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曾出現于小學課文、詩句鑒賞、學校食堂中的宣傳標語,旨在喚起人們珍惜食物來之不易的情感。然而,在城市化的背景下,食物的形式變得多樣,不再單純是“盤中餐”,而是小吃、夜宵、自助餐時,當幾乎所有的食物都需要通過消費行為才能獲得時,食物浪費的問題往往更隱秘,更龐大。
城市化進程中,食物保鮮技術不斷發展——添加劑、保鮮膜、真空包裝、冷鏈運輸、冰箱,它們延長食物從生產到消費的時間——但不是無限延長,于是人們發明了保質期,供廠家承諾其安全、無害、口感如初的可安心食用,以便放心地大規模批量生產。但再長的保質期也會到期,總有一些食物最終未被及時消費,悄無聲息地成為浪費的一環。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便利性背后,個人該如何應對食物浪費,如何珍惜、拯救這些無數將被丟棄的“盤中餐”?
烘焙店里擺著的面包保質期只有三天,但它的生命旅程遠在半年前便開始,如果用的是冬小麥,還要再加上四個月。小麥先在田地里生長,成熟后被收獲,再在工業化磨坊過篩、研磨,制成一包包面粉。運輸,倉儲,分銷。烘焙店購入,烘焙師打開,散在容器里,加入酵母粉、水攪拌,等面團發酵,再揉成面團,塑形,進烤箱,加熱烘焙——然后它變成一個個叫面包的東西,現在被貼上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整齊擺在貨架上。它有了自己的名字——法國可頌、德國堿水、黑豆松子恰巴塔——外形可口,吸引顧客買單。
惜食魔法袋的合作店鋪
三天后,若無人問津,它將不可售賣,被店員無情扔進垃圾桶,和其他過期伙伴擠在一起,它們結束了作為商品的使命——現在是垃圾,要長途跋涉轉運到城郊的垃圾填埋場。在那里,作為一整座人類城市記憶的一部分被暫時封存。有時雨水澆下,經過擠在一起、辨不出原來形狀和姓名的固體垃圾們,滲濾液產生了,進入地下水;另一部分有機物在降解過程中分解、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化進大氣里。過期食物,和其他的所有垃圾,總會以另一種形態回歸到我們生活中,就像幽靈——由人類自己制造的。
收集有機的廚余垃圾用于堆肥
食物浪費問題是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其中一個副產品。城市誕生之前,在鄉村地區,食物浪費問題往往更不成問題,因為人們頻繁、直接地介入、參與到食物的生命全過程,那些食物殘渣,怎么會是“垃圾”呢?它們會被用于寵物和家養牲畜的喂食,會被用于家庭、農業堆肥,而肥料又將回歸到土里,滋養來年新的作物,成為自然循環中的一環。
惜食魔法袋的的“余量食物盲盒”
在聯合國發布的《2024年食物浪費報告》中,人類在 2022 年共產生了10.5億噸的食物浪費(包括不可食用的部分),人均132公斤。而我們通過消費所獲得的所有食物,其中近五分之一將被浪費掉。除開消費者端,整個食品供應鏈中,從生產、收獲、處理、倉儲、運輸、零售,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浪費,而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卻貢獻了8%-1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航空業的5倍。
樂餉社的員工在分類受社會捐贈的食物
2024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在糧食生產、存儲、運輸、加工的減損,全民意識的提高,餐飲行業反浪費等方面都提出相應的要求,其中最后一句是,“積極參加減少食物浪費全球行動等,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餐飲浪費減半目標”。
樂餉社受社會捐贈的食物
除了設立國際目標、出臺國家政策之外,關于食物浪費,個人和團體能做什么?不久前,我和香港第一家食物銀行樂餉社的創始人Kirstein、創立于2021年專注于減少食物浪費的移動應用平臺惜食魔法袋的合伙人蔡羅娜分別進行了視頻采訪。通過她們的分享,我看到了食物浪費問題下,不一樣的解法。
Kirstein出生在英國曼徹斯特,早年常跟隨家人從事志愿活動。大學畢業后初到香港工作時,她仍保持著參與志愿服務的習慣。2009年的一個晚上,她和志愿者目睹了一盤新鮮、完全可食用的面包正被扔進垃圾箱,僅僅因為它們過期了。偌大繁華的香港,一個普通的夜晚,一邊是完好的食物在失去商業價值后被丟棄,另一邊則有人因為貧困,不僅連住所,甚至連基本的食物都難以保障。
樂餉社創始人,Kirstein
雖然彼時香港還沒出現食物銀行,也還沒有與“惜食”相關的法案頒布,但因為從小養成的志愿服務經驗、對食物浪費行為的反感、對社會需求的敏感,那晚,那盤面包沒有通往垃圾填埋場,Kirstein將它們“拯救”了下來,轉而捐給附近的一所庇護中心。兩年后,Kirstein和她的志愿者伙伴們一起創辦了香港第一家食物銀行(Food Bank)——樂餉社。
食物銀行的概念發源于西方,初衷是借由公益組織,號召理念相同的公司、廠商,為“三餐困難”的群體提供幫助。初聽起來,跟此前備受關注的“免費午餐”(餐飲店憑暗號為困難群體提供免費餐食)類似,但食物銀行在此基礎上更往前一步。如何讓這些令人鼓舞的事情——餐館為失業者提供免費午餐、面包店把剩余面包和街坊分享、超市將賣剩的食物捐贈給附近的養老院——不止停留于次拋型的善舉,從而形成一個更有規模、更有持續性的網絡呢?
