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歷史細節與人性溫暖的交織中,完成了對普通中國人精神譜系的一次深情回望。
文|三木
泛黃的煤油燈下,何文氏細心照顧兒媳;夜深人靜的老房子里,何常勝借著微弱的燈光一邊從兜里掏出來之不易的花生,一邊許諾明天再去搞點馓子給美心泡著吃……隨著何家人的團聚與一家人的陸續登場,劇集撲面而來的年代質感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今日(2月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西嘻影業、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出品,西嘻影業制作,西嘻影業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楊曉培擔任藝術總監及總制片人,梅婷、陸毅領銜主演,鄔君梅、奚美娟、劉鈞、吳倩特別主演的《六姊妹》在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同步播出。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皖淮小城淮南為故事背景,田家庵區老北頭何家老一輩及六個女兒們跌宕起伏,卻始終與彼此緊密相連的人生故事在觀眾面前徐徐展開。開播首日,劇集酷云收視峰值高達3.3668%,高居同時段第一,騰訊視頻站內熱度值也已突破22000。
溫情敘事,
聚焦中國式家庭的情感羈絆
將筆墨投注于何家四代人,《六姊妹》通過一個普通百姓家庭的生活變遷,描摹了橫跨半個世紀的人物命運起伏,也承載著家人親緣的溫情力量。而作為一部年代家庭劇,劇集對生活的刻畫細膩而溫馨,在一點一滴中呈現屬于這個家庭的密不可分。
劇中有對艱難生活的真實描摹。窩窩頭配上咸菜,再加一點油腥沒有的青菜湯就是一頓家常便飯,專門炸的幾塊油滋啦還是何文氏為了給剛生完孩子的美心用來補身體的。劇集開篇,何家人頓頓吃面糊、窩頭的生活讓許多屏幕前的觀眾甚至想起了很久以前物質相對匱乏的日子,何家麗一邊燒火一邊向奶奶抱怨著“憑啥”的委屈也讓不少真正苦過的觀眾感同身受。但正如奶奶所說,“一家人,要團結”,團結起來即便是野菜餅子依然能夠吃得津津有味。
同時,劇集對真摯情感的細膩勾勒更讓人印象深刻。當何家麗懂得媽媽的辛苦和對家庭的貢獻后,作為老大,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可以照顧這個家;聽到爸爸說“女兒不如兒子”后,她剪短發明志,努力向爸爸證明女孩也不比男孩差,一句“誰要是欺負咱家,我就跟誰干,我保護你,保護我媽,保護奶奶,保護妹妹”讓何常勝驕傲又心疼。何家人彼此扶持、互相依靠,即便偶有齟齬爭執,但始終不離不棄。劇集以瑣碎日常拼湊出真實且質樸的生活鏡像,以平實的鏡頭語言講述家長里短,呈現屬于何家人風雨相依的濃濃親情。
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除了預告片中“家人吵不散鬧不走,姊妹有今生無來世”這句幾乎貫穿了整個《六姊妹》的情感內核愈發堅定外,劇集在對何家四代人的生活做出細膩深刻描摹的基礎上,串聯起各個重要時期的變化。從一周能買到一次肉都算幸運的拮據日子,到何常勝帶美心隔著墻頭暢想住進三室一廳大房子的美好未來,再到后續劇情中六個姊妹擁有各自的小家與生活……劇集以樸實、接地氣的敘事風格,溫情細膩的視角,描繪中國式家庭對幸福與圓滿的追求,讓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情共鳴。
鮮活群像,
書寫平民視角的昂揚生活
劇集將人物命運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展現出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后普通人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覺悟,通過不同階段人們的各異選擇表達小人物對生活的熱情與投入。而在長達五十年的歲月變遷中,《六姊妹》通過親情、友情、愛情的多元刻畫,呈現出一幅鮮活生動的人物群像圖景。
