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綿陽行主要足跡都集中在市區,而在市區許多角落都能眺望到南山之巔的古塔,遂決定返程之前探訪一下這座南山古塔。
這座古塔名為南塔坐落在綿陽南山(又名延賢山、榜山)山巔,創年無考,明末毀于兵燹,清雍正十三年(1735)州牧屠用謙復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李永和、藍朝鼎起義軍從潼川府(今三臺縣)方向圍攻綿州,南塔被燒毀。清同治年間(1861至1875)再次重建南塔。
1999年11月17日,南塔被列為綿陽市文物保護單位。
南塔為閣樓式磚塔,坐南向北,九層六面,六面體塔基用條石砌成,邊長4.8米,高1.3米。塔身用大青磚砌成,第1層邊長4.6米,高2.72米,北向有高2米、寬0.9米的拱門,塔內為空洞圓室,通過塔門可進入塔內,塔身第2至第8層自下而上逐層收縮。此塔結構合理,造型美觀。
塔身每層六面都有對應的拱門,整個南塔共計54個拱門。
塔檐用片磚、尖角磚、圓弧形磚交錯疊砌而成,伸出塔身0.5米左右,部分檐角下懸掛有風鈴。
紅綠相間樹葉在南塔的映襯下顯得古韻悠悠
在140余年中,南塔又挺過兩次大地震(1956年甘肅地震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1956年冬甘肅地震時,第9層及塔剎被毀,后修復并將其改建為錐形塔,在塔四周建一石砌平臺。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南塔再次受損,如今修復后的南塔依然為錐形,九層六面,通高增至37米。
抬頭仰望37米高的南塔
如今南塔下的觀景平臺也成為了南山公園的最佳打卡點
南塔之下美麗的綿陽三江風光
民國20年(1931),綿陽縣知事袁鈞作有五言絕句《南山塔》:“一塔南山巔,卓筆寫云天。斜陽浸晚棹,倒穎點清漣。”
南山古塔是綿陽歷史文化重要地標之一,其建筑設計風格頗為特別,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研究中國古建筑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