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罰大眾 14 億美元 博主:非雁過拔毛、實雁過燉了!
最近,大眾汽車在印度可算是倒了大霉。印度政府突然向大眾開出 14 億美元的天價罰單,理由是大眾偷逃進口稅。事情的起因是大眾在進口汽車零部件時,報關單上發動機型號填錯,印度政府就抓住這點,認定大眾是故意逃稅。
大眾一聽就懵了,他們在印度一年辛辛苦苦也就賺 1100 萬美元,這 14 億的罰款簡直是要把他們往絕路上逼,大眾覺得這就是明目張膽的敲詐。于是大眾有了撤資的想法,可印度哪肯輕易放過,直接威脅說要是不配合,就凍結大眾在印度的所有資產,讓他們啥都拿不走。更過分的是,印度還以環境污染為由,準備再罰 22 億美元,這意味著大眾可能總共要交 36 億美元的罰款。
就像博主 “郝倩在歐洲” 說的,人家是雁過拔毛,印度卻是 “雁過,燉了”,這在過往諸多事件中都有體現。
曾經,沃達豐在印度投資后,印度政府以稅務糾紛為由,向沃達豐追繳巨額稅款,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沃達豐表示自己完全是按照正常流程和印度當時的法規來運營的,卻依舊逃不過被 “算計”。這一事件持續多年,沃達豐耗費大量精力打官司,最終還是難以擺脫印度政府的強硬態度,損失慘重。還有諾基亞,在印度也遭遇類似困境,印度稅務部門指控諾基亞逃稅,不僅凍結其資產,還讓諾基亞在印度的業務陷入癱瘓,最后諾基亞無奈之下只能逐步撤離印度市場。
德國總理舒爾茨親自出面求情,莫迪卻絲毫不讓步,給出兩個選擇:要么交 36 億罰款,留下生產線走人;要么先交 14 億,繼續在印度經營。
印度 “外資墳場” 的名聲早就傳開了,為啥大眾還往里跳呢?主要是中國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大眾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 2019 年的 19% 跌到了 12%,沒辦法,只能去尋找新的市場。印度有 14 億人口,看起來市場潛力很大,再加上美西方國家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推動企業進入印度,大眾就這么入局了。
但印度一直不講契約精神,外企在印度很難真正賺到錢。這次要是大眾敗訴,罰款會翻倍到 28 億美元。大眾在印度的營收和利潤跟這罰款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大眾在印度市場經營多年,推出的車型銷量一直不溫不火。就拿大眾在印度賣得相對較好的車型來說,盡管努力降低成本,售價已經貼近印度消費者的購買力,但由于印度本土汽車品牌的激烈競爭以及印度復雜的市場環境,大眾每賣出一輛車的利潤微薄。
即便在 2023 年印度車市破紀錄,銷售 427 萬輛車,大眾賣出破紀錄的 14.57 萬輛,平均下來每輛車售價 1.5 萬美元(約 10 萬人民幣),其中還包含奧迪等豪華品牌,若單算大眾和斯柯達,單車售價更低,盈利難度可見一斑。
從大眾的股票數據來看,目前市值 201.7 億歐元,不算高,說明市場對大眾未來的發展不太看好。不過,它的股息收益率有 9.12%,這對那些想穩定拿分紅的投資者來說,還是挺有吸引力的。市盈率只有 3.09,這表明市場對大眾的盈利能力不太有信心,但也有可能是大眾被市場低估了。PEG 比率是 0.40,這意味著市場可能低估了大眾的增長潛力。現金流比率 2.55,說明大眾的現金流狀況還不錯。股東權益回報率 9.11%,顯示大眾在利用股東資金方面做得還可以,不過 31.63% 的股東權益比率有點低,要是遇到財務壓力,可能會比較脆弱。EBIT 利潤率 7.01%,說明大眾的日常經營盈利能力處于中等水平。
過去幾年,大眾的股價波動很大,從最高 240.42 歐元跌到了現在的 93.02 歐元,主要是受到新能源轉型和這次法律風險的影響。
短期來看,大眾因為這場法律訴訟,前景不太明朗,投資者得小心。長期來說,如果法律問題能解決,憑借高股息、低市盈率和良好的現金流,大眾還是有可能重新贏得市場信任的。只能說,企業在選擇投資地的時候,可得多留個心眼,別像大眾這樣,輕易掉進坑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