樂餉社的開端并不容易。2011年,剛開始運行樂餉社時,不少香港居民對食物銀行的概念感到困惑。“那時在香港,很多慈善機構通常是購買食物后分發,而不是那些未售出的臨期食物。因此,當我們開始談論‘食物銀行’時,許多人以為我們是傳統的食物援助項目。”Kirstein說道。于是,除了組建團隊,并開拓合作的廠商之外,樂餉社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企業、社區和學校做了廣泛宣傳,讓更多公眾理解食物銀行除了食物慈善背后的另一層——防止食物浪費的環保意義。
疫情期間,因為無法線下配給食物,樂餉社也被迫在官網搭建了完善的食物浪費教育指南,將過往線下宣傳的內容轉化為可直接瀏覽的網頁,面向學生和老師,從藝術與設計、戲劇、心理學,包括家政等18個門類,并給到相關的引導和參考文章,以供隔離在家的市民了解食物浪費的問題和解法。
14年過后,樂餉社已形成相當專業的B2B(企業對企業)模式。樂餉社與信任的食品公司、批發商、制造廠甚至周邊農場合作,解決食品供應鏈上的剩余食物的問題,通過集中管理物流和食品分配,讓臨期的食物更高效地流向需求者。每周,樂餉社有200多名志愿者,參與食品的分揀、存儲、包裝和分發等工作。2023年,樂餉社“拯救”了超過1250噸食物,100余家食品企業捐贈了食物,提供了超過375萬份食物給到香港的各個社區。
區別于B2B模式、高度依賴志愿者運轉的樂餉社,創立于2021年的惜食魔法袋,則完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食物浪費解法。在此之前,最早的類似產品是成立于丹麥的Too Good To Go(舍不得丟), 產品本身不承擔倉儲、運輸的環節,用戶在平臺上下單一款盲盒后,便可以到對應的酒店、超市、烘焙坊等地方領取,而盲盒的售價往往遠比食物本身的價格要低得多。
惜食魔法袋合伙人,蔡羅娜
惜食魔法袋創立的動機也跟樂餉社類似。在惜食魔法袋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來自發起人的介紹:“經常晚上十點從公司出來……目睹寫字樓下的商鋪在傾倒食物……看到一家全國知名的蛋糕店將那些精致誘人的面包和糕點無情地扔進垃圾桶,一知名的快餐品牌將好好的米飯和當日未賣出的肉制品也扔掉……店員解釋說,大多是公司要求,賣不掉就扔。”同樣是在看到了城市中食物浪費行為后,惜食魔法袋誕生了。
惜食魔法袋的運行邏輯與Too Good To Go大同小異。入駐商家每天會把當天的余量食物,放到盲盒內,然后在惜食魔法袋APP平臺中上架。用戶則可以通過APP,看到附近有哪些店家是提供“惜食盲盒”服務,并進行預訂,再自行到店領取。之所以沿用了盲盒形式,“惜食”的合伙人蔡羅娜解釋,因為不同店家、不同門店當天有多少余量食物,這些信息都非常機動,有可能A面包在b店剩下得多,但B面包則在a店剩余得多;此外,也不希望用戶在平臺上面挑挑揀揀,更鼓勵的行為是能通過使用惜食魔法袋,建立惜食的公眾意識,而對于個人,在省下不少錢的同時,也能享受惜食帶來的反饋,并獲得來自食物給予的驚喜。
和樂餉社不同,惜食魔法袋并非一個公益組織,而是社會企業,盈利是其非首要但也要權衡的運營標準。蔡羅娜透露,目前,惜食魔法袋的盈利模式主要靠商家抽成。截至采訪前,有多樂之日、味多美、仟吉等18000余家連鎖商戶入駐平臺,覆蓋“北、上、廣、深”等70多座城市,累積拯救10000余噸食物,減少26000余噸溫室氣體排放。而運營得最好的城市也是惜食的第一家上線的城市,長沙。借助龐大的移動互聯網技術和規模復制下,惜食魔法袋年均拯救食物的數字要比成立更早的樂餉社要高出近一半,作為一個初創企業來說,是不低的數字。
考慮到上海和香港的經濟發達程度和國際化指數較為相近,且開了較多價格不菲的精品烘焙店,當我好奇問到蔡羅娜“惜食”在上海的運營情況時,得到的答案卻出乎意料,并沒有我想象中有那么多店家加入,“‘網紅’或精品店確實比較多,但它們通常不會有太多余量食物(制作較少、慢,很快都被搶購一空了)。”除此之外,“這些店對售賣的價格要求比較高,有些門店甚至不愿折扣價售賣余量食物,寧愿選擇丟棄。”一部分原因,這些店家或許不想用“折扣盲盒”形式售賣,擔心這種模式會折損品牌價值;另一方面,可能這些店家的確沒有太多浪費,畢竟在上海,新潮的品牌力總會促進消費者買單;如果它們能夠在源頭就有效地減少浪費,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而對于用戶而言,參與惜食魔法袋的動機也很多樣,但起初最主要的并不是拯救食物浪費,而是“剩菜撿漏”——在中國的語境下,這并不是一個完全正面的詞語,似乎,吃“剩菜”就意味著“生活窘迫”,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但在另一個語境,則可能完全相反。