在首播的劇情里,何家兩代人陸續出場。作為一家之主的何常勝直爽熱情,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面對鄰居大老湯的欺負總是一再忍耐;相比之下,奶奶雖然識字不多,但卻識大體、有智慧,面對欺辱更不一味忍讓,溫厚寬容而不軟弱的性格讓她把整個家庭凝聚在一起;妻子劉美心人如其名,人美心美,生活中與丈夫常勝相敬如賓,工作上在醬園廠盡職盡責;大姐何家麗從小就立志成為家里的頂梁柱,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但逐漸承擔起照顧妹妹們的責任,更為父親出頭、為母親分憂;還有剛出場就能看出人小鬼大、更爭強好勝的何家藝,以及何家之外,不時給常勝一家使絆子的大老湯、心思細膩的張秋芳……眾多角色一開場就以鮮明的性格抓住了觀眾眼球,讓整個劇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呈現出頗具年代特色的質感。
從時代脈絡出發,劇集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著墨各有側重,通過對人物生活、工作、人情等各方面的具體描摹,后續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命運路徑,并通過瑣碎的生活疊加出不容忽視的角色弧光,展現何家人如何奮力尋找幸福,展開多彩生活,活出百態人生。《六姊妹》以平民視角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感受到那個年代普通市民平凡溫暖的生活底色和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
與此同時,以年代生活劇為底色,劇集在立體呈現性格各異、鮮活明亮的時代女性形象的過程中,反映出時代背景下不同女性角色的多元人生走向,亦展現了新時代下的女性互助和成長力量。比如何家麗作為貫穿全劇始終的靈魂人物,年紀輕輕就膽大心細,能吃苦、有擔當。發現何常勝被大老湯私自扣押問話,勇闖糧倉,帶回父親,直言作為家里的長女“我得能站出來頂門立戶”。此外,演員精湛的演技、巧妙的細節設計,自然而然地讓一個個角色立起來了,增強了角色與觀眾的情感共鳴,也使得劇情更具感染力。
搭上舊時光的列車,
感受暖愈向上的精神力量
《六姊妹》講述的是何家老一輩及六個女兒的人生故事,但隱喻在其中的也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后風雨五十年間新中國普通市民家庭共同的發展軌跡。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小家”緊系“大家”,一家人在新時代下奮力生活的人物群像,也是全國人民生活的縮影,讓每個人都能隨著何家人共歷時代變遷,體會歲月沉淀中的溫情與堅韌。
在此過程中,《六姊妹》從內容打磨到背景塑造都在嘗試還原現實。一方面,為真實展現淮南的地貌建筑、風土人情,節目組不僅來到淮南實地勘景,選中了淮上碼頭、北頭菜市街、安徽造紙廠、九龍崗民國小鎮、淮南師范學院等多地為拍攝場地;更在道具上精雕細琢,從早期的肉票、布票、毛線票,一家人難得能吃到的熬豬油、何常勝上下班騎著的自行車,到女兒長大后給家里安裝的電話、“大塊頭”電視機,都是相當具有時代符號的“重要元素”。通過扎實的置景美術以及富有年代感的氛圍營造,劇集呈現出極具“毛邊感”的生活氣息,讓五十年間的人和事變得鮮活可感。
另一方面,何家六姊妹的家庭情感也透視了中國社會幾十年來家庭形態、倫理觀念的變化。何常勝會向別人“吐槽”自己的六個丫頭沒有一個讓人省心的,也會和女兒們推心置腹,告誡大家“無論啥時候,你們六姊妹團結一致了,咱們家才能興旺發達”;看到何家麗心疼媽媽,把新線衣拆了一截給媽媽做成手套后,何常勝更心疼孩子,偷偷把那截線衣補好,家人之間的彼此關心讓人動容……在樸實的生活日常中,《六姊妹》的故事有了落腳之地,打破地域與時空的局限,讓觀眾得以搭上“舊時光的列車”,感受屬于一個家庭、一個時代的平凡點滴,讓向上暖愈的精神力量直抵人心。
劇集將大量篇幅聚焦于何家人之間真摯的感情,既呈現了六姊妹共同成長的親厚,也描繪了充滿雞毛蒜皮的爭執與患難與共的血脈親情。變化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家的溫度,從《六姊妹》里,觀眾看到的不止是何家的故事,更是幾代人的生活變遷史。正因如此,那些誠意滿滿的細節才更讓觀眾感同身受,共情劇中人的喜怒哀愁。以六個姊妹的成長、聚合為主軸,《六姊妹》構建起當代中國社會的微觀標本,更在歷史細節與人性溫暖的交織中,完成了對普通中國人精神譜系的一次深情回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