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臺灣女演員徐熙媛(別名大S)近日在日本感染流感并發肺炎病逝,年僅48歲。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流感真的有那么可怕?,真的能致命嗎?
雖然死者為大,但為了警醒生者,還是要毫不客氣地說一句:
大S就是把自己作沒了。
其在近期健康堪憂的情況下,竟然還跑流感嚴重爆發的日本旅游。
據日本官方數據,2024年9月2日~2025年1月26日,其國內累計流感病例據推算已達到約952.3萬人。
一個高危病人,往毒窟里鉆……
關于流感,我科普過很多次。
流感嚴不嚴重,看你是不是高危人群。
先科普一個不算冷的冷知識:
現在流行的主要流感病毒,基本起源于1918大流感,當時的亞型就是甲型H1N1。
所以,有研究者認為,甲型H1N1流感病毒為甲流感病毒之母[1]。
- 雖然流感分成甲、乙、丙、丁幾種類型,但現在主要流行的都是甲流感,乙流感能占大約1/4,丙丁很少見。
自從1918年以來,流感病毒就在季節性爆發,每隔幾年到幾十年不等還會來一場大的,造成幾十萬、甚至上千萬的死亡不等。
在100年的時間內,甲流感已經發展成龐大的家族(按照殺入數排序):
H1N1、H2N2、H3N2、H5N1、H7N9、H7N7、H1N2、H9N2、H7N2、H7N3、H5N2、H10N7、H10N3、H5N8……
由于流感極易發生基因突變,每年組分都不同,WHO每年初都會收集調查世界各地實驗室的病毒樣本,并根據周密的預測,公布當年的流感疫苗組分,以便各個國家和地區進行疫苗生產[2]。
2024—2025年,WHO對北半球流感季節的流感病毒疫苗推薦組成:
H5N1之后的主要在禽和豬身上流行,雖然人感染后表現出高致死性,但對人感染率并不高,整體威脅不大。
致死人最多的就是H1N1、H2N2、H3N2,也是人類體內主要的甲流感病毒。
這100年間造成的主要大流感疫情都是這三種亞型。
1918,H1N1,美國 1957,H2N2,亞洲 1968,H3N2,香港 1977,H1N1,俄羅斯 2009,H1N1,美國 2009~2022,H1N1、H3N2,全球
值得說明的是,H1N1、H3N2等各類亞型還具有龐大的支系,每一次大流行可能支系都不同,所以致病、致死也不同。各個支系內部之間的競爭也是血雨腥風,曾經大流行的支系也可能已經滅絕,不再出現[3]。
以甲流感H1N1來說,其實早在20世紀中葉,人類H1N1支系就不在出現,基本在1957-1977年間滅絕[4]。現在的H1N1支系,起源于20世紀末豬的身上,因為2009年在人類中大流行,而被大眾所熟知[5]。H1N1在人體內進行了適應性的進化[6]。
所以現在的民眾,知道H1N1就是從豬流感這個名字開始的。
再加上乙流感,從2009年以來,主要的季節性流感就是這四個:
甲型H3N2 甲型H1N1 乙型Victorta 乙型Yamgata
流感對高危人群的威脅,相當致命!