我生活在英國西南邊,城市規模不大,但所在的社區便有食物銀行、食物冰箱,也是Too Good To Go的覆蓋地。每周二到周五,我會去家附近的咖啡店,將囤積了幾天、裝得滿滿當當的兩桶“食物垃圾”運到社區花園的堆肥箱內,這些“食物垃圾”通常由發霉的蔬菜水果、咖啡渣、雞蛋殼、可再生的紙張和紙箱等組成。對于常人來說,它們只是一些可回收的廚房垃圾,但對于園丁來說,這些垃圾有一天會變成肥沃的堆肥土,再用到社區花園和附近其他花園的種植中,等新鮮的作物被收獲,又成為食物。
本文作者,阿青
這件微小的志愿工作我已經堅持了一年。周一到周四上午,我偶爾也會去附近的超市,特別是對面街區的社區廚房看看,超市有時會有臨期打折的食物,社區廚房里面的冰箱則會有免費的,從其他超市、花園或者烘焙坊送來的食物和蔬果。我不覺得這是件窘迫的事情,會毫不猶豫買下、領走,最大的原因是“別讓食物浪費”,以及“食物公平”的理念早已是個共識,而共識又催發了更多的非營利組織、相關理念的社群出現。
阿青在社區公益花園種下的大蒜
但是,那畢竟是一座小小的城鎮。我們如何在城市化高度發達,高樓林立,沒有貨幣就寸步難行,人與人之間看似緊緊挨著但情感距離又相距甚遠的大都市建立這樣步行就能參與的“拯救食物浪費”社群呢?也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挑戰下,香港才需要樂餉社,而惜食魔法袋也才能夠運轉,以支持這么多個城市化發達的地區。
香港繁忙的街頭
無論如何,惜食魔法袋和樂餉社都算是人們面對食物浪費走出的一步。未來,樂餉社的目標還是如初,拯救更多的好食物,“喂飽”更多人。Kirstein希望我們能生活在這樣一個理想世界:沒有食物被浪費,也沒有人挨餓,不再需要樂餉社。但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未來,樂餉社如何工作得更有效率?如何擴大規模?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計劃。而惜食魔法袋也計劃擴大更多的食物品類,同時在為進軍香港做準備。
而作為食物消費者、享用者,或者“拯救者”的你,不管在哪里,你的每一次參與,哪怕只是少買一點,多吃一點,打包帶走一點,或者參與這樣的食物拯救行動多一點,都是樹立共識中微小,但重要的一步。
阿青為社區制作的食物地圖
減少食物浪費 Tips
遵從自己的需求購物
了解自己需要什么,能夠消耗多少,制定相應的購物清單,避免沖動購買。
購買“臨期”和“丑食物”
如果最近很快就會吃,那么購買臨期的食物也無妨;貨架上偶爾會有一些蔬菜水果因為形狀怪異而無人問津,若你碰上了,別擔心,它們的味道、營養并不會因此消減,請放心、大膽購買吧。
盡量購買本地、當季的食物
那些更便宜實惠、量大的食物,很可能是在遙遠的地方(因為當地成本更低)生產,為了長時間存儲還要使用各種技術,再經過長途運輸到你面前,這整個鏈條本身也很“耗能”。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盡可能支持當地市場,你的每一份消費也會變為一份投資,回饋到市場中去。
了解家中的食物
了解不同食物的最佳儲存方式,掌握它們的保質期,避免長時間遺忘后食物變質。
量力烹飪、盡力光盤
了解自己的肚量,如果能吃完,就盡量吃完吧。
多多地分享
如果家里實在有多的食物,那么與他人分享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約朋友來聚餐,如果附近有社區組織,也可以捐贈手上多的食物。分享出去,就能減少浪費的可能。
資料來源:
《2023 ISWA Annual Reports》
https://www.iswa.org/annual-reports/?v=79cba1185463
《環境署:全世界每天浪費的食物超過10億餐》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4/03/1127661
《Landfills: a serious problem for the environment》
https://www.activesustainability.com/environment/landfills-serious-problem-environment/
《Food Waste Index Report 2024》
https://capacity4dev.europa.eu/library/food-waste-index-report-2024-think-eat-save-tracking-progress-halve-global-food-waste_en
《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
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shizhengyaowen/202411/t20241127_530950.html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王學碩
撰文 / 阿青
圖片來源 / 樂餉社、惜食魔法袋、阿青、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