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識橋,但未必識廊橋。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橋上有廊屋的橋。橋梁和廊、屋、亭巧妙結合,正如清朝《閩小記》中所述:“橋上建屋,翼翼楚楚,無處不堪圖畫。”
尋廊橋,自然要去山水相逢處。我國現存木拱廊橋100余座,主要分布在閩浙邊界山區,“閩中橋梁,最為巨麗”。論精巧別致,又以浙江泰順、慶元和福建壽寧等地為最。在這些地方,廊橋不僅僅是交通設施,還具有社交、觀賞、祭祀等多重功能。春節時,福建連城的村民們會聚集在村里的云龍橋前,巡游、舞龍,排場盛大,極其熱鬧。
我們去尋訪這些古老的廊橋,這些被譽為世界橋梁史上“活化石”的山間飛虹,一頭貫穿山水,一頭連接古今。
泗溪是浙江泰順縣的一座古鎮,得名于四條溪流匯聚于此。步行一段長長的村道,北澗橋輕盈地出現在眼前。遠遠望去,北澗橋如一道飛虹,身姿優雅地跨越泗溪河。橋身是漆成赤色的木質結構,橋面上有數間橋屋,灰瓦屋頂,斜斜的屋脊翹出,似鳥兒悠然展翅。兩岸斑駁的樹影,隨著天光在橋上搖曳,如詩亦如畫。
踏上北澗橋,木板發出極其輕微的聲響,配合河水的潺潺聲、穿橋而過的風聲、枝葉的摩擦聲,這是一種獨屬于山間的交響樂。
北澗橋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經多次重修。全橋長51.7米,寬5.37米,高11.22米,橋屋29間,正中間的三間突起,傲然矗立,橋頭數間廂房拱衛,整體勻稱、和諧。從橋底抬頭仰望,結構極其精巧,全橋不用釘子,只靠木頭縱橫相置、互相承托、逐節伸展、編織成拱——這正是木拱廊橋的獨特之處,“架木為拱、跨溪成虹”,是一件不折不扣的木衣錦繡。
橋頭兩棵古樹,一棵桐樹,一棵樟樹,繁茂的樹冠遮蔽下的石板路是村子中心,建有多間小商鋪。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坐在附近休憩,搖著折扇,操著當地方言聊天。橋頭還有義茶鋪,行人走累了,可以來免費歇腳喝茶,讓人感受到這里淳樸的民風。
朝泗溪河下游方向走十幾分鐘,可見另一座廊橋——溪東橋。兩座橋的構造基本相同,遙相呼應,被當地人稱為“姐妹橋”。泰順縣是我國廊橋之鄉,境內現存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北澗橋、薛宅橋、文興橋、三條橋等最為有名。之所以有這么多橋,是因為縣內多山,溝壑縱橫,有“浙南屋脊”之稱,又多水,俗話說,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里能孕育出豐富的廊橋文化,也就不足為奇了。
從北澗橋向西北方向驅車約20公里,就到了泰順筱村鎮的坑邊村,文興橋橫跨玉溪之上。橋身同樣漆成紅色,廊屋檐下掛著兩排紅燈籠,嶄新醒目,和古樸的橋體形成鮮明對照。橋屋中間供著三國英雄劉關張,前面擺了一個寫著“神公判吉”字樣的簽筒,行人可以自助求簽、解簽。
文興橋最大的特點是兩頭不對稱,橋身中間傾斜,被稱為“歪肩扭脖橋”,這種樣式在浙南地區是獨一份。傳說當年兩位師傅從兩岸同時開工,當地師傅意圖刁難對面的外地師傅,故意把橋基抬高,想讓外地師傅無法合攏。沒想到對方技高一籌,把中間部分建成傾斜的,順利把兩頭銜接在了一起,最后居然天衣無縫。
當然這只是傳說。實際上,因為文興橋位于河流轉彎處,兩岸河水沖擊力度不同,一旦山洪暴發,彎道外側的橋體更容易被沖壞。所以,把這頭的橋基適當抬高,就可以減少被沖擊的面積,保護橋體。小小一座橋,凝結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