時至今日,一個典型的流感季節年份,全球流感人口達到5~15%,產生300-500萬重癥,造成多達65萬例的呼吸相關性死亡,其中中國每年8.8萬人。死亡人群主要為幼兒、老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10萬就有44~88人[7] [8] [9]。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甲流死亡率并不高,但感染人群眾多。
像大S這樣的,因為流感死亡的人,僅僅是數十萬人其中的一個。
如果排除名人效應,她僅僅只是給龐大死亡基數,提供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分母增加。
每年總是能夠出現不少和流感相關的死亡新聞,報道出來的,也僅僅只是無數個例中的一個。
100年來,H1N1的毒性都呈現逐漸降低的趨勢,自然型H1N1的毒性甚至已經低于H3N2。雖然2009~2012年間,H1N1曾給人類帶來重創(美國為首),但最近幾年,季節性流感的爆發H3N2也更多于H1N1。
H3N2的競爭優勢,主要源于它的的快速變異,基本上每一次季節性流感取得優勢的都是不同的支系[10],它的快速進化,也讓它們具有了越來越強的免疫逃避能力[11],從而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流感亞型。
2019年~2021年,新冠期間,流感病毒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12]:
除了乙流Victorta分支,只有甲流H3N2和H1N1還在階段性流行
然而,隨著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防控政策的放松,2021年底,流感疫情就已經卷土重來,且以甲流為主[13]。
2023年春開始,甲流便恢復了常規的季節性爆發。
總體來說,現今“大流感季節”時間范圍,H3N2的威脅暫時性高于H1N1,但不排除H1N1進化出新的支系卷土重來的可能。
雖然今天已經很少有人再提到新冠,似乎也有研究表明新冠的影響正在衰退。但我們依舊不能忽視新冠周期和甲流周期的重疊。
早在2021年,國內研究團隊就發現,流感疫情能顯著促進新冠病毒感染[14]。國外也有不少研究表明,新冠和流感合并感染后,重癥和死亡率都可能有所提升[15]。
即便不考慮新冠,高危人群和重癥甲流依舊值得重視。
如果醫生建議住院,那就一定要住院。
甲流在兩種情況下,可以導致年輕人短時間死亡。
這兩種原因,都可以歸因于重癥甲流感染引起的——炎癥因子風暴。
一種是炎癥因子風暴引起的嚴重肺炎而導致死亡。這個死亡過程和新冠挺相似的,大家都比較熟悉,就不細說了。
當然,大S就是這種死因。
另外一種是炎癥因子風暴引發病毒性心肌炎而導致猝死。
相比起肺炎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病毒性心肌炎就顯得相當的隱蔽,不容易察覺了。
所以,這里重點說一說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病原體)等誘因引起過度的抗原抗體反應,會造成心肌彌漫性受損(組織嚴重水腫),最終導致大量心肌壞死,迅速出現頑固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
各種病因觸發炎癥信號,導致促炎細胞因子的轉錄和翻譯。病原體(例如病毒)可以直接靶向細胞,導致明顯的損傷,使 FM 患者的預后惡化
由于暴發性心肌炎來勢洶洶,所以死亡率很高(5%~50%),而且以猝死為主。
FM的前驅癥狀(如疲勞、咳嗽、呼吸困難和胸痛)通常與普通感冒沒有明顯區別。
但它卻可在2周內迅速惡化,可短至2~3天內發生,最短的只有數個小時[16]。
對于熬夜加班的FM 患者,可能發現不及時,很難保證及時送往醫院。
無論一般的急性心肌炎,還是暴發性心肌炎的第一原因都是由感染(主要為病毒)引起的。
當一個人出現急性病毒感染時,有1-5% 可能會出現某種形式的心肌炎[17],
雖然心肌炎的發生率為22/10萬,但在全年齡尸檢中,存在心肌炎的高達1-9%。在所有心肌炎中,大約有2.5%的暴發性心肌炎,由于高死亡率,它是心肌炎致死的主因。
丹麥一項對1-49 歲人群 14294 例死亡病例,進行解剖研究發現,有10%是因為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中,又有6%是心肌炎所導致的[18]。
在所有未解剖的死亡病例中,都沒有報告心肌炎猝死病例。這說明,心肌炎猝死是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的,尤其是對于年輕人。
根據定義的不同,年輕人心源性猝死在全球的死亡率為1~14%,猝死正在年輕化,心肌炎猝死同樣在年輕化。
《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一項研究更是顯示,心肌炎是嬰兒、青少年和年輕人心源性猝死(SCD) 的主要原因,多達20%,是年輕人的第三大死因[19]。
想必不少人都聽說過甚至身邊就有認識的人,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非常健康的年輕人,明明只是感冒了一下,幾天之內突然就死了。
如果沒有出現嚴重癥狀的肺炎,這樣的突然爆發死亡,有很大概率就是流感引起的爆發性心肌炎了。
固然,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流感致命的概率很低,但依舊需要嚴肅對待。至于高危人群,以及已經轉變成重癥需要住院或者特殊治療的人群,那就更是不能對流感有任何的掉以輕心。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因為疏忽而失去,那就太遺憾了。
大S的去世,值得警醒所有高危人群。
對于任何可能威脅生命的因素,一定要防范于未然。
參考
- ^Taubenberger J K, Morens D M. 1918 Influenza: the mother of all pandemics[J]. Revista Biomedica, 2006, 17(1): 69-79.
