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團隊震驚世界
最近deepseek事件還在繼續發酵,一些網友試圖通過一些和技術不相關的數據,比如說參保人數,質疑其真實的實力。給人一種好像只有大公司才能有所作為,小公司就一定是胡扯的一樣。
但問題是deepseek確實對世界尤其是美國科技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這段時間關于中美AI的討論很多,尤其是美國那邊,各方力量齊上陣,甚至政界已經要對其展開調查了。
同時英偉達、微軟、亞馬遜平臺等也迅速接入DeepSeek。假如deepseek真如某些網友認為的那樣沒什么價值,或者只是通過某種手段取得了好成績,實際上是草包。那為何這些美國大廠要爭先恐后的接入,美國政界又為何緊張兮兮,這不符合邏輯。
可見deepseek肯定是有真創新的,而且引發了很大的震動,甚至直接將中國的AI大模型水平提高到了和美國同一起跑線,讓大家見識到了推理式模型的巨大優勢,這是非常了不起的,總之確實很好用,推理過程也很棒。我在想南京從這次的事件中能有什么啟發呢?
屬于中國的時代
其實此前中國民間和科技界等都已經對AI國際競爭有了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中美之間存在差距,而這個差距是2-3年。有相當權威的院士也是這么認為的,并調侃這很正常,就如同中國足球。
但這次deepseek事件大大改變了這個普遍性的認知,至少將中美在AI領域的差距拉到了同一起跑線,我認為意義非同凡響。通過算法革命重創了美國的硬件霸權,甚至deepseek通過使用更底層的編程語言做優化繞過英偉達的CUDA,直接填平了英偉達的護城河。這意味著deepseek或可以在任何GPU上部署,國產GPU也可以適配,關鍵成本相較于美國堆硬件的模式大幅度降低,或只有1/10。
這使得中國大大降低對英偉達顯卡的依賴,堪稱算法革命完爆硬件霸權。可見有時候達成某個目標的路徑并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擺脫路徑依賴,需要有打破權威,另辟蹊徑的精神。
另外不管是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浙大)、《哪吒之魔童鬧海》導演餃子(川大)、還是宇樹科技的王興興(浙理工)等都傳達出一些共性。都是80、90后,都沒有海外教育和就業的背景,單純就是國內大學畢業后進入職場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的個人經歷野生味也都很足,很有想法很有個性。
他們的成功打破了唯頂級名校論,即使非清北、常青藤等一線國際名校畢業的學子也有創造世界級影響力的機會。中國缺的或許不是人才,不是錢,缺少的是信心和組織高密度人才的創新體系。這波80后90后看來已經扛起了中國自主創新的大旗,給很多困在大廠當螺絲釘的有志者提供了另一套成功樣板,提供了信心,看到了希望。一個并不出彩的小團隊抄了硅谷老家,讓一眾科技巨頭股價暴跌。
大家不要覺得ai這東西很容易,法國斥資540億歐元推出了一款名為Lucie的法語AI聊天機器人,由于其表現過于離譜,僅在推出三天后就被緊急下架。
deepseek對硬件的低要求和開源,事實上也造成了AI技術普惠化的結果,普通的個人電腦就可以做到本地部署,影響或等同于此前的互聯網普及。當然大部分個人電腦設備都可以輕松部署14b以下的參數版本,尤其是完整的671b參數版本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未來我們或看到更多20人左右的高密度創新團隊在全國各地涌現,屬于中國的創新爆發期或將來臨,新的硅谷奇跡將在中國誕生。而很多人認為這波風潮就是由杭州六小龍引發的,顯然杭州已經率先站在了隊伍的前列。
前段時間某紅書引發的中美民間自發對賬,也讓大家看清了很多事情。比如美國虛偽的所謂免費醫療、荒唐的保險機制、每年都需要繳納房產稅的所謂永久產權房產等。對于美國盲目崇拜的消失我相信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的落幕。這個春節或將是世界最后一次用“追趕者定義中國AI。
