,可做一項民意調查,把樣本選在我的家鄉——陜西關中秦嶺腳下戶縣的農村一帶,調查選項有五:一是你最常吃的菜是什么?二是你最喜歡吃的菜是什么?三是你家最常備的菜是什么?四是你最難忘的菜是什么?五是你將來還要常吃的菜是什么?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門,有千百種之多,這五個選項的答案匯集起來,排名第一的菜品應該是漿水菜。
漿水菜在菜品里最有資格上熱搜。漿水菜又稱漿水。百度百科介紹說漿水菜是陜西省關中大部、陜南部分地區的特色小菜,顏色呈暗黃,味道酸爽開胃。又據《陝西飲食文化談藪》一書作者李曦先生考證,“漿水”在《周禮》《本草綱目》等典籍中都有記載,可以說其歷史源遠流長,其味道歷久彌香。
圖片
漿水菜的制作原料種類非常廣泛。以薺菜為代表的野菜為首選,經典眉戶劇《梁秋燕》中女主人公在陽春三月,挎著竹籃籃,拿著鐵鏟鏟,去剜野菜的場景就是為做漿水菜準備原料的真實寫照。
其他許多菜,諸如芹菜、苜蓿、蘿卜纓子、雪里紅、白菜、蓮花白、菜花葉子等等都可選用。漿水菜制作方法簡單,先把菜洗凈切成段,用水煮熟,加少量面水,連菜帶湯盛于盆甕缸類容器之中,再加入漿水引子,發酵后即成。家鄉的農戶家里基本上是一年四季皆備。
我不知道《舌尖上的中國》有沒有介紹漿水菜,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用舌尖體語言風格來描述它:漿水,一種關中地區的農家特色小菜。它,對于旁觀者來說是一段故事;它,對于常年食用者來說是切身的悲傷和喜悅的記憶。它的味道,是過去的味道,是現在的味道,也是將來的味道;是你家的味道,是他家的味道,也是我家的味道。一碟不起眼的漿水菜,對于豐盛的滿漢全席來說,毫不起眼也不足掛齒。但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人來說,那是濃濃的鄉情鄉愁,永遠都忘不掉,好像味蕾會儲存記憶。
在我的童年、青少年時代記憶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極不喜歡吃漿水菜,但不喜歡吃并不等于能逃脫吃漿水菜的命運。我家和鄉親們一樣,瓦甕或者瓷壇里,一年四季都盛放著漿水菜。早餐,用它就著包谷糝子;午餐,又常常是漿水攪團漿水面;晚餐,又是早餐模式的重復。除了春節、過古會、走親戚、過喜事以外,幾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吃漿水菜是別無選擇,一小盆漿水菜就是一家唯一的主菜,這就是貧窮狀況下的生活,家家如此。
在農村,鄰里之間經常相互借米、面、油等食材,俗話說:“低借高還,再借不難。”唯有漿水菜,相互借一碗一瓢是不用主動還的。這是祖輩給我們上的善良憐憫、幫助奉獻、大愛做人的第一課。這第一課讓人終生銘記,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也成了我們的基因,代代相傳并洇染暈散。漿水菜在一定意義上也充當了聯系村民感情的紐帶,增進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使鄰里和睦相處。
當年讀書的村小學,是爛房子、破窗子、土臺子、泥孩子。說“破窗子”是指有窗戶沒玻璃。春、夏、秋三季還好一些,到了數九寒天,北風呼嘯著直從窗戶往教室里撲,同學們凍得瑟瑟發抖鼻涕長流。為了御寒,窗戶要糊上報紙。上午放學前,老師號召家里午飯吃攪團的同學,下午帶點兒攪團來當糨糊糊窗戶。
下午幾乎每個同學手里都拿著玉米棒子殼裹著的攪團,說明午飯大部分家里邊都是吃的漿水攪團。那時的漿水菜調料極其簡單,撒點鹽、放點辣面攪拌幾下即成。如果奢侈一些,也就是再加點姜末、蒜末,干辣面換成油潑辣子而已。單一的缺肉少油的飯菜真是把人吃得胃反酸水,非常難受。
由于種種原因,漿水菜似乎成了貶義詞的代表,家鄉方言里,對把事兒沒有辦成沒有辦好,就說:“你這是窩(釀)了一缸漿水。”把有些人在別人說話時自己愛插嘴,啰里啰嗦,又說不到點子上,就稱其為“漿水嘴”。諷刺一些個性張揚的人,說“穿得新,走得快,一肚子都是‘漿水菜’。”仔細思考,是一個“窮”字惹得禍,使漿水菜背上了污名。