以前,由于偏僻閉塞,泰順的廊橋文化很少為外人所知,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才日益引起重視。如今,泰順打造了廊橋文化園,以泗溪鎮的“姐妹橋”為核心,修整“泗水廻瀾”水系景觀,還能體驗提線木偶戲、碇步龍舞等非遺文化。人與自然、自然與文化,正和諧地融合在一起。
從泰順沿龍麗溫高速一路向西,跨省界,就到了另外一座廊橋之鄉,福建寧德的壽寧縣。壽寧境內現存木拱廊橋19座,其中楊梅州橋、鸞峰橋等6座廊橋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梅州地處閩浙交界,因盛產楊梅而得名。楊梅州峽谷是國家級森林公園,這里有奇峽深潭、峻山怪石、古老驛道,不過,最有名的還是廊橋。
我到訪時是初夏,漫山皆綠,蜿蜒澄澈的溪流猶如一道玉帶,水山一色,難怪楊梅州有“江南小九寨”的美譽。兩山對峙,一水相隔,古老的木拱廊橋橫臥水面之上,40多米長的橋身纖長秀美。朋友愛極了楊梅州橋,給它取了個綽號,“木婉清”。聽說晚上會有驢友在廊屋里露營,枕著這一潭碧玉,會做怎樣的廊橋遺夢呢?
楊梅州橋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現存建筑為民國期間重建。抬梁式木構架,頂梁和斗拱上布滿雕飾,各色吉祥圖案,還有工匠、捐款人信息等豐富的人文資料。過去,楊梅州橋是浙江泰順、平陽、蒼南等地通往福建壽寧至閩北的交通要道,來往的挑夫、商旅絡繹不絕。站在橋上,遙想當年盛況,更平添一分古意。
如果說楊梅州橋代表了靜美、溫婉,那么鸞峰橋則體現了險峻、剛強。鸞峰橋位于壽寧縣下黨鄉下黨村南,橋長47.6米,單孔跨度達到了驚人的37.6米,是全國現存單孔跨徑最大的木拱廊橋。廊橋的兩頭,一頭建在峭壁上,另一頭由石頭砌筑橋基,河灘上遍布巨石,風光絕險。鸞峰橋就像一位怒目金剛,雙腿跨在河流兩岸,用矯健的身軀守護著村落。
在壽寧尋訪古廊橋,最適合自駕。建有廊橋的村子如星斗散落山間,每座橋都有各自的韻味,如果時間充裕,不妨多看幾座。壽寧尋橋的整體難度要比泰順高出許多,道路難走,有些地方山高林密,需要耐下性子,車道斷絕處,再步行至山的深處,但當古老的廊橋驚鴻般出現時,你會覺得一切跋涉都是值得的。
為了尋訪到這些遁在深處的廊橋,我們在山野小路上徒步,被群蚊襲擊,在絕壁邊的碎石子路上顛簸,生怕對面來車,而終于抵達這些目的地時,更會贊嘆、珍惜這些遺世獨立的美好。回頭再品沿途的辛苦,只會愈加覺得此行獨一無二,無可替代。
在一座我已經忘記名字的山中廊橋里,我和朋友倚坐在長椅上享受陰涼,方才的辛苦漸漸散去。一位老奶奶顫巍巍拄著拐杖走過去,從這頭,到那頭,腳步聲緩慢、漸漸遠去,我們也都跟著安靜了下來。透過窗孔向外望,我們嵌在青山碧水間,是多么的不起眼。世界步履匆匆,廊橋從容自若,任百年風吹雨打,只在青山綠水間淺吟低唱。我們的內心,也應葆有這樣一方安寧。
尋橋之旅收獲的饋贈不止于此。在閩浙交界的山區,可以吃到大量地方特色美食,尤其是山珍。泥鰍湯、紅燒野生溪魚、爆炒溪螺、魚頭面、草藥小腸湯……不勝枚舉。因為食材本身足夠新鮮,純天然,所以不用什么花哨的烹飪技法,只要做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就夠了。
在探訪大寶橋的坑底鄉,鎮子上一家小飯館里,有村民帶著新鮮的牛肝菌見手青來找老板煮面。我們被香味吸引,也去路邊買了早晨才從山里采來的菌子,結果嘗到了此生最美味的見手青炒辣椒。蒜片、辣椒在熱油里炒香,再把切成片的見手青倒入鍋中翻炒,慢慢煸出水。鍋鏟翻騰間,青色的菌片眼看著變成誘人的焦黃色,爆出的香味令人食指大動。最后除了少許鹽巴,什么調料都不用放,一道人間美味出鍋。
