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桌上的零食都來自哪里?
最近,湖南就發布了一個數據:
湖南貢獻了全國休閑食品年產值的1/3、全國休閑熟食年產值的3/5。
也就是說,全國1/3以上的零食,都被湖南人承包了。
明清時期有個說法:“湖廣熟,天下足。”
零食這個品類,為什么會是湖南扛起了大梁?
說起零食,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童年時期心心念念的辣條。
而辣條的起源,就來自于湖南。
1998年,湖南平江縣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災,農田被淹,大豆絕收。
傳統醬干產業陷入絕境,當地農民望著倉庫里堆積如山的面粉發愁。
“既然豆子沒了,就用面粉試試!”
平江人李猛能靈機一動,試著把做醬干的黃豆換成面粉,同時加入湖南辣椒和四川花椒,調制出麻辣味的面筋條。
這種“面粉版醬干”被切成條狀,浸上紅油和香料,就是最早的辣條。
四川麻辣+湖南香辣,瞬間擊中了中國人味蕾。
起初,辣條只是平江鄉鎮小賣部的“土特產”,5毛錢一包,學生黨最愛。
但誰承想,正是學生黨的推動,小小的辣條伴隨著很多80后、90后的成長,從湖南走向全國,飛向全球,遠銷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典型的中國代表美食。
在海外的社交媒體上,一些老外甚至說它是“中國軟黃金”,日本網友稱其為“魔法面條”。
在國內,平江辣條也是中國零食市場的“頂流”。
2023年,平江縣休閑食品稅收入庫3.5億元,其中辣條產業獨占50%。
其中代表企業,一個是“麻辣王子”,單品牌年銷破10億,麻辣辣條全國銷量第一,海外售價高達3美元一包。
根據尼爾森IQ的《2023辣條行業研究報告》,在眾多辣條口味中,麻辣味辣條量價齊升、增速最快,銷售額增長達到24%,銷量增長達到20.8%,而麻辣王子在麻辣味辣條市場份額高達57.9%,全國銷量領先。
另一個則是“出道”較早的“衛龍”。
雖然衛龍是湖南的企業,但創始人劉衛平為湖南岳陽人,和麻辣王子同屬平江辣條系。
而且劉衛平的衛龍辣條在辣條品類的推廣上,可謂居功至偉。
自2000年創辦衛龍辣條以來,衛龍很快成了河南省的代表企業,目前產品暢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年營收高達50億,是當之無愧的“辣條界愛馬仕”。
平江人用一包辣條,把洪災變成了商機。
這不是一種偶然,而是湖南人的性格和地域特色使然。
在湖南的鄉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制作麻辣豆干、香辣小魚仔、各式鹵菜等傳統小吃的習慣。
這些家常美味,不僅僅是辣條的來源,也是成了今天很多風靡全國很多零食品類。
比如絕味鴨脖。
絕味發家史非常“野蠻”——創始人戴文軍原本是長沙一家制藥公司的銷售總監。
2005年,他辭職賣起了家鄉的特產鴨脖,由于他平日里就愛鉆研美食,所發明的絕味鴨子的味道獨特、香鮮麻辣,而且辣到骨頭里。
這對于本身就愛吃辣的長沙人來說,非常過癮,有的人吃完恨不得把包裝袋舔干凈。
開業后回頭客就非常多,每天都是爆滿。
很快,戴文軍在長沙各個地區都開了門店,絕味鴨脖一下子遍布整個長沙市,受到長沙市民的喜愛。
而后,戴文軍用“加盟模式”瘋狂擴張,9年開出5000家店。
如今門店已經超1.5萬家,年營收破60億。
戴文軍之外,鹽津鋪子張學武也是湘商的零食大佬。
2005年,31歲的張學武從父親手中接過一家瀕臨倒閉的蜜餞廠。
他發現傳統經銷商層層加價,利潤被壓到不足5%。一咬牙,他干了件震驚行業的事——繞過經銷商,直接和沃爾瑪談判。
當時所有同行都說張學武瘋了,但張學武卻用實際行動打臉了所有人:
他帶著團隊蹲守沃爾瑪總部,用“現做現賣”的散裝零食模式打動對方,而這就是鹽津鋪子的雛形。
今天的鹽津鋪子在全國商超鋪貨超10萬個點位,成為了上市企業,2023年營收突破40億,被稱作“中國零食自主制造第一股”。
另一頭,“勁仔”的創始人周勁松也是湖南人。
2010年,周勁松察覺到湖南人愛吃的小魚干全是作坊生產,連包裝都沒有。
于是他嘗試注冊“勁仔”商標,把小魚干裝進卡通包裝,定價3元一袋。
而后迅速憑借名人廣告和地推,迅速在全國鋪開,被網友戲稱為:“熬夜追劇的續命神器!”
