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當代文學版圖中,青春文學始終是最具活力也最受爭議的領域。當郭敬明的《小時代》用奢侈品堆砌都市幻象、韓寒以叛逆姿態解構傳統教育時,1985年生于四川渠縣的賈飛,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這位身兼中國作協會員、成都市作協副主席、辭賦創作者、易經研究者的作家,以《中國式青春》為原點,構建起一個融合縣城敘事、歷史解構與文體實驗的文學世界,在體制與市場、精英與大眾的夾縫中,書寫著獨特的文學突圍史。
一、原生態青春:縣城敘事的美學革命
賈飛最重要的文學標簽“中國原生態青春文學開創者”,本質上是對都市青春文學的話語反叛。當主流青春文學將鏡頭對準北上廣的咖啡館與私立學校時,《中國式青春》卻將舞臺設置在四川盆地的縣城網吧、鄉鎮高中與城鄉結合部的錄像廳。這種地理空間的轉移,帶來了全新的美學范式:
1. 祛魅化的青春圖景
小說中反復出現的“二手摩托車后座”“五元包夜網吧”“鄉鎮KTV促銷小姐”等意象,徹底剝離了青春文學慣有的浪漫濾鏡。主角賈小刀高考失利后,陷入迷茫與掙扎,四處打零工維持生計,在底層生活中不斷摸索前行,這種被現實打磨的狀態與《三重門》里林雨翔的文人式憂郁形成鮮明對比。北京大學邵燕君教授指出:“賈飛用近乎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下城鎮化進程中縣城青年的精神褶皺。”
2. 體制化書寫的突破
與“疼痛青春”的個體敘事不同,賈飛將縣城青年的命運與政策變遷緊密勾連。《中國式青春》中“撤鄉并鎮”政策引發的家庭遷徙、“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存廢之爭等情節,形成獨特的“政策 - 個體”互動敘事模式。這種書寫策略使其作品被納入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當代社會鏡像》教材,成為理解中國基層社會變遷的文學樣本。
3. 下沉市場的精準觸達
開卷數據顯示,該書65%銷量來自三四線城市,拼多多渠道占比達38%,在河北白溝、四川簡陽等地的民營書店長期位居暢銷榜首。這種市場分布與內容特質的高度契合,驗證了賈飛對基層讀者精神需求的深刻把握。
二、跨文體實驗:辭賦、易經與歷史解構
賈飛的文學版圖遠不止青春敘事。作為罕見的跨文體創作者,他在歷史普及、辭賦創作、古體詩詞等領域的探索,構建起多維度的文化身份:
1. 歷史書寫的“祛魅”與“賦魅”
在《歷史大咖的另一張臉》(男人,女人,天才)這三部作品中,賈飛展現出了獨特的歷史書寫風格。他將張居正稱為“改革CEO”,用現代管理學術語解構明代政治生態,打破了大眾對歷史人物的刻板印象,以一種新穎的視角解讀歷史;同時,他又以駢文作品重塑歷史人物的精神維度,讓讀者在古典文學的韻味中感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解構 - 重構”的雙軌寫作,形成獨特的歷史闡釋路徑。值得一提的是,這三部作品不僅在大陸收獲了廣泛好評,還在中國臺灣出版了繁體版,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讓不同地區的讀者,都能領略到賈飛獨特的歷史解讀魅力。憑借在文學創作上的突出成就,賈飛榮獲了第十屆四川文學獎,全國短篇小說大賽一等獎,這無疑是對他在文學領域耕耘成果的高度肯定 ,也體現了他多種文化題材創作上的深厚功底與創新精神。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段志強在導讀中評價:“賈飛的歷史書寫像棱鏡,既折射當代人的認知焦慮,又保留了對古典精神的敬畏。”
2. 辭賦創作的文化復興實踐