實際上我認為就目前發展形勢而言,由于美國國立的衰退,其實美國那邊已經提供不了太多有用的經驗路線了,越往后新經驗會越來越少,越來越有限。而且他們還玩硬脫鉤,為了保住有限的優勢,這個限制,那個不賣的,所以有些東西到最后只能是咱們自己上,只能是自我探索。正如梁文峰認為中美此前AI領域真實差距是原創與模仿之差,如果這個不改變,中國永遠只能是追隨者,所以有些探索是逃不掉的。deepseek不是最后一個,它只是剛開始。
南京的機會與挑戰
面對2025年開端大變局,南京的機會和挑戰顯然是并存的。中國國運的強勢崛起意味著未來我們在科技領域將沒有太多可借鑒的國際經驗。過去外國開發新技術,中國拿來應用變現的路徑將不再成為主流。甚至中國未來將代替美國成為世界科技真正的引路人和貢獻者。
如果順利,中國與國際的競爭或將很快轉變為國內省市之間的競爭,這就如同乒乓球比賽,打著打著,最后冠亞季軍被中國包攬一樣,國際賽變成國內賽。
那么在這場大變局中南京在中國科技崛起的過程中發揮著什么作用,在狙擊美國的過程中又擔負著什么角色,我認為是南京需要思考的定位。另外真正的創新推動或將從大企業向小企業小團隊轉移,科技民主或是下個時代的主題。南京未來的決策思考需要及時調整,某種程度上需要擺脫對于國企的過度依賴。
同時我覺得南京需要更多長周期的考慮和布局,不要把目光盯著1-2年這樣的短周期上。現在南京最大的問題是對外傳達出的主要發展路徑不太清晰,大家不認為憑著當下發展路徑可以追趕前九城市,信心不足是南京當下最緊迫的問題。
說實話南京需要建立未來10年以上的一份具備前瞻性的、可落實的、嚴格推進的計劃表。要有構建完成產業鏈的布局,和某些產業瞄準世界第一的野心。而不是為了穩10,而做出的似乎沒什么章法的引進這個總部那個總部的行為,這種堆砌GDP的做法短期看似很有效果,但長期看耽誤的是時間,對南京的產業格局調整沒有幫助,反而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失速掉隊,屬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南京擁有非常龐大的高教綜合資源,研發實力更是位列國際前列。巨大的人才儲備和先進的基礎設施都是產生巨大科技成果的前提條件,是誕生創新性公司的溫床。南京本應該是這場科技對決中的絕對力量,不過目前來看,南京的參與感還是有些偏低。
根據deepseek提供的數據,南京在高校專利轉化率上并沒有什么優勢。杭州、蘇州、甚至合肥在這方面都要比南京高。南京如此巨大的優勢,沒有得到高效轉化是嚴重的損失。
至于原因,我認為本質上是 “科研、產業、資本”三元協同不足的體現。破局關鍵在于打破體制束縛、重塑利益分配機制,并通過政策引導實現需求端(產業)與供給端(科研)的深度耦合。
比如南京傳統產業中石化和鋼鐵占比較高,而高校優勢學科偏向基礎研究,與本地正在打造的新興產業鏈匹配度不是那么高。
風險投資不夠活躍和中試環節薄弱也是重要的原因,這使得南京一些早期科技成果項目缺乏資本支持,大量實驗室成果因缺乏中試條件無法進入量產。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南京擁有巨大的上升空間,潛力巨大。
當然目前來看,留給南京的時間已經不多,南京必須穩下心神好好謀劃。南京或需要組織各行各業的佼佼者,觀察員等,組建可以幫助政策決策的智囊團,幫助地方在產業層面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評估和前瞻性預測。南京此前已經走了不少彎路,再不可原地繞彎。
在資本生態國資為主的現狀上,提高對于民間或國際風投的吸引力,營造積極的創投氛圍。調動持股等方式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甚至鼓勵創業,優化利益分配。南京若能在國企改革、資本引入、創業生態培育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一定可以依托科教資源優勢,扭轉“強科研、弱轉化”的窘境。
而這個方面一旦迎來真正突破,可以提供給南京的GDP將是海量的。當然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需要一屆一屆的持續努力,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