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隋煬帝楊廣出身的家族——弘農楊氏,有多顯赫嗎?
楊廣的祖上可以追溯到漢朝,其23世祖楊喜為漢朝開國功臣,被封赤泉侯
其19世祖楊敞為漢昭帝在位時的丞相,被封安平侯,而且楊敞還是司馬遷的女婿;而楊敞,便是世家大族——弘農楊氏的始祖。
其15世祖楊震在東漢時位至太尉,因博覽群書而被稱為“關西孔子”
其4世祖楊元壽,在北魏時位至武川鎮司馬
其祖父楊忠,因跟隨北魏權臣(也為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有功,而賜姓“普六茹”,并位至北周八柱國之一,封隨國公
其父楊堅,在祖父楊忠病逝后承襲父爵,因從未依附北周權臣宇文護而得到北周武帝的信任與器重,武帝將楊堅的嫡長女、也就是楊廣的長姐楊麗華封為皇太子妃;北周宣帝繼位后,楊廣的長姐被封為皇后;北周靜帝繼位后,楊廣的長姐被封為太后;581年北周靜帝退位,楊廣的父親——北周權臣楊堅繼位,正式建立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
可想而知楊廣的出身有多顯赫,而楊廣的出身之所以顯赫,還因為他的母親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的父親獨孤信為北周八柱國之一、被封衛國公
獨孤伽羅的母親崔氏,出身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獨孤伽羅的異母長姐(太原郭氏所生),為北周明帝宇文邕的皇后——明敬皇后
而獨孤伽羅,則為隋文帝一生中唯一的皇后——文獻皇后
除了明敬皇后與文獻皇后外,其實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還有一個女兒也為皇后;按照輩分的話楊廣要稱之為姨母,此人便是元貞皇后,而元貞皇后便是唐高祖李淵的生母獨孤氏。
也就是說按照楊廣的生母獨孤伽羅與唐高祖李淵的生母元貞皇后為親姐妹,而楊廣與李淵便是親表兄弟的關系。正因為如此關系,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在世時,對外甥李淵十分器重;隋煬帝在位時,李淵被授予太原留守。
作為文獻皇后的親外甥,隋煬帝的親表弟,李淵為何會起兵反隋呢?
在《新唐書.太宗本紀》中,有這樣一句話:唐高祖李淵之所以在太原起義,其實并非自己的本意,而是因為次子李世民。
“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br/>
但,當真是因為次子李世民嗎?
非也非也!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看看李淵究竟為何起兵反對表弟隋煬帝,建立唐朝。
其實李淵的出身絲毫不比表弟隋煬帝楊廣要差:
李淵的先祖李暠在十六國時期為西涼的開國君主,在西涼被北涼所滅后,李暠的孫兒李寶在北魏入仕,并且帶著全家遷到了關東居住。李寶的幼子李沖幫助魏孝文帝遷都到了東都洛陽,是魏孝文帝身邊的股肱之臣,位至尚書仆射,被封清淵縣開國侯;正因為李沖位至重臣的緣故,在魏孝文帝定姓族的時候,“隴西李氏”得以同“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等四大姓并稱為“五姓”,躋身第一流的世家之列。
李淵雖然不是李暠—李翻(六子)—李寶—李沖這一支,是屬于李暠—李歆(次子,西涼后主)這一支,但其父祖皆不可小視。
李淵的祖父李虎文武雙全,而且心存大志,在跟隨北魏權臣宇文泰后憑戰功而被封隴西郡公;從一定意義上說,李淵與次子李世民之所以能夠打下李唐王朝,其實還要得益于李虎,正因為李虎在戰場上拼殺,同西魏權臣宇文泰一起建立北周,得封柱國將軍、追封唐國公,才讓隴西李氏——李淵這一支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正因為如此,李虎被孫兒李淵追尊為唐太祖;