美景,美食,畫境,心境,都在這尋橋之旅中。
山民們喜歡建橋,一方面當然是為了交通便利,另一方面,水代表財,建了橋,就能把財氣鎖在村里。而建廊橋,則是因為南方多雨水,橋上廊屋可為行人遮風擋雨。從一開始,廊橋就和人們的生活、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很多廊橋都是村民集資修建的。如2022年起火的福建屏南縣的萬安橋,橋墩上寫著“弟子江稹舍錢一十三貫又谷三十四石,結石墩一造,為考妣二親承此良因,又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謹題”。意思是宋代有個叫江稹的人認捐了一個橋墩。
造橋和后續維修都需要木材,于是,村民們還會捐資造林,這種專供造橋的山林稱為“橋山”,木材不能挪作他用。同樣位于屏南縣的百祥橋,1984年從重建到后續修繕,所用杉木都取自當地的橋山。
廊橋和廟的結合也是一大特色。《華嚴經》中講,“廣度一切,猶如橋梁”,橋從此岸溝通彼岸。在閩浙一帶尋橋,會看到很多廊橋的橋屋、橋頭設有神龕,供奉的多是地方特色神明,外人來了往往不識。還有些是祖宗里的圣賢人士,后來也榮登神位,世代端坐廊橋上,庇佑后輩子孫。
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神祇的風格各異,囿于橋上空間,個頭不大,再加上本地工匠水平有限,造型千奇百怪。若你見慣了大廟里莊嚴的神佛菩薩,一下子看到這些廊橋上五花八門的小小神祇,甚至會覺得有點滑稽。
但這絲毫不影響廊橋和村民之間的聯結。逢節日,村民們總要帶著各色貢品來到橋上,同神明念叨一下最近的生活,插上幾炷香,既禱告歲月太平,又禱告闔家老少平安。在福建連城縣羅坊鄉,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村民們在云龍橋前走古事,七夕節,女孩子們到橋上乞巧,中秋節,橋上掛燈籠,村民們觀燈賞月。
在平時,廊橋也是村民們社交、休憩的場所。從浙江到福建,我們走訪的每座廊橋上,幾乎都有老人在納涼,熱絡地聊著閑話,或是有村民在橋上擺攤,做些小生意,有些廊橋上還有戲臺。可以說,廊橋早已成了當地最重要的公共空間,也是當地人最親密的朋友。
一位老人告訴我,過去沒修水庫時,山里一下大雨,水勢往往漲得很快,村民們會搬著石頭,甚至自家的床、桌子,壓到橋上,防止編木結構的廊橋被洪水沖散。橋護著人,人護著橋,人與橋密不可分。
密集探訪廊橋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廊橋的魅力不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和村莊的關系。在年輕人紛紛離開的當下,古老的廊橋仿佛還替村子收著一口氣,一份集體記憶,一縷靈魂和念想。設想一下,一位游子遠行后回到家鄉,遠遠看到村頭那座廊橋時,熟悉的童年回憶是不是立馬浮上心頭呢?
告別廊橋后許久,閉上眼睛,我的眼前還能浮現出那一座座山間飛虹。更神奇的是,我的味蕾似乎被激活了,剛回到城市的頭兩天,吃什么都覺得不夠新鮮,有化學品的味道。短短幾天的尋橋之旅,那份新鮮靈動,就已經給我的身體留下烙印。而它們給大山的烙印,給當地村民的烙印,則更會和時間一樣綿長。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Garcia
撰文 / 有米
圖片來源 / 有米、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