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天下本無事,在人自擾之”耳。——王陽明《與黃宗賢書》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如空氣般如影隨形,卻并不被我們關注,所以我們也省卻了很多的煩惱。
趙本山的小品《賣拐》讓很多看過的人記憶猶新,其中范偉一次次被騙的根本原因是,那些原本生活中的瑣事,身體上的反應,被他聚精會神的關注后,于是,他的麻煩就來了。
一個人太過在意身邊是否清潔無菌,就會成為潔癖。
一個人太過關注游戲是否過關,網上是否又有新的新聞,就會形成網癮。
所以說,天下本無事,人關注了,事情就出現了。
事情的誕生,本身就必須有人的參與,人通過感官與外物接觸,從而形成了“事”。
當我們提到“事”時,肯定就有“人”在。
在人的世界里,天下的事皆有人做出,有的事是必須發生的,而有的事是人亂搞出來的。
王陽明心學中講,“心外無事”,即心不動則無事。一方面是讓人靜心,另一方面則是讓人少生事。
當然,這并不是說人就什么事都不做,在“心外無事”前,還要記住“心外無物”。
有些事源自內心的權衡,是必須要發生的事情,比如正確的孝順父母、關愛家人、養育孩子、鍛煉身體、賺錢養家等。
在《傳習錄·錢德洪錄》中講了一個故事,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花不在你的心外。”
當你沒有用心去看花的時候,花與你只不過各自為“寂”,當你用心去看花時,花進入了你的眼里、心里,它與你建立了聯系。
當然看完花離開后,很久都還能記得花的模樣,即使花已經凋零,當初看到花的景象,還會在人的心里。
另外,人還會因心性不同,看到花后有不同的情緒,對于它原本的模樣進行不斷重塑。
比如林黛玉會感傷花開花落花離別。蘇軾被喜花開,夜深還怕花睡去,點上高燭賞花的美。
《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日課21天》的作者度陰山提到,有些人的“白月光”是無人能及的,哪怕“白月光”本人都不行。因為,人心里感到幸福和痛苦,并不僅僅發生于感到幸福或痛苦的當下,更在于事后的回憶和聯想。
假如你想追求自己的“白月光”,然而現實中的“白月光”早就名花有主了,那么不如讓心中的“白月光”永遠活在自己心里,而不要強行去追求她、占有她,這不但煩擾了她人,也自討了無趣。
每個人都會有煩心事,遇到煩心事時,不妨理一理,這事中的人都有誰,是誰生了事,又是誰執著地要在事中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