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統(tǒng)性情。性,心體也;情,心用也。——《答汪石潭內(nèi)翰書》
在王陽明心學中認為“心即理”,整個世界的主宰是心,心是天地萬物之主。
同時,心統(tǒng)治著人性和情感。人性是心的根本,情感是心的運用。
人性是通往正確道路的牌子,情感則是通過行動走到牌子所示的地方。
當人性具有絕對的善,情感才可能是善;人性一旦惡化,情感不可能不惡化,這是內(nèi)外合一的體現(xiàn)。
所以,我們要注意那些被別人或其他本人評價為“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們?nèi)绻小暗蹲幼臁保鸵欢]有“豆腐心”。
手段毒辣的人人心一定狠,心狠的人手段也一定毒辣。
也因此,我們說,看一個人是好是壞,看他的行為就能看得出來。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原因是我們觀察得還不夠全面。
在王陽明《傳習錄·徐愛錄》一文中講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理雖然呈現(xiàn)在外,但他始終在我們心中,不在心外的事物上。天下沒有心外的理,也沒有心外的事。
曾經(jīng)有個人和朋友去寺廟游覽,他看到四個字:心中業(yè)物”。
他心中感慨,我心中的“業(yè)“太多了,“物”也太多了,所以活得太累,不幸福。我要改變。
回去后,這個人就開始對自己斷舍離,做出了很大改變。
過一段時間后,和他同游寺廟的朋友見了他,問他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改變。
這個人說起了上次同去寺廟,他看到“心中業(yè)物”后對自己的啟發(fā)。
朋友聽了后很驚訝,對他說:“你看反了,那寫的是物業(yè)中心?!?/p>
同樣還有個故事,《韓非子·珵書燕說》的典故中講,珵都有個人在夜里給燕國相國寫信,因為燈火不夠亮,就跟仆人說:“舉燭”,讓他把蠟燭舉高一些。
因為太過專注,他把“舉燭”這個詞也寫進了信里。
燕國相國收到書信后,看到“舉燭”兩個字,開始思考這個人想要表達的意思,他想到“舉燭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是舉薦賢能并任用他們。”
于是,燕國相國就把他的理解告訴了燕王,燕王覺得很有道理,便開始落實舉賢任能的時政,國家被治理得很好。
假如你是個說話耿直的人,常常說話時管不住自己的嘴,如果你想改變,就要先從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開始改變。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考慮問題會極端,是否會覺得別人總是在傷害你,以及是否別人沒有按照你的意愿來做事。
在王陽明心學中提到“心即理”“心外無物”,心是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理是心呈現(xiàn)在外的模樣。
所以,如果理出了問題,別在理上用功,而要返回到心上用功。
倘若你能夠內(nèi)心溫柔以待,接納自己,接納他人,不期望別人無原則的包容自己,可以換位考慮自己說出的這句話對他人是否會有傷害、是否有好處。
當一個人內(nèi)心能接納的東西多了,內(nèi)心可以足夠平靜,那么情緒也會更加穩(wěn)定,說話時也會和風細雨,更沉穩(wěn)慎重。
如今,關(guān)于教人怎么說話的方法有很多,方法再多,也都是表象。想要舉手投足中都能做到會說話,還要在事上練,內(nèi)心想明白,“用心”去做,事情才能做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