短短10年,勁仔成功在A股上市,成為魚類零食第一股。
2023年,勁仔順利完成了上市后“三年倍增”的階段性目標,在線上渠道,勁仔年銷售額增量高達400%。
還有現在開遍各大城市、縣城的“零食有鳴”、“零食很忙”,他們創辦人李澍雨和晏周也是湖南人。
毫不夸張地說,湖南人幾乎承包了中國人的零食。
湖南人為什么愛上零食?全國的零食大咖為什么又多是湖南人?
這和湖南人的敢闖敢干的精神,以及湖南的產業基礎息息相關。
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是“水稻大省”,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
近10年來,湖南省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805萬畝,糧食播種面積、產量常年穩定在7000萬畝、600億斤左右,水稻面積、產量分居全國第1位、第2位。
其辣椒產量、淡水魚產量也均居全國前列。
1992年,臺灣旺旺集團創始人蔡衍明繞過沿海地區,選擇在湖南建廠。
原因就是:“這里大米多、人工便宜,做零食穩賺!”
此外,湖南人還善于“傳幫帶”。
無論是平江的辣條產業,還是瀏陽的蒸菜產業,都是通過家族、鄰里之間的互助合作,逐漸發展壯大的。
這種“抱團取暖”的模式,讓湖南零食產業的發展有了規模化的效應,個體戶的創新,很快就會變成“集團軍作戰”。
集團軍作戰,紀律很重要。
湖南零食能稱霸全國,也不僅僅是靠單打獨斗,而是分工明確的“產業天網”。
比如平江縣專攻辣條,300多家辣條企業,年產值超600億元。
這600億產業帶最初就是家族式擴張:表哥教會表弟辣條配方;舅舅借錢給外甥買包裝機;全村人湊錢開廠,利潤按戶頭分紅……
瀏陽則是專攻預制菜,目前年產值161.8億元,占湖南全省預制菜近一半產值,梅菜扣肉、湘西外婆菜、小炒黃牛肉等爆款單品供應全國的大量酒店。
再比如華容的酸菜產業,老壇酸菜翻車后,湖南酸菜默默拿下全國36%以上市場,每三碗酸菜魚,可能就會有一碗的酸菜是產自湖南華容。
而安鄉醬鹵食品產業帶更是絕味、周黑鴨等大牌的鹵味原料基地。
一縣一產業,村村搞分工。
湖南的食品產業分工非常細,有的村專攻包裝,有的村只做調味料。
村與村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
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統計,2023年湖南省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2292家,營業收入5964.1億元,為全省GDP貢獻了一成之多。
而艾媒咨詢《2023年至2024年中國休閑食品產業現狀及消費行為數據研究報告》,中國休閑食品產業市場規模自2010年起維持穩健增長,由4100億元,已經攀升至2022年的11654億元。
預計到2027年,該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至12378億元。
而在這萬億市場中,湖南人拿下了半壁江山。
從洪水中的一包辣條,到萬億產值的零食帝國,湖南人用“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把地方小吃做成了國家的名片。
產業的成功發展背后,背后都是時機、資源與人事的協調。
從歷史上看,湘商群體并不出名,但在改革開放之后,湘商在很多領域都爆發出了產業奇跡。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
麻辣王子為打開北京市場,創始人親自跑遍海淀區所有高校,免費送辣條;
鹽津鋪子為攻克堅果保鮮技術,研發團隊在實驗室里攻關了幾個月,終于研發出“充氮鎖鮮”包裝……
他們把最土的原料(湖南辣椒、洞庭湖小魚),套上了產業的賦能;用5毛一包的平民零食,構筑了年銷萬億的商業巨擘。
湖南零食的魅力,在于它從不掩飾自己的草根出身,卻永遠野心勃勃。
開拓進取的湖南人,正書寫著一個個逆天改命的江湖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