李淵的父親李昞是李虎第三子,在西魏時位至驃騎大將軍,襲封隴西郡公爵位,并迎娶北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第四女為妻;北周建立后李昞被封唐國公,位至安州總管,頗有聲譽。
只是李昞去世的比較早,李淵尚且只有7歲的時候李昞便病逝了,府中事務便由李淵的生母元貞皇后操持。
在李淵長大成人的過程中:
573年,李淵的表姐(小姨母獨孤伽羅所生嫡長女)楊麗華被北周武帝封為皇太子妃;
578年,李淵的表姐楊麗華被封為皇后;
580年,李淵的表姐楊麗華被尊為皇太后;
581年,李淵的小姨夫楊堅正式登基建立隋朝,其姨母獨孤伽羅被封為皇后;
604年,李淵的表弟,隋文帝楊堅的嫡次子楊廣繼位,史稱隋煬帝。
正因為李淵幼年喪父,所以從小便養成了獨立的性格,跟其他的貴族子弟相比,更加的豁達直率,性格寬容。有一位善于摸骨的相面人叫史世良,曾給李淵相面,稱其為:
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
所以便建議李淵一定要自愛、謹言慎行,聽到史世良的話,李淵十分高興,自此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
其實在北周時期,弘農楊氏并不如隴西李氏的地位要高,正因為如此,李淵得以娶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外甥女、襄陽公主(宇文泰的女兒)與神武郡公竇毅的女兒竇氏為妻,竇氏不僅從小便十分好學、頗富才華,而且由舅舅北周武帝撫養長大。
但是李淵的父親早逝、楊堅建立隋朝稱帝后,隴西李氏的地位自然慢慢地衰落。
不過李淵作為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親外甥,又是出身大族,自然會得到隋文帝楊堅的器重,姨母文獻皇后格外的關心:
一開始任千牛備身一職,護衛隋文帝身邊;
后隋文帝打算歷練歷練李淵,便讓其離開京城,先后任譙州刺史、隴西刺史等職。
李淵的性格豁達,為人又十分和善,所以李淵所到之處百姓都是交口稱贊;
而且李淵光交好友,結識了不少英雄豪杰,在朝中的威望也是越來越高。
在李淵離開京城為官的時候,晉王李廣順利除掉了自己的兄長楊勇,被父親隋文帝封為皇太子,并且順利繼承皇位。
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其實對表哥李淵還是很信任的,一開始讓李淵任太守,后又將李淵召回京城任殿內少監一職。并且在第一次東征遼東時,還讓時任衛尉少卿的李淵負責督運糧草一事;
在隋煬帝第二次東征的時候,司徒楚公楊素(楊廣能夠封太子、登基最大的功臣,因楊廣猜忌而死)的嫡長子楊玄感起兵叛亂,李淵奉命在弘化留守,并且負責統領關右諸軍;正是從此時開始,李淵開始掌握了一些兵權。
在隋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同時,隋煬帝也是越來越力不從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猜忌心也是越來越嚴重。在隋煬帝東征期間,有一位方士安伽陀告訴隋煬帝:
“當有李氏應為天子。”
正因為如此,郕國公李渾(隋朝開國功臣李穆第十子)一家32口全部被隋煬帝所誅殺。
李渾一家被滅后,隋煬帝便將目光轉移到了其他的李姓貴族身上,當然這其中便包括在外為官的李淵。隋煬帝對李淵的猜忌到什么程度呢?
希望能夠盡快除掉李淵!
李淵的妹妹(李淵登基后封同安公主,文貞皇后獨女)所生的女兒王氏入宮成為隋煬帝的妃嬪,有一次隋煬帝召李淵入宮,李淵很清楚隋煬帝對自己的猜忌便不敢入宮,所以便謊稱自己生病了;隋煬帝對此十分不滿,便將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召來詢問:你的舅舅為何這么久了還沒有入宮?
