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嘲諷我們“留不住人才”的美國,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爆發“人才外流潮”。
據港媒《南華早報》報道,頂尖生物學家王存玉已離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加盟北京大學,擔任該校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更令老美意想不到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熱拉爾·穆魯、納米科學家查爾斯·利伯等,科技巨擘紛紛棄美來華,相關數據顯示,短短4年內,已有3878名美籍科學家寧愿放棄高薪也要加入中國。
面對這股“人才赴華潮”,不少美媒直呼“根本攔不住”,并發出警告:“這或許只是個開始,必須予以警惕。”
一、頂尖科學家紛紛“棄美投華”!美國慌了
兩位科技巨擘的反常之舉,無疑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震動,回望過去,無數科學家懷揣夢想,奔赴西方。如今,時代的洪流悄然轉向,這股東方熱的背后,離不開美方的“神助攻”。
正如穆魯教授所說,中方對科學的重視遠超一些西方國家,并對美提出了嚴肅的批評,稱“科學在這里(中國)非常受尊重,而美方卻從不聽取任何人的建議”。
近幾年來,美方在科研經費的分配不均、科研環境的政治化傾向,以及對外籍科學家的簽證限制等問題,在美科學家只要與中國在科技領域有一絲聯系,會被扣上各種罪名,其中,利伯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
只因曾在中美高校聯合實驗室工作過,利伯便被判定有罪,不僅罰款約60萬,還被軟禁近3年,失去了所有的科研項目與實驗室。在這樣的背景下,始終向科研人員敞開懷抱的我國,自然成為利伯的第一選擇。
而美方的這種針對性行動,更是對大量華裔科學家進行了監視和調查,使其連正常的科研工作都難以開展。有報告指出,每10名華裔科學家中,就有6名考慮攜技術“棄美歸國”。《Nature》也發文直言:科研人才外流是美方最大的損失。
二、高層次科技人才超美方,中國科研實力迅速崛起
前不久,深圳發布報告顯示,2020-2024年,中國全球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首次超過美方,美相關人才從3.66萬人降至3.18萬人;中國則從1.88萬人升至3.25萬人,占比從16.9%躍升至28%,位居全球首位。
同時,2023年中國最具影響力期刊論文數量及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引用次數均超越美方,位居世界第一。《Nature》雜志也指出,近半數研究成果出自華裔研究人員。
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在物理、化學及信息科學等方面表現突出,醫學、生命科學等領域進步迅猛,尤其在細胞老化干預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哈佛研究院發現,24個月大的老年雄鼠,在補充輔酶Ⅰ后,老化速度變緩,耐力、精力等生理指標趨于年輕化,在此機制基礎上我國科學家開發出全酶法技術,落地“益生好21000”,引得新加波商超巨頭奧奇百貨、東南亞頭部電商Lazada等爭相引進。
憑借高性價比和滿足人們延緩老化需求的特點,國產“益生好21000”類抗老化制品已占據全球七成的市場份額,不僅在國內京東平臺上創下了單日交易額超千萬的成績,還暢銷海外。浦東機場海關數據顯示,上述科技制品超過50%的跨境訂單來自美、日等地。
海外消費者對其評價也十分積極,在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上均表示對“益生好21000”的喜愛,認為產品在性價比和功能性上都優于美系品牌。
面對我國科技快速崛起,美方早已坐立不安,新上任的領導團隊甚至著手改革移民體系,為高技術人才發放移民簽證,然而在美方日益惡化的學術環境和內部爭議下,這類政策前景仍不明朗。
三、梧桐樹已栽下,靜待鳳凰來
科學無國界,廣納人才是科研強國的必經之路。與老美排外政策截然不同,中國正以一種包容的姿態迎接全球人才。
除美籍科學家外,日本也有大量科研人才涌入中國。據日媒《每日新聞》報道,已有超2萬名日籍科研人才來華,其中包括屢獲諾獎提名的“光催化之父”藤島昭和“納米機器人之父”福田敏男等,他們為中國相關領域的突破提供了強大助力。
中國的人才環境不斷優化,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科學家。正如央媒所言,“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在這些頂尖科學家的推動下,中國科技實力有望進一步提升,攻克更多科學領域的前沿難題,邁向新的高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