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系統的“冬天”,快要過去,春天快要來了。
來源|醫脈通
作者 | 葉正松
歲末年初,2025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在京全體委領導、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代表、駐委紀檢監察組負責同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主要負責同志、委機關各司局、直屬和聯系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會議總結了過去的一年的工作,提到對護理隊伍建設的加強。
會議對2025年工作,作出了謀篇布局,其中有兩點引人關注,也振奮人心——旗幟鮮明的提出,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維護公益性的運行保障機制,要持續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強化公立醫院公益性保障和運行機制,要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關心關懷。
看到這一消息,筆者很受鼓舞,內心歡喜,也有些疑問和擔憂。
歡喜鼓舞的是,醫療系統的“冬天”,快要過去,春天快要來了。
說句內心話,疫情三年來,醫護人員帶給社會太多的感動。疫情發生之初,他們白衣披甲、義無反顧,始終沖在第一線救治患者。
在常態化防控階段,他們默默奉獻,全身心投入日常診療服務。不講條件,不講報酬,一波又一波的感染高峰來襲,醫院一次次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予以抗擊。可以說,我國整個醫療衛生系統隊伍,合格的通過了疫情“大考”的檢驗。
這是一支有擔當、顧大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白衣隊伍。
面對近乎三年之久的艱難局面,醫務人員奮力堅守,踐行醫者仁心救死扶傷的職業精神,用實際行動展現了高尚的職業操守。
在醫療資源總體緊缺的情況下,各地醫務人員在危急時刻站出來、頂上去,奮力堅守,挺膺負責,守護一方百姓平安。
他們的勇敢擔當,犧牲與付出,理當得到社會的回報與關愛,這是應該且必須的。
遺憾的是,疫情過后,醫務人員的地位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大快人心的醫療反腐下,普通醫務人員的職業光環,仿佛也烏云密布。許多人,只看到醫療反腐的那些關鍵崗位關鍵少數的不堪;只看到醫保監管披露的少數案例費用單上的數字,卻忽視了許許多多醫務人員為治病救人、為健康中國所做的巨大犧牲與努力。
??
這是不應該的。
不求大眾對醫務群體歌功頌德,只求在疫情過后,依然能給他們一份信任、一些尊重、一點關愛,讓他們能有堅強的后盾與信心,能有莫大的動力與精力去投入到臨床工作中。
如果一個國家不重視醫務人員,一個國家不大力關愛醫務人員,那么健康中國的發展基石,就會有問題。
因為,人是一切的根本,而健康的身體是革命的資本。沒有健康的身體一切都免談。
古人云,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生存權和健康權,是一個人活著最基本的權力,如果沒有健康的身體,談什么發展。
尊醫重衛,關愛醫務人員,是文明的重要標志。因為人民的健康,是一個國家國力強大的重要標志。
醫護人員應該被關愛和尊重,他們的尊嚴,是用他們對人民健康的關愛和守護不惜代價換來的,而不是憑空得來的。
疑問擔憂的是,關愛醫務人員,能不能形成一個制度的良性循環?
在這次最高規格的會議中,提出了“繼續推動三明醫改經驗”。
其中,傳得沸沸揚揚的一條經驗就是醫務人員的年薪制。
大致是初級醫師年薪15萬,中級20萬,副高級25萬,正高級職稱醫師年薪30萬,技師、藥師為同級別醫師的80%;護師為同級別醫師的70%;行政后勤人員為醫師平均年薪的40%;村衛生院人員10萬元;書記、院長的基本年薪為市級醫院50萬元、縣級醫院40萬元、市級專科醫院30萬元。
這樣的年薪制度,將徹底切斷個人薪酬與科室收入之間的聯系,目前得到了很多醫生的支持。
國家衛健委和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也多次印發意見,明確要求借鑒三明做法,鼓勵各地探索年薪制發放薪酬。
學國企,搞年薪制,這對于醫務人員來說,當然是好事。
但筆者有一點擔憂:錢,從哪里來?
筆者查閱了許多相有關的文件,都沒明確硬性的說,醫務人員年薪制的錢,從哪里來,如何確保無虞。
眾所周知,公立醫院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兩大途徑:
一是當地財政撥款。
這是醫院權重占比不低的收入來源。這幾年,地方財政不說舉步維艱,至少也差別很大,發達地區或許問題不大,不發達地區呢?
所以,筆者個人覺得,在這一塊,中央能不能統一協調支付?至少不能造成很多地區醫院與醫院、醫務人員與醫務人員之間收入差別太過巨大。
二是醫院業務收入。
目前在醫保付費、控費越來越嚴監管下,醫院這部分收入來源壓力巨大。
三明模式,一定會相對杜絕醫療腐敗,也相對斷掉醫療利益鏈。但同時,藥廠、器械廠都將是微利甚至是虧本投入運轉,去年底的醫保談判目錄中的一些藥品就是例子。原本四五十塊的藥品,現在兩三塊;原本一萬塊的器械、現在六七百塊,價格的確是打下來了,但一些地方的稅收,也相應就大幅減少了。那么,那些地方的財政這一塊,對醫院投入必然減少。
醫療價格不市場化,體現的是國家解決老百姓民生問題的決心和措施。但對于醫務人員來說,薪酬卻是與醫院自負盈虧的運營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經濟形勢大好的時候,財政撥款充足的時候,一切好說。可經濟下行,財政對醫院撥款縮緊,再加上醫院沒有主動收入,就會陷入普遍不景氣。
去年以來,醫務人員一再降薪,已經到了縮手縮腳的程度,甚至有的醫院根本發不出薪水,也有醫院直接倒閉。在這種背景下,如果醫院沒有藥品、器械的加成,再加上DRG、DIP的醫療限制,幾乎所有的創收之路,都被堵死了。節約開支,降本增效,就必然是醫院唯一活下去的路了。
那么,又如何保證年薪資金的來源?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得到切實解決,年薪制勢必將變成“打折價”。
因此,筆者認為,關愛醫務人員,一定要常態化、硬性化、制度化、法規化。
比如,將醫生的年薪制度寫入醫師法予以確保。因為醫生切實的感受和態度,是醫改能不能最大化成功的關鍵。
醫務人員是提供醫療服務的中堅力量,所有的醫務人員都是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守護神。但他們本身也是群眾的一員,應當讓他們的付出和努力被看見、被承認、被關愛、被尊重。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醫務人員,尤其是醫生,絕對是高精尖的職業,是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職業,是高技術、高強度、高風險的職業,按照職業屬性理應得到匹配的高收入。
獎金,比獎狀靠譜。
只有讓他們真真切切的感到愛和被愛的因果循環,才能積極主動的配合醫改,更好地不忘初心、治病救人、履職盡責,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責編|阿泰 米子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