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的內容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互助產生,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聲互助諧和,前和后互助跟從。
無論善惡、美丑、困難和容易、快樂和痛苦、高低還是有用或無用等等,都是相對的。世間萬物的好壞和價值的高低、情境的好壞順逆,都是以人的角度來進行對比和評判,取決于人們當下的角度、認知、價值觀和情緒狀態。
這種對比的思維模式也就決定了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正如教員所強調的那樣,世界本來就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矛盾是基于對比產生的?,沒有對比,就沒有矛盾,沒有痛苦,沒有煩惱。這也決定了一個人無論到達何種層次、到達何種人生高度,在生活當中,都同時存在快樂、痛苦煩惱和平淡。
在很多的時候,我們的視角也受情感所影響。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你。當你長時間關注負面的事物時,這些事物也會反過來影響你的內心。
凝望快樂的人,得到了快樂。凝望痛苦的人,得到了痛苦。凝望煩惱的人,得到了煩惱。
唯有跳出對比的思維模式,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認知的不足,思想的狹隘、源自視野的狹隘。人生受困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狹隘所導致的認知受限。
人的痛苦和煩惱來自以為情景都是不變的,以自我立場,判斷眼前情境的好壞順逆,心生愛憎分別。
但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當中,都如陰陽兩極一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僅都是相對的,同時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
禍會變成福,逆境會變成順境、痛苦或也會變成快樂、困難也會變得容易。
隨著人們看待事物角度的改變,認知的提升和價值觀的變化,人們對事物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
當我們學會轉換視角,站在更高的角度、或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考慮問題時。對問題的本質有了清楚的認知后,就不會再輕易焦慮、內耗和畏懼了,而是能夠以更加堅定從容的態度,直面人生的種種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