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春節檔”絕對是近幾年國產電影市場上,最抓馬的一個檔期……
4部大制作真人電影居然被兩部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鬧海》和《熊出沒:重啟未來》)吊打。
尤其是由徐克執導、“頂流”肖戰、莊達菲領銜主演的《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更是“撲”到極致。
預售各方面數據斷層領先,結果一上映直接原形畢露,上映7天,僅拿下5.8億票房,AI預測總票房僅6.88億,甚至不如《熊出沒:重啟未來》。
想想就覺得可笑,一部“預售第一+耗資數億+經典IP改編+頂流主演+武俠名導操刀”的武俠大片,居然能撲的一點水花都沒有……
豆瓣開分僅5.5分,就這還是拖了好久(春節檔最后一個開分的),不知粉絲默默付出了多少,才換來這個“佳績”。
雖然片子質量不咋地,但是屏外爭議卻不斷,豆瓣超38萬人評分、粉絲與路人的“對轟”,以及層出不窮的“段子式影評”,共同構成了25年春節檔最魔幻的“景觀”。
一、網友神評:從“武俠已死”到“喜劇新生”
若論該片最大的貢獻,或許是意外激活了網友的造梗能力。
1、從“俠之大者”到“戀愛腦集中營”
原著中郭靖的“樸拙”被網友重新定義:“男主用AI機器人般的演技,演活了郭靖的“木”——眼神木、臺詞木、連哭戲都像程序卡頓”。
黃蓉則從“女中諸葛”淪為“憂郁文青”,有觀眾毒舌:“女主的黃蓉,仿佛剛經歷高考失利,在桃花島復讀”。
而華箏公主的改編更是一絕:“原著里敢愛敢恨的草原明珠,硬被改成“瘋批怨婦”,建議改片名《射雕英雄傳:霸道駙馬愛上我》”。
2、從金庸宇宙到“童話世界”
例如:影片中郭靖勸退蒙古大軍的離譜橋段,更是被網友封為“年度魔幻場景”:“郭靖對著成吉思汗念完“中學生作文”,大汗竟感動撤軍了?
3、從徐克美學到“五毛特效”
徐克曾以《青蛇》《新龍門客棧》奠定武俠美學標桿。
但本片的特效卻讓觀眾夢回網頁游戲:“降龍十八掌像電風扇吹紙片,九陰真經特效是透明風火輪,歐陽鋒的蛤蟆功仿佛卡幀的貪吃蛇”。
更荒誕的是,該篇評論區成了大型“行為藝術展”。
例如有網友銳評:“看著郭靖黃蓉手拉手擋大軍時,我真心盼望蒙古大軍給他們來個亂箭齊發”;
“徐克用PPT式剪輯拍出了有聲版《X分鐘看完射雕》”;“肖戰演郭靖?建議改名叫《AI生成之木頭人傳奇》”。
這些評論雖刻薄,卻精準戳中了影片的痛點——當經典IP淪為流量與資本的提線木偶,觀眾的憤怒終將以戲謔的形式爆發。
二、別洗了,這就是部“大爛片”
面對差評,部分粉絲以“黑子惡意評分”“看不懂徐克的先鋒表達”反擊,但更多理性觀眾指出問題根源 。
1、PPT式流水賬
影片試圖用旁白和閃回,拼湊出34-40回的復雜劇情,結果卻拍成了“郭靖黃蓉輪流朗誦有聲小說”。
江湖線淪為PPT快剪,戰爭線簡化成過家家,愛情線則塞滿“瓊瑤式狗血”,三條主線如平行宇宙般互不干涉。
2、女性角色淪為“工具人”
此外,在金庸筆下的黃蓉本是智謀擔當,結果電影卻讓她沉迷“二女爭夫”的扯頭花戲碼;而華箏也從驕傲的草原公主降格為“瘋癲備胎”,甚至出現騎郭靖脖子撒嬌的雷人橋段。
結語
《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或許會以“25年年度爛片”之名載入影史,但徐克將憑借該片在喜劇片市場“闖出一番天地”。
畢竟正是因為該片,網友才會整出這些花活,反正小編快被網友評論笑死了。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大家到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