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食大國,我們幾乎所有大事都能和吃扯上關系,不管是紅白喜事,還是逢年過節,幾乎都是圍繞著吃進行。眼下正值春節假期,很自然的,在這段時間大家的生活里又全部都是吃吃吃。
一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新增癌癥患者1960萬人,我國作為癌癥第一大高發國,新增患癌病例約460萬例。
“癌”字三個口,我們常說病從口入其實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在臨床上確確實實有很多癌癥包括一些疾病,都和吃有很大關系。就比如下面這5個吃飯時的壞習慣,折壽又傷身。如果你吃飯時有這些壞習慣,壽命可能長不了,希望你一個都不占!
感情深、一口悶:勸酒
一提到飯局,酒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過年期間的飯局,幾乎頓頓都有酒的身影。圍繞酒,甚至衍生出了不少俗語,最常見的就是“感情深、一口悶”。殊不知,一口悶還真不是感情深的代表。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約喝掉300億公斤的酒,每年因喝酒死亡11萬人,因飲酒致殘273萬人。
長期飲酒可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疾病。此外飲酒可刺激胰腺分泌,增加急性胰腺炎風險;飲酒后可使血壓升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突發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臟驟停和顱內出血等風險。
更重要的是,酒精及其代謝產物乙醛會給健康的造血干細胞帶來危害,可使其發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轉的突變,進而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臨床數據顯示,約41%的口腔癌、23%的喉癌、22%的肝癌和21%的食管癌都和酒精有關。
吃得太客氣:互相夾菜
過年聚餐期間,互相夾菜是避免不了的,甚至有些時候一個菜能來來回回夾好幾遍。這里要勸大家的是,平時一起吃飯時盡量不要互相夾菜,因為這很可能會導致胃癌的主要“兇手”——幽門螺桿菌的傳染。
數據顯示,我國約有7億人胃部中藏有幽門螺桿菌,這種病菌可引發一系列的胃部疾病,細思極恐的是,約70%的胃癌都和幽門螺桿菌有關。
更重要的是,幽門螺桿菌的“狡猾”往往超出想象,在已經感染的人群中,約有70%的人幾乎沒有明顯癥狀。
吃得太葷:經常大魚大肉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部分人平時都不缺少吃的,所以真心不建議經常大魚大肉,因為經常大魚大肉、吃得太葷的人,血管往往更加容易硬化。
去年9月,巴黎心血管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和連續性高脂飲食相比,間歇性高脂飲食反而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也就是說,平時飲食以清淡為主,偶爾吃一頓大魚大肉反而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
此外,平時吃得太葷,肥胖、超重、高血脂、脂肪肝和痛風等“富貴病”也很容易找上門來。
吃得太燙:喜歡趁熱吃
趁熱吃,同樣是國人飲食的一大特點,特別是冬天的時候,大家更喜歡趁熱吃,不僅喜歡自己趁熱吃,更喜歡勸別人趁熱吃。而趁熱吃的習慣,很可能已經在無形中為癌癥埋下伏筆。
因為吃太燙的食物,尤其是超過60℃的食物,可引起黏膜充血、蛋白變性,并引起炎癥等病變。一旦溫度超過70℃,可直接損傷食道和胃部。有研究顯示,連續25天食用高溫食物,就可導致食管上皮出現不典型增生,這就是我們俗稱的癌前病變。
吃得太快:為了趕時間狼吞虎咽
現代人似乎什么都在快節奏,哪怕吃飯也是一樣,忙起來時三兩口應付一下。而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吃飯太快根本不是什么好事。
就比如復旦大學相關研究團隊發現,用餐時間小于5分鐘的次數越高,發生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的風險就越高。
此外,發表在《營養素》期刊的研究顯示,吃飯速度和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過高有著明顯的相關性,和吃飯速度慢的人相比較,吃飯速度快的人罹患高甘油三酯血癥的風險要高出整整59%。
最后,長期食物沒有經過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道,會給胃腸道帶來負擔,并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有增加胃炎風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