1977年恢復考試制度,10屆中學畢業生同赴考場應試,蔚為壯觀,考生們一顆紅心接受祖國挑選,要在更重要的崗位上為國奉獻。但還有一些農村青年私底下悄悄地說,也還有一點不想再吃漿水菜、不想整天都拉架子車的小小私心,那個年代要狠斗“私”字一閃念,有這樣的念頭也覺得對不住生自己養自己的這片故鄉熱土,對不住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里辛勤耕作的父老鄉親。
圖片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由吃不飽穿不暖,到解決溫飽問題,再到小康再到富起來,人們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對于“以食為天”的民來說,過去是將就著吃,現在是講究著吃。由以漿水菜為主的素食變為想吃肉就有肉,想吃油燣菜都可以用老碗咥的“美食”。
無節制的美食使一些人患上了“富貴病”,高血脂、高血糖發病率明顯增高。有人說,過去水果糖很稀罕,過春節才能吃一兩顆,現在尿尿里都有糖了,日子太甜蜜了。這話里雖有調侃戲謔的成分,但生活好卻是不爭的事實。
人說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鄉情,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是留戀母親做菜的味道。母親把味覺深植在孩子的記憶之中,這是不自覺的本能。這種子一旦生根發芽,即使走得再遠,熟悉的味道也會提醒孩子回家的方向。漿水菜也從農村包圍城市,來到了城市里。我們這一群從農村走出的老孩子,還是日常喜歡吃漿水菜。
圖片
當然現在的漿水菜是今非昔比,現在的漿水菜與過去的漿水菜雖然名稱一樣,原料作法大同小異,但是調料卻是更加豐富。如果吃攪團,熗的是漿水,會配上特制的大肉臊子以及綠色的韭菜、蔥、蒜苗、香菜,紅色的西紅柿、油潑辣子,白色的芝麻、蒜末,黃色的生姜末,不管是顏色還是香味都充滿了誘惑,嘴還沒吃心早已咥上了。當然,今天吃漿水菜和過去的出發點也不一樣,過去是為了幫助下飯、為了活著,現在是為了調劑口味、為了改“善”生活。
滄海桑田,我們已不是那個長年在家里吃漿水菜的少年,但我們更懷念那個天天吃漿水菜卻無憂無慮的日子。人們在水泥叢林里居住得時間長了,就有些向往回歸農耕生活,現在不少城里人喜歡節假日帶著孩子請上親朋到鄉村吃“農家樂”,漿水攪團、漿水面、辣子鍋盔也成了農家樂的標配,漿水菜也可以登上城里人的大雅之堂。
圖片
據說,漿水菜還能降血脂,清心火,還有塑身美顏的功能,現在許多人視漿水菜為保健食品。還有一個小秘密,就是偶爾酒喝多了,回家喝一碗漿水,酸爽無比,頓覺沁人心脾,那才叫一個美,那是一種屬于自己的小幸福。許多青少年時代生活在農村的城里人,一月內吃幾次漿水攪團或漿水面也成為生活的常態,這就是家鄉人的漿水情懷,代代相傳,輩輩如此。
成由勤儉敗由奢,儉以養德。廣廈萬間夜臥一床,良田萬頃日食三餐。常吃極簡至儉的漿水菜,能使人頭腦清醒,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知道腳下的路怎么走。恨你,童年青少年時代把人吃傷了的漿水菜;愛你,哺育我們成長令人難以割舍的漿水菜。平淡是至真,大美是漿水。愛恨之間,不問西東,這就是要伴我一生的漿水菜。
再說兩句,西安含光路有一名聞遐邇的酒店——上海人家,從裝修看頗有上海風格,很有小資情調,主營滬菜,盡現濃油赤醬、咸淡適中、保持原味、醇厚鮮美又清淡爽口的本幫菜特色。酒店董事長在推薦菜品時,經常給客人推薦一款漿水菜,十里洋場的上海大菜,和秦嶺腳下小村子的漿水菜一“洋”一“土”,“你儂我儂”成為絕配。當漿水菜上桌后,人們下箸很快,它是餐桌上的驚艷之選。不是廣告,如果你不信,可以去嘗嘗。
圖片
王華旭,西安市鄠邑區人。中學畢業后回鄉務農,1977年冬考試入學,從醫數年獲主治醫師職稱,后又在鄉、縣、市機關供職。退休后任陜西省南泥灣精神研究會特邀研究員、陜西省經濟發展戰略研究會顧問、西安市象棋協會會長。出版有《往事如風》《遠方有約》(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風化雨花千樹》等作品。
圖片
那時我們年少
曾把青春當作鮮衣怒馬
而今我們漸老
愿從容歲月依舊芳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