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濃厚,打鐵花絢爛綻放,點燃兒時記憶!(散文)
文/王世輝
通過手機得知一條消息:晚間,森林動物園里有打鐵花表演。
這條消息是喜訊,一下子點燃了我的熱情,一顆心因向往而開始怦怦跳蕩,激越得按捺不住。于是,早早地吃了晚飯,碗筷一推,二話不說,驅車直奔打鐵花的表演地點而去。
一路上,腦海里片刻不停地迭映著兒時在故鄉觀看打鐵花的情景:風箱呼噠呼噠地拉響節奏感極強的音樂,催生的火焰硬硬地頂著一口特制的大鍋,漸漸把大鍋里的鐵塊熔化成紅彤彤的鐵水;一切準備就緒之后,只見穿著防護服的打鐵花師傅用大馬勺舀起鐵水,借助一塊鋼板的力量,奮勁朝著一棵老柳樹的軀干猛擊猛打,艷麗的鐵花仿佛讀懂了觀眾們的期盼一樣,善解人意地盡情綻放,激起陣陣的贊嘆聲與叫好聲……
兒時的記憶清晰如昨,時時撞開心靈的大門,只可惜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卻從未得到過再飽眼福、饕餮視覺盛宴的機會。現在,機會來了,而且是在年味正濃的時候,怎能不令我感奮呢?
原本以為,我提前準備,提早行動,應該是第一個趕赴而來的觀賞者,到達目的地后才知道,我的主觀臆斷是錯誤的,表演場地早已被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較之于這些人,我成了不折不扣意義上的“遲到者”——盡管距表演開始還有近半個小時光景。
選擇一個高崗,站定身子,拿眼向里望去,只見空闊的表演區域內,兩叢爐火燒得正旺,五六位師傅有條不紊地做著開演前的準備工作,觀眾們則一邊議論,一邊緊緊地盯著爐火看,仿佛那里邊珍藏著寶貝,抑或有天大的秘密似的,多盯著看一會兒,就能多一些發現,多一些收獲。
趁著這段時間的空檔,高音喇叭不失時機地開啟復讀機模式,循環播講,科普著有關打鐵花的知識。一遍一遍地聽著,入耳入心,我也對打鐵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進一步的認知。整理于茲,呈現給讀者諸君。
打鐵花是一項流傳于河南、山西一帶的民間傳統活動,同時也是中國民間習俗和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肇始于北宋,盛行于明清,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相關的傳說較多,其中一則,說的是在北宋年間,開封縣一帶出現大旱,為了盡快解除旱情,當地百姓自發捐錢修建廟宇并鑄造大鐘,在熔鐵過程中,鐵匠們偶然發現用柳木棒擊打熔化的鐵水可以形成金色的火花,并成功嚇跑了盤踞在樹上的烏鴉,從那以后,打鐵花就成為了一項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打鐵花富有多層文化寓意。其一,打鐵花寓意著富貴吉祥,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其二,鐵花能發出耀眼的光芒,且光芒顏色類似麥子成熟時的顏色,因此,打鐵花也體現了莊稼豐收的喜悅之情;其三,由于“花”與“發”諧音,打鐵花還有事業興旺發達的寓意。
打鐵花也有諸多技巧要點。比如:鐵水質量要高,純度要高,這樣才能打出漂亮的鐵花;擊打鐵水的力度要適中,過輕則花散不開,過重則鐵流飛濺,同樣出不了效果;動作要連貫流暢,而且要干凈利落,倘若拖泥帶水,勢必會大打藝術表演的折扣;風向和位置也很關鍵,要順風且站在合適的位置,避免鐵花落在自己身上;還要不斷創新打法,以增加表演的新穎性和觀賞性。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引發著我的感嘆——真是個技術活兒!
循環播講停止,高音喇叭開始倒計數:10——9——8——7——6——5——4——3——2——
“1”的喊聲甫一落地,第一輪的兩簇鐵花同時綻放,轉瞬便化作無數細碎的瓣蕊,散發出陶醉心神的芬芳韻味,又如同點點繁星,照亮了低處的夜空。
接下來,便是一輪一輪地、一簇一簇地綻放,帶給我驚艷,帶給我驚詫,帶給我驚異,帶給我驚嘆,那些目不暇接的鐵的花朵,時而在空中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孤線,時而在空中飄舞一條條絢麗的光帶,時而又在空中交織成燦爛的圖畫。這樣持續了足足十分鐘。在這十分鐘里,我一直大張著嘴巴,怎么也合不攏(事實上也忘記了合攏),完全置身于一個絕對夢幻的世界。
表演完美收官,高音喇叭播放結束語了,我才慢慢地醒過神來,回到了年味正濃的現實世界。
鐵,在年味里開花,民間藝術的韻味與年的香味濃郁地疊合,給了我一次獨特的體驗,我相信,這次別具意義的觀賞經歷,必將久久難以忘懷……
同時,我也真誠地祈愿,在華夏神州古老的土地上,我們會攜起手來,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讓鐵花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