王氏低著頭并不敢看隋煬帝,回答道:舅舅病了,所以才沒有入宮。
隋煬帝絲毫沒有掩飾對李淵的忌憚與憎恨:既然病了,怎么還沒死???
為了能夠打消隋煬帝對自己的猜忌,李淵便故意流連青樓、縱情聲色,而且還搜羅了很多的奇珍異寶進獻給隋煬帝。慢慢地隋煬帝又開始信任李淵,認為李淵并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順利躲過一劫的李淵,重新得到了隋煬帝的重用。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奉隋煬帝之命率兵前往山西壓制農民起義,將毋端兒打的落荒而逃,李淵也憑次戰功而位至右驍衛大將軍、太原道撫慰大使。
而李淵也確實為隋朝穩定河東立下了不少功勞,除了毋端兒外,在山西還有一支數十萬人的起義軍,而李淵僅率領五六千人前去征討,并且以少勝多。
李淵將隋軍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為精銳部隊,一部分老弱病殘,精銳部隊埋伏在兩側,而老弱病殘則是舉著旌旗負責押送糧草輜重。
起義軍見舉著旌旗隋軍部隊,很快便中計了,朝著這一支老弱病殘發起進攻;自然一切都在李淵的掌握之中,很快這些老弱病殘組成的部隊敗下陣來;而起義軍見隋軍丟下糧草輜重逃走,便紛紛蜂擁而上,相互搶奪。
而李淵則是看時機成熟后,率領精銳部隊突襲圍攻,很快便大敗起義軍。
此戰,便可以看得出李淵的才能。
除此之外,河東一帶還是受到突厥人影響最為嚴重的地方。突厥人善于騎射、作戰勇猛、居無定所,對于隋軍而言確實不好對付。而李淵通過多次的觀察,針對突厥人的生活習慣以及作戰的特點制定了作戰方案。
首先李淵從部隊中挑選出善于騎射的士兵,模仿突厥士兵在邊境巡視,所謂巡視不過是策馬游獵,見到突厥兵也不會主動出擊;突厥兵見到隋軍如此,反而不敢輕舉妄動。
其次李淵為了消除隋軍對突厥人的恐懼心理,曾親自率兵攻打突厥人,斬殺敵軍上千。
李淵本就騎射功夫了得,為世人所稱贊,正因為如此,李淵得以“雀屏中選”娶到了定州總管竇毅的女兒竇氏為妻(襄陽公主的女兒);而竇氏不僅為李淵生下四子一女,而且還是李淵的賢內助。雖然竇氏在李淵建立唐朝之前便病逝了,但仍舊是李淵唯一的皇后。
大業十三年(617年),是隴西李氏與弘農楊氏兩大家族命運發生轉折的一年。
這一年,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太原留守。
太原對于隋朝而言有多重要呢?
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
正因為如此,隋煬帝在此處準備了充足的糧草輜重。
而李淵任太原留守、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便意味著李淵不僅手握重兵而且糧草充足,只要李淵有野心,便可以順利起兵造反。
而在大業十二年七月時,隋煬帝已經前往江都(揚州);大業十三年四月時,瓦崗寨的李密已經率兵圍攻東都洛陽,截斷了隋煬帝返回東都的路,隋煬帝便不得不暫時留在江都,甚至有了遷都丹陽宮的打算(南京)。
而大業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淵在太原正式起兵,并且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便攻占了長安,將隋煬帝的孫兒楊侑擁立為皇帝,為隋恭帝,而李淵則為大丞相,并晉封為唐王。
次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被隋恭帝拜為國相,并且享受九錫之禮。這年六月隋恭帝禪位與李淵,李淵正式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史稱唐高祖。
那么問題來了:李淵為何會在太原起兵呢?
當真是憑著他出身世家大族——隴西李氏,以及他文獻皇后外甥的貴族身份,以及嫡次子李世民的努力才起兵成功的嗎?
