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商經濟已經特別混亂了。那么是誰造成了這種混亂的局面呢?誰對此應該負責呢?
那么咱們就先梳理一下時間節點。幾年前的電商環境是正常有序的發展,電商經濟的參與者都遵循著電商的基本規則正常進行著交易活動。矛盾與爭端都能得到平臺公正的解決。不會像現在這樣矛盾爭端都推向了社會,占用社會大量的司法資源。但是自從某個電商平臺出現之后,它用各種手段引來流量之后,就開始攜流量以令商家了。
它引導了價格戰,領導著商家卷起了價格戰。也創造僅退款為禍首的各種不合理、不合規、不合法的規則相繼出現。剛開始只是它一個平臺這樣搞,后來其他平臺為了生存,也不得不跟進了。這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至此以后,中國的電商經濟就全部淪陷,電商進入了無序混亂的局面。各個電商平臺上的商家那是哀鴻遍野,不斷產生各種矛盾,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就看起訴某平臺的案件多達幾十萬件。司法部門涉及網購的案件多的積壓的根本都處理不完。這些都體現了社會矛盾被激化了。
大家都公認的是電商搞垮了實體,但是某電商平臺又搞垮了電商。本來一些實體人都轉向了電商去發展,結果電商又被某個平臺給搞垮了。現在是實體也不行了,電商也亂了。你說某個平臺對中國經濟造的孽有多大。
其實還有一個有負責的就是相關監管部門。監管跟不上導致了如此亂象也有避不開的責任。如此的亂象讓某平臺自己改正,它現在勢頭正盛,根本不會進行改變,只能是監管部門能跟得上,能使電商平臺都“從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