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度:
1、2025年2月第2本(15W字 255頁);
2、2020年~至今,理財系列共計閱讀44本;
3、2024年目前共計已閱讀52本(計劃52本)。
昨天發完上一篇讀后感,就翻開這本書了,一直了近200頁才下樓遛狗、回來洗漱。
所以,今天放松了下,看了幾乎一天的電視劇《鵲刀門2》,臨近下午5點左右才繼續看完本書。期間腰還是時不時地疼,因此我打算明天去按摩店了。
真是奇怪,這次疼的時間、次數都有點頻繁,而且跟以往的疼不太一樣,是那種隱隱的疼。
昨晚跑步、今天也做了簡單的腰部拉伸運動,都還是不管用,下午拿了蒸汽眼罩放在腰部暖了有半小時倒是好點,但是這會兒又開始疼了。
明天就是放假最后一天了,如果還是這樣,那上班都麻煩。
剛才細細感受了下,似乎不是腰疼,而是尾巴骨附近,難怪跟以往感覺不同。如果真不是腰疼,那估計得去趟醫院拍個片子?
白天看到熱搜上大S去世的消息了,感覺很奇怪,跟李玟、瓊瑤當時的感受都不同,那時候應該說是震驚而今天是一種不真實感,48歲,因為流感+肺炎,第一反應是有種在炒作的錯覺。
后來看了公眾號都在寫她的生平才確認了,是真的人沒了。
原本對她的感覺,不算好也不算壞,這些年的作品似乎都沒什么更新,離婚官司這兩年前,印象深刻的還是她是我常逛的大東的代言人。
不過,那也都是好多年前了吧。
所以我這個腰疼,明天按摩完還不行的話,我就要預約去醫院看看了,有些時候這些小病痛還真是拖不得。
摘抄部分——
1、《中國商界》記者李紅霞曾寫道:“樹之大,不在乎枝葉茂盛,而在于根之深遠。對于機會的認識,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只乘一時之機,帶來的也只是短暫的輝煌。事業也好,人生也罷,其實是一場馬拉松,真正的角逐,靠的是實力和內功。當然,就算在天賜良機面前,機會也只留給有準備的人”。
2、1997年,在《創新者的困境:當新技術使大公司破產》一書中,克萊頓克里斯坦森首次提出了顛覆性技術這個詞語。在書中,作者寫道:“反復的事實讓我們看到,那些由于新的消費供給范式的出現而“亡”的企業,本應該對顛覆性技術有所預見,但卻無動于衷,直至為時已晚”。
3、任何時代、任何行業,中國企業經營者都必須主動地變革,主動地顛覆舊有優勢,方能在與競爭者的較量中獲勝。
4、在如今的商業時代下,能夠拒絕浮躁是一種修煉。
5、研究發現,企業只要不經歷轉型危機,他們總會迅速的爬上拋物線的最頂端。曾經的民營企業第一名的蘇寧,中國白色家電的領導者海爾,商業地產的標桿萬達無疑都是如此。成功令人眩暈,同時也會成為轉型的包袱,這是幾乎所有人都清楚的真理。然而,從帝王到企業再到個人,都普遍存在著“自我麻醉”的現象,也可以叫做“裝睡的人”。
總結部分——
首先,多線發展的基礎是要固守本元。
這一條我是在說順豐的“零售”嘗試之路的,不看書我都不知道這家公司搞過社區零售店:嘿客,或者叫“順豐家”、“順豐優選”。
從本書的描述來看,我感覺順豐的擴張過程,并不是在原有業務已經做到很穩固的狀態下開始的。
零售、社區生態對于順豐而言當然是可延展的,不過,有時時機很重要,同等重要的,還有市場調研。
從“嘿客”的業務方向上看的話,王衛與他的管理團隊當時并沒有做好準備工作,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社區的便利書里講得很清楚,就是就近、快捷,而“嘿客”的店內掛著的是二維碼,需要下單而并非當時可帶走的。
這讓我想起我去過的郵政的餐飲服務店,當時感覺很奇怪,郵局怎么會賣餐飲服務?