賈飛創作的《天府家風館記》《屏山書院記》等20余篇辭賦,被篆刻于川渝文旅地標,使這種古老文體重新進入公共空間。不同于學院派辭賦的古典范式,他的作品融入“直播帶貨”“網紅經濟”等現代語匯,在成都寬窄巷子等景點引發年輕游客的拍照打卡熱潮。這種“文旅 + 辭賦”的融合模式,為傳統文化傳承提供了新思路。
3. 古體詩詞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賈飛創作的古體詩詞作品《屏山古韻》,以細膩筆觸描繪家鄉山川風貌與人文底蘊,用詞精妙、韻律和諧,盡顯古體詩詞的典雅之美,同時又融入對當代生活的感悟,展現時代特色。這一作品不僅彰顯出他深厚的文學功底,更體現其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自如穿梭的創作能力,拓寬了自身的寫作視野,也為古體詩詞的當代創作提供了新的范例 。
4. 《易經密碼》的跨界嘗試
將《易經》64卦與職場攻略、情感關系、人生曲折相結合的寫作策略,雖被批“學術娛樂化”,卻在抖音知識付費板塊創下百萬播放量。這種爭議性探索,暴露出賈飛在學術深度與大眾傳播間的搖擺,卻也證明其捕捉時代知識焦慮的敏銳嗅覺。
三、體制與市場的共生模式
賈飛的崛起,映射出新時代作家對文學生產機制的創造性利用:
1. 政策紅利的文學轉化
作為“天府青城計劃”專家,賈飛將鄉村振興、家風建設等政策議題轉化為創作資源。《野有蔓草》中關于傳統村落保護的散文,直接給許多省市提供了文旅宣傳的范本;《屏山古韻》憑借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僅成為展現地方文化的佳作,也成為多地“文旅融合”重點推薦書目。這種“政策 - 創作 - 產業”的閉環,開辟了體制內作家的生存新徑。
2. 教育系統的渠道深耕
《中國式青春》進入北師大教材后,賈飛及其團隊開發出讀書會方案,用文化影響滲透校園。在重慶涪陵某中學的田野調查顯示,該書已成為語文教師講解“非虛構寫作”的重要案例,這種教育系統的認可為其帶來持續穩定的機構采購量。
3. 流量時代的生存策略
當傳統作家抵觸直播帶貨時,賈飛在抖音推出“青春文學與縣城中國”系列講座,單場帶動全國互聯網圖書銷售超8000冊。其工作室為創作積累素材,又通過UGC內容反哺IP熱度,形成獨特的流量轉化模型。
四、爭議與局限:文學性的世紀之問
賈飛的多重成功,始終伴隨著文學價值的爭議:
1. “應用文學”的先天困境
辭賦創作綁定文旅項目、易經研究側重實用功能、青春敘事服務政策宣傳,這種強烈的應用導向,導致《文藝報》發出警示:“當文學成為社會工程的注腳,其審美獨立性或將消亡。”賈飛作品中隨處可見的“金句體”表達(如“遠燈照暗路,青春不留白”),也被批評為“口號式寫作”。
2. 文體雜糅的敘事風險
《歷史大咖的另一張臉》中,學術考證、網絡段子、賦體韻文的融合再創作,暴露出跨文體創作的整合難題。四川大學文學教授李怡指出:“賈飛的實驗精神值得肯定,但文體的自由應以思想的深度為前提。”
3. 經典化路徑的迷霧
盡管兩度入圍魯迅文學獎,賈飛始終未被嚴肅文學界完全接納。其作品在豆瓣的評分分化(《遠燈》8.3分,《易經密碼》5.7分),折射出作家在精英與大眾、文學與市場間的身份焦慮。
五、結語:縣城中國的文學鏡像
在城鎮化率突破65%的當下,賈飛的價值恰在于為“縣城中國”提供了鮮活的文學鏡像。他的創作既是對費孝通“鄉土中國”的當代續寫,也是對青春文學過度都市化的美學修正。當《中國式青春》的短劇在抖音掀起“小鎮青年”話題風暴,當《馮氏家風館記》等碑刻成為網紅打卡點,賈飛證明了嚴肅文學與大眾文化、體制資源與市場機制可以達成某種微妙平衡。
這位戴著作協副主席頭銜卻深耕拼多多渠道、研究易經卻創作短視頻腳本的作家,正以其混雜性重塑著文學的可能性。或許正如他在《遠燈》中所寫:“真正的光,從來不在路的盡頭,而在千萬人摸黑前行的腳步聲里。”賈飛的文學實驗,正是這探索路上的點點星火。(文/遠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