在太原起兵的過程中,李淵與李世民究竟都充當了什么樣的角色呢?
在《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句話:唐高祖李淵之所以能夠建立李唐王朝,都是因為兒子李世民。
高祖之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但事實當真是如此嗎?
若非如此,為何李淵作為唐朝的開國之君評價如此低呢?
李淵夾在千古暴君隋煬帝,與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之間,在玄武門之變中輸給了自己的兒子,其實有這樣的評價并不足為奇。
根據《大唐創業起居注》的記載,李淵其實是一個頗有智謀干練,而且有大志、善于隱忍之人,在前文中我們便已經提到。李淵稱帝時已經年過半百,以他多年為官的經歷來說,是對朝局了然于胸的。
其實在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叛亂時,便已經有人勸說過李淵趁機起兵取得天下。
在隋煬帝東征時,因為方士安伽陀的話,隋煬帝除掉了李渾一家。
時任河東撫慰副使的夏侯端,是李淵的好友,便勸說李淵:李渾已經被處死,唐公便是下一個,要早做準備。
在李淵來到太原后,時任鷹揚府司馬的許世緒便曾對李淵說過:
如今天下盛言:楊氏將滅,李氏將興,唐公你手握太原郡等五郡的兵馬,若是能夠起兵的話,必然能夠成就大事。
李淵對此也是十分贊同,只是暫且認為起兵的時機未到,所以才遲遲沒有起兵。
夏侯端還曾對李淵說到:如今帝星不穩定,太原的上空有異象,帝星對應的便是李淵。
李淵聽到夏侯端的話也是十分心動,但起兵并非兒戲,若是失敗的話,楊玄感便是例子。再加上李淵是文獻皇后的外甥、隋煬帝的表弟,李淵的一切都是隋朝皇室所給予,所以說李淵對楊家的感情是很復雜的,這或許也是李淵遲遲不肯起兵的原因吧!
李淵曾對頗有野心的次子李世民說過:在我看來,楊家的氣數已盡,遲早都會覆滅;而我之所以遲遲不肯起兵,是因為你們兄弟未齊,時機還未到罷了。
所以說李淵在太原起兵中確實是一個全局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次子李世民、長子李建成、劉文靜等人都是參與其中的人,尤其是李世民。
而太原起兵還要從牢中的一次密談開始,李世民同晉陽令劉文靜的一次長談。
劉文靜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戰死沙場,而劉文靜到了五十歲時才坐到了晉陽令的位置,因為瓦崗寨李密而被抓入獄。劉文靜雖然官職不高但是頗有見識,與晉陽宮監裴寂是知己好友,正是在裴寂的引見下,劉文靜才結識了李世民。
劉文靜不僅認為李世民日后必定不凡,而且其不俗的談吐也吸引了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才親自入獄看望劉文靜。
二人促膝長談后不謀而合,皆認為唐公李淵應當起兵。
但是李世民又擔心父親會不同意,所以便找到了裴寂。裴寂同李淵的交情頗深,答應幫助李世民勸說其父起兵反隋。
而恰逢此時,李淵因為在馬邑郡一戰中兵敗,而被隋煬帝下旨押赴江都問罪。
若李淵當真前往江都的話,必定是九死一生,李世民便勸說父親:
皇上無道,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在晉陽(太原)的四周也都是流民,您不拘小節,如今起兵才是唯一的出路;若非如此我們全家的性命將要不保。
第二天,李淵又同次子李世民長談了一次,最終李淵答應了起兵。
此時的李淵手握重兵,已經年過半百,經歷頗多,即便是當真起兵,也需要深思熟慮,畢竟他的顧慮很多,同楊家的感情又頗為微妙。但不管如何,太原起兵時尚且二十歲出頭的李世民無論如何也不能越過自己的父親一手策劃太原起兵的所有事情。
起兵之前的李淵就像是一條“蛟龍”一樣,在“深淵”中積蓄力量,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到來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