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稱制度,很多中小學一線教師都有話說。雖然大家都承認,職稱的存在是為了激勵一線教師,但該制度引發的弊端卻日益凸顯,不少人因此發出了質疑聲,甚至有人覺得應該取消職稱制度。
1)
應該講,中小學職稱制度在激勵教師發展、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帶來的問題也是比較多的。
首先,評審過程存在權力尋租與不公。在許多中小學,高級職稱指標常常被領導干部“捷足先登”,一線教師只能通過激烈競爭或送禮才能獲得機會;其次,同工不同酬挫傷了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高級職稱教師與中級職稱教師即使承擔相同工作量,工資差距也可達千元以上,且高級職稱往往與教學能力無關,反而可能因評上后“退居二線”導致教學質量下降;第三,職稱終身制導致職業倦怠。部分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后轉為行政或后勤崗位,脫離一線教學,形成“一級教師拼命干,高級教師退二線”的怪象。
現實中,有相當一部分一線教師,為了參加職稱評審,天天在家磨論文、搞課題。然而這些材料對平常教學沒有什么幫助,只會無端消耗一線教師的精力。大家非常痛苦,卻又不得不去做,這種糾結和無奈讓更多人對職稱制度持消極看法。
2)
既然職稱制度存在這么多問題,那何不干脆取消了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職稱體系的核心目標(如激勵教師發展、區分專業水平)仍有價值,所以廢除職稱制度的可能性很小。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嘗試去“改”,比如優化評審標準,強化教學實踐;降低論文、賽課等形式化指標的權重,增加教學實效、學生評價等實際貢獻的考核比例;引入動態考核與退出機制;打破職稱終身制,對已獲高級職稱的教師定期考核,未達標者降級或調整崗位,避免“一勞永逸”等等。
更關鍵的是,要增加透明度和監督力度,建立公開的評審流程,引入第三方監督,嚴懲材料造假和權力干預;推行“陽光評審”,公示參評教師材料及評審結果,接受社會監督。同時明確高級職稱指標向長期承擔主科教學、班主任等繁重任務的教師傾斜,限制校領導占用名額。
為了實現“同工同酬”,還應該推動評聘分離與績效工資改革,將職稱與崗位聘任脫鉤,根據實際工作量和績效分配薪酬,減小不同職稱教師的工資差距。
其實,設計職稱制度就像給老師們設計了一個“升級打怪”的路徑,可時間一長,就變得有點僵硬了。老師們辛辛苦苦備課、批改作業,本該憑本事吃飯,結果職稱評審里,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起來,論文、證書堆成山,真正教學能力、對學生的付出,反倒被忽視了。
所以職稱制度要改,要從“重形式”轉向“重實效”;要透明評審,把“黑箱操作”的蓋子揭開,讓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要讓職稱績效掛鉤,更是把老師們的努力和收益緊緊綁在一起,干得多、干得好,自然拿得多。
至于職稱制度會不會取消,暫時肯定是不行,因為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我們要做的,是慢慢來,是一點一點地改,就像給老鐘表換個零件、上上油,總有一天,職稱體系能重新發揮它的“激勵魔法”,讓老師們更有干勁,孩子們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今日話題:你覺得職稱制度應不應該存在?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