我猜,它應該是前餐飲后包裹的模式?具體沒有去調查,但是,我感覺這種模式都要好過“嘿客”,至少它依然是在郵政的招牌下在做面對面的餐飲服務。
當然,高考都沒參加的王衛,把順豐做到如此地步已然很了不起,特別是,他還是走高端市場、是第一家擁有航空牌照與空運飛機的物流企業。
其次,企業文化是一家企業的魂。
近期看了這么多本書,家家都有談到企業文化,那么企業文化到底是對所有公司都很重要呢?還是只對大公司重要?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實我當然是有答案的,沒有哪一家企業不需要企業文化,或者說沒有企業文化。只不過,沒到一定時機和規模,不是所有企業主都會大談特談企業文化。
我之所以那么關注這四個字,也是鑒于我目前服務的這家企業,老板對這四個字是嗤之以鼻的。
他認為的企業文化就是要花錢,而他的公司這幾年都在連續虧損,沒有那個做企業文化的實力,有時這種話聽多了,我真有點無奈。
例如說他認為的企業要到一定規模跟產值時才需要企業文化,我就覺得很可怕。可怕在,沒有一家公司不是從小到大的,而不重視企業文化的老板,壯大的過程里必然是會艱辛一些的。
從小到大,是需要過程的,在一家不缺訂單的企業里,沒有一個人心齊的作戰團隊,就算不缺單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魂”這個字眼,我認為是一種精神力量。一家企業的管理層,愿意跟隨他們的老板打拼、賣命、日日加班,當然不只是為了他的薪酬。
“魂”代表的也是企業的愿景,是企業發展的未來方向與動力。
最后,永遠不要把話說死。
這點我是在說順豐借殼上市那件事,書里講到“不上市俱樂部”的四家公司:華為、老干媽、順豐與娃哈哈。
據說娃哈哈也提及合適的時機會考慮上市計劃,那么,這個俱樂部就只剩華為與老干媽了。
當初,順豐也是強硬說自己不會上市,認為上市是在圈錢,不是善事,而王衛信佛。作為一個被A股套了幾年的韭菜來說,他之前的不上市理由很讓人感動,是啊,那個時候,上市的真的又有幾家是抱著讓股民跟著一起賺錢的想法的呢?
雖然目前順豐已經上市了,但是,對于這樣一個企業家,我是選擇支持的。
不同的發展階段,企業當然有不同的需求點。當其他幾家“通達”系都紛紛上市擴展自身,甚至搶占順豐的地盤時,還繼續默守陳規,才是對順豐和3、40W的人員不負責任。
這個案例,再次教會我,永遠不要把話說死。
在我人生的心智成熟過程里,我認為可以總結出的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凡事都從正反兩面去思考問題”。
不管承不承認,這個世上就是有很多我們無法認可,但別人卻無比認可的事情,或者人。每個人的觀點、立場、成長環境都不一樣,所以,才形成了我們這個多樣化的社會。
上不上市,是否直營轉加盟,是否加盟又收回變直營,是否國內直營而國外變加盟合作,都是在不同階段的選擇,這些選擇,都是基于最適合當時當下的處境而做出的決定。
因此,我現在不會像以前那樣,擔心這樣做人會給人一種“沒態度沒立場”的“墻頭草”印象,偶爾聽到,也是一笑了之。
通過本書,我的感受是順豐自1993年成立以來其實發展并不算很順利,因為王衛有很多決策上的失誤。
不過呢,至少順豐目前還在,艱難生存也好,運氣爆棚式發展擴張也罷,它目前還在牌桌上,那就誰也不知道未來三五年或十年八年會是什么樣。
我很期待,不管是騰訊、阿里巴巴,還是京東、拼多多、字節、順豐、滴滴、美團,三五年后會是什么結局呢?攜程、飛豬也一樣。
那就,邊走邊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