- ^https://www.who.int/initiatives/global-influenza-surveillance-and-response-system
- ^Cheng C, Holyoak M, Xu L, et al. Host and geographic barriers shape the competition, coexistence, and extinction patterns of influenza A (H1N1) viruses[J].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2, 12(3): e8732.
- ^Carter R W, Sanford J C. A new look at an old virus: patterns of mutation accumulation in the human H1N1 influenza virus since 1918[J]. Theoretical Biology and Medical Modelling, 2012, 9(1): 1-19.
- ^Patient A. Swine influenza A (H1N1) infection in two children—Southern California, March–April 2009[J].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2009, 58: 400-402.
- ^Nogales A, Martinez-Sobrido L, Chiem K, et al.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 2009 pandemic H1N1 influenza virus NS1 and PA in humans[J]. Journal of Virology, 2018, 92(19): e01206-18.
- ^Iuliano A D, Roguski K M, Chang H H, et al. Estimates of global seasonal influenza-associated respiratory mortality: a modelling study[J]. The Lancet, 2018, 391(10127): 1285-1300.
- ^Saunders-Hastings P R, Krewski D.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pandemic influenza: 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emergence and transmission[J]. Pathogens, 2016, 5(4): 66.
- ^Li, Li, et al. "Influenza-associated excess respiratory mortality in China, 2010–15: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4.9 (2019): e473-e481.
- ^Nelson M I, Simonsen L, Viboud C, et al. Stochastic processes are key determinants of short-term evolution in influenza a virus[J]. PLoS pathogens, 2006, 2(12): e125.
- ^Allen J D, Ross T M. H3N2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s: Viral mechanisms, evolution, and evaluation[J].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2018, 14(8): 1840-1847.
- ^Dhanasekaran V, Sullivan S, Edwards K M, et al. Human seasonal influenza under COVID-19 and the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influenza lineage elimination[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1721.
- ^Paget J, Caini S, Del Riccio M, et al. Has influenza B/Yamagata become extinct and what implications might this have for quad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s?[J]. Eurosurveillance, 2022, 27(39): 2200753.
- ^Bai L, Zhao Y, Dong J, et al. Coinfection with influenza A virus enhances SARS-CoV-2 infectivity[J]. Cell research, 2021, 31(4): 395-403.
- ^Dadashi M, Khaleghnejad S, Abedi Elkhichi P, et al. COVID-19 and influenza co-infe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1, 8: 681469.
- ^Saraiya N, Singh S, Corpuz M. Fatal influenza myocarditis with incessan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MJ Case Rep. 2019;12:e228201–e228203.
- ^ Fung G , Luo H , Ye Q , et al. Myocarditis[J]. Circulation Research, 2016, 118(3):496-514.
- ^Lynge TH, Nielsen TS, Gregers Winkel B, Tfelt-Hansen J, Banner J. Sudden cardiac death caused by myocarditis in persons aged 1-49 years: a nationwide study of 14?294 deaths in Denmark. Forensic Sci Res. 2019 Aug 19;4(3):247-256.
- ^Feldman A M , Mcnamara D . Myocarditi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0, 343(19):1388-139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